•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46期通訊(2024年9月)

「畅谈心理学」- 「沟通」与「冲突处理」╴两项婚姻基建工程 (上)

「专栏逗父心」- 「遗憾美」╴攞脱遗憾与过度反思的枷锁

「育儿路」 -  蜕变经历

「静心灵思」- 在独处中远离孤独

「音乐治疗小百科」- 认识音乐治疗

「瞬间看心理」 - 活在当下的色彩

下载通讯PDF档
「溝通」與「衝突處理」╴兩項婚姻基建工程 (上)
分类 : 讯专栏—畅谈心理学
作者 : 谭日新博士
第46期通訊(2024年9月)
日期 : 2024-09-02

有人觉得夫妻相处久了,应该一切也是「尽在不言中」,但亦有一些结婚数十年的告诉我们,夫妇要长期保持沟通,才可令关系历久常新,保持恩爱。另外,亦有夫妇说结婚数十年从来也不吵架,没有冲突!这到底是否美满的婚姻呢?

全文

   

    有人觉得夫妻相处久了,应该一切也是「尽在不言中」,但亦有一些结婚数十年的告诉我们,夫妇要长期保持沟通,才可令关系历久常新,保持恩爱。另外,亦有夫妇说结婚数十年从来也不吵架,没有冲突!这到底是否美满的婚姻呢?事实上,夫妻之间有分歧和不同而形成冲突,是正常不过的事,当冲突出现时,我们要好好处理才是应该学习的。本文尝试探讨如何改善夫妇间的「沟通」和「冲突处理」,适合大家与配偶一起阅读和实践。因篇幅有限,今期我先跟大家探讨「沟通」的部份。

 

1.为「婚姻关系」把脉

    以下是PREPARE/ENRICH (2017) 婚姻评估工具,用来了解婚姻关系的10个范围。你可选择3个觉得是自己和配偶做得好的「关系稳固」范围,之后再选3个「有待成长」的范围。

 

 

    当你完成之后,可以请配偶也回答。在「关系稳固」的范围可多加肯定,「有待成长」的范围可能要看看是否可以透过「沟通」和「冲突处理」,去达致一个双方也满意的结果。

 

反思问题:看看你和配偶是否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或许反映了大家不同的关注,值得大家进一步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章之所以会选择以上「沟通」和「冲突处理」两个项目去分享,是因为它们是其余八项能否调解的基础。

 

改善夫妇沟通

 

反思问题:我和配偶在沟通上有甚么常见的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曾经问过笔者,夫妇之间为什么要多沟通,所有事情也一定要说出来吗?特别有些丈夫觉得晚上下班后,不想再谈及公事,因觉得已很烦恼,不想再去多想。但太太不断追问,今天日子过得怎样,要求分享困难一起面对,这令丈夫感到很为难。当然,假如丈夫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把自己「不想谈及公事」的需要向妻子坦白说出来,这也是沟通的一种。故此,夫妇有良好的沟通,意思不是在任何时候和在任何事情,也要立刻说出来,要看时机和夫妇各自的需要。

 

反思问题:如我们想学习多沟通,首先愿意抽时间出来,专心放在对方身上,由每天十分钟开始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专注与倾听」容易吗?

 

    良好的沟通,是要专注和倾听对方的说话,这是夫妻了解对方的基础,但有些人觉得不容易。或许笔者在这借用多年前在课堂学习辅导技巧时的重点「ENCOURAGES」,去阐释夫妇如何学习专注与倾听,可令对方在说话时感到自在和被尊重,让对方较容易开放地表达自己,分述如下:

 

  • 眼神接触 (Eye Contact):透过眼神接触,可表达尊重、兴趣和关心,也有助于建立信任和连结。

  • 点头 (Nodding):点头表示你在聆听,同时也是一种肯定和支持的姿态。

  • 尊重文化和个别差异 (Cultur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夫妇间或许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不同的沟通风格和习惯,要尊重这些差异,并适应对方的需求。

