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48期E通讯(2025年8月)

  • 「逗父心」- 如何建立孩子的抗逆力
  • 「育儿路」 - 告别的勇气与成长
  • 「音乐治疗小百科」- 以乐连心—活用音乐加深亲子情
  • 「静心灵思」- 上帝祢在哪里
  • 「畅谈心理学」- 无处话凄凉:穿越丧偶幽谷,寻觅生命新希望
  • 「瞬间看心理」 - Be Present Be Your True Self

下载通讯PDF档
如何建立孩子的抗逆力
分类 : 通讯专栏—逗父心
作者 : 崔偉邦先生
第48期E通讯(2025年8月)
日期 : 2025-08-08

。。。。这已经是连续第三个星期一浩浩拒绝上学了。他们开始怀疑,这并非单纯的身体不适,背后可能还有其他原因。

全文

啊!」则既肯定孩子的能力,又提醒注意安全。这样的响应更能鼓励孩子冒险、探索,并感受到父母与自己的情感连结。

 

若孩子的情绪需求长期被忽略或否定,例如在他们害怕时常常被责骂,孩子可能学会压抑情绪、回避挑战,长远来说对自信与韧性发展会造成阻碍。

 

即使孩子在探索中失败或受伤,父母也应优先响应孩子的情绪,而非立即训斥。笔者曾在游乐场见过一位小孩在玩捉迷藏时不小心跌倒,哭得很伤心。父母虽关心,却在确认没大碍后马上责备他不小心。其实,相比起立即说教,更重要的是先抱抱孩子,说:「你一定吓到了,别怕,爸爸妈妈在这里。」这样的安抚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失败和负面情绪是人生的一部分,并不可怕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提出「情绪教养」(Emotion Coaching)的概念,鼓励父母像教练一样帮助孩子认识和管理情绪。高特曼的研究指出,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孩子更能发展出良好的情绪调节与人际能力。

 

情绪教养强调父母以教练的姿态,引导孩子认识与管理情绪。父母需敏锐察觉孩子的情绪信号:如沉默、退缩、皱眉,并将这些视为与孩子连结与教育的契机,而并非麻烦。父母可以同理倾听,例如说:「你是不是有点不开心?」,让孩子感到被理解,情绪自然缓和。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给情绪命名,例如问问他「你是不是有点委屈或生气?」这样能让孩子更好地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父母可以一方面接纳孩子的感受,同时也设立清晰界线并一起思考解决方法,例如:「我知道朋友不跟你玩你很难过,那我们下次可以怎么做呢?」这样的响应,既让孩子感受到理解与支持,又逐步培养他们的解难的能力与自信。

 

回到浩浩的例子。他害怕上学和公开分享,源于对失败的恐惧与缺乏安全感。在学习情绪教养后,父母开始减少催逼与争执,转而温柔回应他的情绪。当浩浩哭着说肚子痛不想上学时,妈妈没有责怪,而是轻声说:「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很紧张、很害怕?」

 

刚开始几天,浩浩没有什么反应,但慢慢地,他会点头或抓紧妈妈的手。透过父母的理解与鼓励,浩浩开始相信:即使害怕,我也不是一个人面对。渐渐地,在家庭与学校的支持下,浩浩尝试出席早会,甚至慢慢学会说几句话。老师和父母也注意到,他在课堂中变得更主动、更投入了。

 

父母若能细心观察,温柔并适切地响应,不仅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也有助于