  • 开放的姿势 (Open Stance):保持身体的开放姿势,例如不交叉手臂或翘脚,有助于显示你对配偶的友好和开放态度。

  • 嗯哼 (Um-hmm):这是一种肯定的响应,表示你在聆听。

  • 放松且自然的态度 (Relax):过于紧张或不自然的态度,可令配偶感到不舒服,故应保持轻松和自然的姿态,可帮助对方更自然地说话。

  • 避免干扰的行为 (Avoid Disturbing Behavior):例如避免打断对方问很多问题,也不要以为可以一边看手机一面聆听,应全神贯注于对方的说话中。

  • 配合对方的说话方式 (Grammar Syle):如果对方使用特定的语法或词汇,你可以选择跟随其风格,有时可以甚至成为夫妇间独有的秘密沟通方式。

  • 用第三只耳朵倾听 (Third Ear):除了听到字面上的话语,还要注意非语言的讯息,例如语气、情感和身体语言。另外,在聆听时亦可留意自己内在的想法和感受。这些察觉可以帮助夫妇能作出合适的响应。

  • 适当地利用空间 (Space):在夫妇互动中,选择适当的距离和位置,以确保舒适和尊重。

反思问题:我们与配偶沟通时,是否有留意以上各点。假如过去没有特别留意,可以和配偶尝试轮流实践,互相倾听对方所分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夫妇学习同理心回应

 

    夫妇在学懂专心聆听对方的说话之后,也要学懂怎样响应对方,这在建立感情上非常重要。因不当的响应会令对方感到不被明白,而对话可能因此中断或不想再谈下去。

相信我们一定听过「同理心」(Empathy)这个词语 (黄惠惠,2018)。简单来说,当夫妇用同理心响应对方时,可令对方感到你是明白他/她的,而他/她亦会感到被接纳和关怀,这在夫妻传情达意上非常重要。事实上,有同理心的响应应该在所有关系当中也存在,但有人曾向笔者表示,不懂得怎样作同理心的响应,以下是一个简单学习同理心的方法。

 

情景

丈夫:「我明天要交proposal仍未做完,工作压力很大,不想上班了!」

 

(1)妻子:「你一定是懒惰,成日打机,临急抱佛脚,明天要交proposal仍未做完,压力唔大先奇!」

 

(2)妻子:「你觉得好辛苦,因为做了很久仍未完成,形成很大压力。」

 

以上答案 (1) 是责备,丈夫听到后多数不想再跟妻子继续对话,因觉得对方不明白自己。

 

(2)是较有同理心的回应,当丈夫听到后,会感到妻子明白自己,或许愿意与妻子分享更多自己的困难,从而可以慢慢找到出路,更能有勇气面对重大的挑战,这就是同理心响应的好处了。

 

以上 (2) 是尝试运用了以下同理心响应的方程式 (1) (黄惠惠,2018)

 

方程式(1)

你觉得……    (感受)……,因为……      (事件)……

因为……      (事件)……,你觉得……    (感受)……

 

方程式(2)

你希望……    (内心的渴望)……

 

    以下的方程式练习可帮助你在不同情境中,可尝试向配偶作出同理心的响应。你可以先不看答案,尝试和配偶练习,看看是否可以作出类似提供的答案。

 

同理心练习 (1)

妻子:「刚上新工,明天在公司第一次有大project要做presentation,十分紧张,担心自己的临场表现会失准。」

 

 没有同理心的回应:「担心都冇用啦,presentation一向都不是你的强项。」

 

有同理心的回应─方程式 (1):「你觉得很紧张,因为担心明天的表现会失准。」

 

有同理心的回应─方程式 (2): 「你希望明天在新公司第一次做presentation可以发挥得好。」

 

同理心练习 (2)

丈夫:「你都知我公司几条team斗紧业绩,我条team今季输了,输得好唔抵,心情劲灰!」

 

没有同理心的回应:「冇计啦,你条team啲人咁弱,唔输先至奇!」

 

有同理心的回应─方程式 (1):「你觉得好唔开心,因为条team输得唔抵。」

 

有同理心的回应─方程式 (2):「你希望今季可以赢,好唔抵。」

 

同理心练习 (3)

妻子:「个仔最近成日匿埋喺房,唔肯同我倾计,都唔知点算好!」

 

没有同理心的回应:「好明显个仔唔钟意你,你要检讨下啦!」

 

有同理心的回应─方程式 (1):「你觉得很担心,因为个仔唔肯同你沟通 。」

 

有同理心的回应─方程式 (2):「你希望同个仔可以多些沟通,知道他有甚么事。 」

 

如果你在以上的练习可以作出有同理心的响应,即代表你已掌握了。假如一时间仍未能完全掌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与配偶多些练习。

 

反思问题:你可询问配偶,当你能作出同理心的响应,他/她会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五个爱的语言

 

    以上我们已提及聆听及回应的重要了,当然我们不能忽略夫妇间如何好好表达爱意的重要。「五个爱的语言」(Five Love Languages)所提出的概念,指到不同人在表达和接收感情上可能会有偏好和不同,分述如下:

  1. 真心礼物 (Receiving Gifts)这是通过送礼物来表达爱意的方式。对于偏好这种爱的语言之人,收到礼物代表着被重视和爱护。

  2. 精心时刻 (Quality Time)这是通过「人在心在」地共度时间来表达爱意的方式。这包括一起旅行、共进晚餐、或是其他特别的时刻。

  3. 服务行动 (Acts of Service)这是通过帮助、照顾和支持来表达爱意的方式。做家务、照顾人或是帮助解决问题都属于这个爱的语言。

  4. 肯定言语 (Words of Affirmation)这是通过肯定的言语来表达爱意的方式。鼓励、赞美和体贴的话语都属于这个语言。

  5. 身体接触 (Physical Touch)这是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来表达爱意的方式。例如拥抱、亲吻、或是拖手等 (Chapman,2010)。

   

    夫妻间可能会因表达和接受上有不同「爱的语言」,有时会接收不到对方的爱,产生误会。例如丈夫为太太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做了很多东西,这就是以上「真心礼物」和「服务行动」的例子,丈夫自问已很爱太太了。但太太最需要的,却可能是丈夫可以多说一些称赞自己和肯定自己的话,好像赞美自己仍然很漂亮,多谢自己为家庭付出的辛劳等,这即「肯定言语」。所以丈夫仍然保留「真心礼物」和「服务行动」去表达爱意,绝对没有问题,但如能加上「肯定言语」,可令太太在接收爱意上更清晰知道丈夫是爱自己了。另一方面,有些丈夫希望太太可以多在家「煮饭」,即「服务行动」,比起太太在生日时买一份「真心礼物」和说我爱你 (即「肯定言语」),更能感受到太太的爱意。

 

反思问题:我了解配偶较喜欢那个「爱的语言」吗?我愿意改变自己较常用爱的语言,而改用配偶喜欢的去爱对方吗?如不,有什么困难?可以和配偶详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笔者记得在年轻时看过的书本《Communication: Key to Your Marriage: The Secret to True Happiness》,作者是基督教辅导大师Dr. Norman Wright (2012),他指出:「当夫妇学会以开放和理解的态度沟通时,会令双方感到对方的陪伴很满意,人生感到很完满」,这在维系美满婚姻当中非常重要。不过后来我亦有机会看到本地资深婚姻治疗师黄丽彰博士 (2000) 的著作《沟通不是万灵丹─另眼透视现代婚姻》,谈到我们不要神化了夫妇只要有良好的沟通,所有的问题也能解决和面对。

 

    事实上,笔者亦接触过一些夫妇,明知对方喜欢哪种爱的语言,也不愿意为对方改变自己,也晓得用同理心向另一些人运用出来,偏偏不向配偶表达。所以这不是改善沟通的问题,而是有一些深层的问题未解决,影响了想改善沟通从而促进关系的意愿。

 

    遇到这样的情况,可能要先处理一些深层的婚姻问题,情况好像做运动和健康饮食对保持身体健康很重要,但如出现严重身体疾病,则需要治疗了。故此,如一段婚姻不涉及严重问题,笔者仍深信良好的沟通,对培养健康的婚姻是一项重要的基建工程,值得我们多学习和改善。或许你觉得,看完本文仍然有很多地方想了解更多,这便达到了本文想抛砖引玉之目的,可推荐你看以上提及的书本。当然,婚姻中另一个基建项目「冲突处理」也是非常重要,我们会在下一期继续探讨。

 

参考数据

 

黄丽彰。(2000)。《沟通不是万灵丹─另眼透视现代婚姻》。香港:突破出版社。

黄惠惠着。(2018)。《助人历程与技巧(第三版)》。台北:张老师文化。

Chapman, G. D. (2010).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Walker Large Print.

PREPARE/ENRICH. (2017). Manual for certified facilitator.

Wright, H. N. (2012). Communication: key to your marriage: the secret to true happiness. Bethany House Publishers.

 

返回
「遗憾美」╴攞脱遗憾与过度反思的枷锁
分类 : 逗父心
作者 : 崔偉邦先生
第46期通訊(2024年9月)
日期 : 2024-09-02

你有试过因不满意所做的决定,而陷入后悔循环中,思想停不下来吗?

全文

    你有试过因不满意所做的决定,而陷入后悔循环中,思想停不下来吗?

 

    后悔触及我们生活许多方面,例如购买了消费品后感到后悔,或回顾过去的行动和不作为而遗憾。试想像,一天你在赶上班路上顺道停在常去的咖啡店,此时已有两条人龙排着等待下单。在两条人龙之间徘徊片刻,你最终决定在左边排队。当你紧张地盯着时钟时,前面因无法做出决定而耽搁了队伍。与此同时,右边排队的顾客,包括比你迟进店的人,已完成了订单。在这情况下,你会后悔因选择了左边排队而堕入负面情绪吗?吗?

 

    Sarah — 一位市场策划经理,对自己的选择时常感到怀疑。最近,她一直思考反思去年工作变动的决定。当时她因稍高的工资,转到了现在的职位,但却离开了一个她非常喜欢的同事团队。她不时会想是否做错了决定,当她在社交媒体看到旧同事的开心照片时,会为错失了的好团队和因转工可能错过了的事情感到痛苦。这种习惯不仅消耗了时间,也影响了与家人相处的互动素质。她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过度反思消耗了Sarah的精神和能量。她的情况并非独一无二,许多人陷入过度反思过去决定的陷阱,让遗憾遮蔽现在并阻碍未来。

 

 

过度反思的机制和重复性

 

    思考和计划通常是健康的,但当我们不能停止地反复思考,会陷入困境,不能自拔,这就成了重复思考的模式。有研究曾探讨过度反思的机制,以及为何人会反复进行这种无益的行为。当我们反复思考时,我们不仅关注决策本身,还会反复回顾自己的痛苦、失败感和其他负面情绪。 根据 Nolen-Hoeksema et al.,的研究(2008),人类会反思是因为相信这能帮助我们获得洞察力并解决问题。然而,这种重复的思考往往会加深负面情绪,使无助和绝望感加剧。

 

    进一步的研究指出过度反思对时间成本和生产力的负面影响。Lyubomirsky、Kasri 和 Zehm(2003)的一项研究发现,过度反思的人更容易经历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会显著地干扰他们的专注力和完成任务的效率。这不仅阻碍了个人和职业的发展,还助长了一种无法前进的感觉,因会不断地困扰于过去。

 

 

过度反思的负面影响

 

    过度反思的负面影响不仅限于情感上的痛苦。根据 Watkins(2008)指出过度反思与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有密切相关性。研究发现,过度反思的人患上这些病症的风险更高,并阻碍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有效运作。反复回放过去事件的心理过程,不仅剥夺了当下的快乐,还消耗了可更好用于生产和令人满足的活动之宝贵时间。

 

 

    摆脱任何坏习惯都不容易,而要摆脱涉及心理过程的坏习惯,可能比减少零食等行为的习惯更困难,触发原因亦很难发现。但只要有意识并愿意努力,摆脱反思循环是可以做到的。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寻找当下的机会,而不是反复过去的遗憾。我们反复思考某件事,是因为希望生活有所改变,假如当下没有改变的机会,可想想怎样才能缔造实现的可能。

 

    说回以上的例子,Sarah 的过度反思是因为后悔接受了目前的工作。由于就业市场不景气和对家庭的财务承诺,她不能轻松地再换工作,所以感到「被困」在略为糟糕的工作上。如果你像 Sarah 一样,知道自己会在不如意的环境中待一段时间,请试将注意力放在可以改变的事情上。例如,Sarah可思考如何与当前的同事建立新的关系,或如何重新组织工作,使工作更轻松快捷。关键是专注于那些可以改变的元素,而不是那不能快速改变的事情。

 

 

认识到后悔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后悔是上帝创造人类情感体验的重要部份,而后悔并不意味着我们有缺陷,或是比别人差,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自然反应。每个人都会做错决定,这是人之常情。我们不应因自己的过失而过度苛责自己。圣经《诗篇》提到:「主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在患难中的帮助。」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我们并不孤单。负面情绪让我们可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属灵朋辈支持,来度过这些困难时刻。

 

    况且,我们总是可以从后悔中找到一些正面的东西。遗憾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部分。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计划和预测,总有一些事情会有出入,让我们感到后悔。后悔其实是一位良好的老师,它能教导我们许多宝贵的课题,让我们在人生旅途中变得更有智慧和成熟。

 

    遗憾有时源于期望过高。当期望未能达标时,遗憾和失落便会出现。现代社交媒体常常提倡成功故事和急功近利。我们应反思自己是否已被这氛围所影响。我们需要理解,高期望并非坏事。它能激励我们努力工作,追求卓越。然而当我们盲目跟从,期望超出了当下能力时,便会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自我怀疑。这种压力币过于利,我们应该留意所定的期望,给自己留多些空间调整。

 

    我们需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期望,接受自己的局限性。这并不是要我们放弃追求,而是要更现实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正如道家哲学所言:「知足者常乐。」适当调整期望,不仅能减少遗憾,还能让我们更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

 

    此外,遗憾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二十年后,你会因为没有做过的事而感到更遗憾,而不是因为你做过的事。」当我们回顾过去的遗憾时,往往会意识到那些未曾珍惜的时刻和机会。与其沉醉在后悔和过度的反思,倒不如把精力运用在当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可避免未来再度感到遗憾。

 

    「如果你一直重读上一章,便无法开始人生的下一章。」在此,鼓励您放下过去的遗憾,专注当下的可索性。遗憾提醒我们,人生是一次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没有遗憾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旅途中经历起伏和挫折。希望各位读者可以轻松的态度面对遗憾,重新掌握时间,拥抱更充实和充满活力的生活!

 

 

参考数据:

 

Lyubomirsky, S., Kasri, F., & Zehm, K. (2003). Dysphoric rumination impairs concentration on academic task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7, 309-330.

Nolen-Hoeksema, S., Wisco, B. E., & Lyubomirsky, S. (2008). Rethinking rumina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5), 400-424.

Watkins, E. R. (2008). Constructive and unconstructive repetitive though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4(2), 163.

 

返回
蜕变经历
分类 : 通讯专栏—育儿路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第46期通訊(2024年9月)
日期 : 2024-09-02

十多年前学习儿童为本游戏治疗时,曾看过这句让我深思和需要细嚼的话:「When you focus on the problems, you lose sight of the child (Landreth, 2012)」(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上时,你就忽略了孩子)。自己成为人母后,当愈来愈多日常琐事要顾及时,通常只看到和关心如何解决问题,而忽略了更深层的问题。今期与大家分享最近我带着这份意识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经历。

全文

    我的家庭和许多人一样,孩子也常常不愿上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开始可以开心地出门。某天早上,孩子梳洗后换好衣服、吃完早餐,准备上学时,大女儿忽然有气无力地对我说:「妈妈,我不想返学。」观察和细问下,她表达:「我有点晕,好累。」接着就回房躺在床上,后来才发现她染上了流感。在这次经历中,我看到大女儿想做好的一面,但身体不适时,她的心中也有矛盾。我开心是我看见孩子想做好,但又看到她的身体不适。我愿意了解孩子情况,让她有机会去表达和学习照顾身体的需要—上学固然重要,但照顾身体也同样重要,不需自责或内疚。

 

    安顿好大女儿休息,小女儿也忽然没精打彩地躺在地上,说:「妈妈,我不想返学。」我想,小女儿是不是也病了?她细声说:「我好惊(返学)」。那刻,我明白小女儿没有姊姊的陪伴,在学校还未有足够的安全感,我需要与小女儿一齐面对她内心的恐惧。我抱着她,让她感受到我的陪伴。她开始放松,但仍未够勇气上学。于是我陪她玩一会,到楼下走了一个圈。她显得轻松了一点,开始想知道同学们在学校做什么?如果她现在回去会怎样?我逐点逐点和她一起想象,陪她在想象里一起面对各种可能的情况。恐惧慢慢减少,勇气逐渐上升,她最后终于愿意上学!放学时,小女儿笑得很灿烂,兴奋的跑过来说:「妈妈,我今天赢了惊!」我很感动自己在整个过程中一直陪伴她面对恐惧,最开心的是这次我带着一份明白和接纳,与她一起面对,一起跨越了她内心的恐惧。

 

    在经历孩子不想上学中,我有机会去学习照顾孩子身体与心灵的需要。孩子通过被聆听,被看见,被明白,放松下来后,有勇气去面对、甚至跨越了恐惧而经历成长。孩子的害怕,有时会被大人误解为撒娇、懦弱,担心会被大人怪责。从正面看,适当的危机意识,是在保护孩子,也是孩子一个成长的里程碑。而教导孩子认识恐惧,与恐惧同处,陪伴着她,孩子可以体验到有不同方法去面对恐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若经验到能够正面面对恐惧,心灵也会变得强壮起来。

 

    孩子不想上学是表面的问题,家长在关注孩子的问题时,若能同时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花时间了解背后原因,才能照顾孩子的真实需要,帮助小孩成长。这同时也是父母成长的机会,因作为家长的我,容易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行为问题,往往容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身心灵健康。若能存着一份好奇,不批判,愿意多了解孩子的心,较容易助孩子一臂之力,去面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挑战。

 

参考书目:

Landreth, G.L. (2012). 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 (3rd ed.).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835159

返回
在独处中远离孤独
分类 : 通讯专栏—静心灵思
作者 : 小驴
第46期通訊(2024年9月)
日期 : 2024-09-02

「真正的独处是个人的家,虚假的独处是个人主义匿藏之所。进到沙漠去,不是要避开人,却是为了想在神里面找到他们。」梅顿 (Thomas Merton)

全文

    「真正的独处是个人的家,虚假的独处是个人主义匿藏之所。进到沙漠去,不是要避开人,却是为了想在神里面找到他们。」梅顿 (Thomas Merton)

 

    自己年纪大了,总喜欢离开喧闹的人群独自一人,我经常自问这是孤僻吗?

 

    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孤独的心灵。世界卫生组织近日把孤独定性为人类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需要优先防治。各国亦作出相应策略,成立专家小组专责处理。这些社福政策主要是针对被孤立的人,帮助他们与社会重新结连。这是非常美好的政策,在繁华文明的社会中,的确仍有不少人是被遗忘、被隔绝或被边缘化。以近年香港为例,有不少人离开家园移民海外,剩下年老的长者独自留下生活,即使他们衣食无忧,亦不难感受到他们那份寂寞感。若社会大众能给予他们多些社交机会及关爱同行,应能减轻他们的孤独感。但人生总会有曲终人散之时,人要独自面对自己,这可会是占据我们一生大部份的时间,那么独处真的是一无是处吗?

 

    常言道,独处不等同于孤独。即使相识满天下,也可以是知己无一人,这份落差,使人倍感孤单寂寞;相反,有时人在单独一人时,可以是他心灵最满足的时刻。有些人想,既然人必然要独自面对生老病死,无法逃避这种「存在孤独」(existential loneliness),倒不如及早离群避世,起码在有生之年能抛开世俗烦恼,让心灵得恬静。有些宗教正是提倡这类灵性操练,基督宗教亦存有修道主义的属灵传统。那么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的沙漠教父,到今天的退修信徒身上得到甚么启发呢?

 

    我深信避世不是上帝的心意,上帝这位伟大的创造者,巧妙地送给我们一份能与他者结连的礼物。脑神经科学揭示人的脑袋有着与别人相交的功能,这被称为「社交神经系统」。当中包括大脑的社交脑区(如中前额叶皮质、前扣带皮层、杏仁核、颞顶交界处、颞上沟及岛叶等)、镜像神经元 、迷走神经及脑内分泌 (如催产素、 多巴胺、 催乳素及安多芬等)。这系统是帮助我们对他者有同理心、情感交流、正面社交情绪、诠释身体语言及渴望建立稳固亲密互信关系等。此外,圣经亦多处教导我们要彼此相爱联系,例如约翰福音13:34-35「我赐给你们一条新诫命,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你们也要这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歴代神学家如奥古斯丁(Augustine)、潘霍华 (Dietrich Bonhoeffer)及毕德生(Eugene Peterson),在他们的著作中(注),除了着重人神关系外,亦不约而同地指出在社会上人与人关系建立之重要,人是需要过真正的相交生活。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发达的年代谈独处,既是矛盾,亦有其迫切性。忙碌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常规,自己的初心早已被遗忘,换来的只是随波逐流的意愿。透过独处能在喧闹的生活中安顿心灵,好好接触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在独处时才有机会放下社会加诸于我们的意识形态及自己的思想前设,这样我们才能观看得真、感受得细致,渐渐进入默观的氛围,期盼上帝的临在。须知道永恒的上帝是一直决意以爱来看顾着我们,更期待与我们建立共融的关系,在神的大爱里并没有孤单。圣经福音书常记载耶稣独自退到旷野,不论是受洗后 (太四 1-11)、伤痛施洗约翰之死 (太十四 12-13) 或在被捉拿前在客西马尼之祷告 (太二十六 36-46),祂总是找地方单独安静下来与上帝亲密沟通,耶稣正给我们作了一个以独处来支取上帝能力的最佳榜样。透过独处让上帝的爱转化我们,才有能力走到人羣中以真诚的爱与他人相交。

 

    回想自己近年离羣独处的倾向,可能单单在发呆,谈不上灵性操练,只是在纷乱的生活中稍作喘息而已!

 

注:

奥古斯丁Augustine. The City of God. Translated by Marcus Dods. Edinburgh T. & T. Clark 1913.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Life Together: The Classic Exploration of Christian Community. HarperOne 1978.

毕德生Eugene Peterson.  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Discipleship in an Instant Society. IVP 2000.

 

返回
认识音乐治疗
分类 : 音乐治疗小百科
作者 : 黄曼君女士
第46期通訊(2024年9月)
日期 : 2024-09-02

「当言语无法表达时,音乐能代替说话」你曾否有这体验?希望透过这个专栏,让大家能更多明白音乐治疗,如何能改善情绪、认知、专注力及社交等功能。

全文

音乐陪伴我们成长

 

    有人说,当我们有心跳那一刻开始,音乐的节拍就伴随着我们。从小到大,我们也被不同的音乐和歌曲围绕着成长。有些长者曾跟我分享他们的饮歌是粤曲《帝女花》、《万水千山总是情》;有些中年人喜欢《归来吧》、《Make You Feel My Love》;青年人则喜欢《世一》、《企好》;而幼童最喜欢的歌集是《Cocomelon》;有些懂乐器的会喜欢古典音乐;基督徒则可能喜欢圣乐。我们之所以喜欢音乐,是因为经历过音乐牵动我们的心灵,触及到对自己、别人或上帝的思想及感受,特别有时我们听完一首歌或音乐之后,不知为何会哭起来,之后会感到释放。故此,不少人也经历过音乐有治疗作用。

 

 

音乐治疗是什么?

 

    音乐治疗有别于心理治疗运用「谈话」(talk)去达到治疗目的,是透过「音乐」作为一个媒介去达致,特别适合一些不懂或不喜欢用言语去表达内心感受的人士。研究显示,音乐治疗能帮助改善认知、语言、专注力、沟通、情绪、社交及身体活动等功能,对儿童、青少年、成人及老人也有裨益。

 

    音乐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音乐聆听、唱歌、玩乐器、即兴音乐、作曲及律动等等。而帮助小朋友及青少年时,也可配合适当的游戏及心理治疗元素,可帮助自闭症谱系障碍、专注力缺乏/过度活跃症、智力障碍、情绪困扰、社交问题、言语障碍及拒绝上学等等。而成人和长者方面,也可加入心理辅导的元素于音乐治疗当中,可改善抑郁焦虑情绪、创伤及压力困扰、精神问题、失恋及哀伤、认知障碍、中风后遗症、行动不便、孤单及家人问题等等。

 

    而音乐治疗可以个人、家庭及小组进行,参加者无需有任何音乐知识及技巧,也可以得到音乐治疗的帮助。下面我会透过一个虚拟个案去阐释音乐治疗的运用。

 

 

虚拟个案分享 (自闭症谱系障碍)

 

    伟仔 (假名) 是一名五岁的男孩,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不懂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与别人沟通感到困难,容易大发脾气。妈妈经医生转介去见音乐治疗师。经初步评估,共同订立的治疗目标为学习表达自己、用正向方法表达情绪及改善社交能力。

 

    在治疗初期,音乐治疗师发现伟仔虽从没学过乐器,但拥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感,治疗师顺着他这天赋,让他透过互动的唱歌和玩乐器,作非语言的音乐沟通,从而更多了解他和抒缓他的情绪。而伟仔亦透过唱一些能表达他感受的歌曲,开始学习用准确的字词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其后,因治疗师想伟仔也学懂在家中与妈妈和弟弟有正向的沟通和相处,减少用发脾气的方法表达自己,便邀请了妈妈和弟弟一起加入治疗,一同唱歌玩乐器,在当中伟仔经验到不用发脾气,也可与家人作非语言及语言沟通,家人也因此明白多了伟仔的感受和想法,关系慢慢变得融和。

 

    此外,治疗师还鼓励伟仔加入音乐治疗小组,与同龄的小朋友透过唱歌,律动和玩乐器等,学习观察社交线索 (social cues)、群体的界线 (group boundary) 和等待从一个活动过渡到另一个活动的体会,从中学懂与其他小朋友相处及沟通,并一起分享音乐所带来的乐趣,与同龄的小朋友在相处上有不少进步。

 

    经过以上个别、与家人及小组的音乐治疗,伟仔在表达自己、情绪控制及社交技巧上慢慢得着改善。

 

返回
活在当下的色彩
分类 : 通讯专栏—瞬间看心理
作者 : 陈颖昭博士
第46期通訊(2024年9月)
日期 : 2024-09-02

「色彩是潜意识的母语。」— 瑞士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卡尔.荣格

全文

「色彩是潜意识的母语。」— 瑞士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卡尔.荣格

 

当留意到自己有很多思绪而感到困扰时,想定一定神,又或纯粹想增加多些正面情绪,可以尝试做「安定心神」小练习,把注意力连系到当下此刻。

 

于安全情况下,在你周围身处的环境中,可尝试带着一份好奇和开放的态度,留意此时此刻 :

5 样看到的事物 (例如:手机、杯⋯⋯)

4 样触碰到的感觉 (例如:双手放在大腿上、脚板踏在地上实在的感觉⋯⋯)

3 种可以听到的声音 (例如:车声、冷气机声⋯⋯)

2 种可以闻到的气味(例如:咖啡⋯⋯)

1 种尝到的味道(例如:柠檬茶⋯⋯)

 

做完这个小练习,如果你喜欢的话,可以感受一下此刻整个人的感觉?有甚么颜色或不同色彩的组合,甚至形状,最能表达与当下连系的感觉?这些颜色或形状又代表甚么?有甚么发现?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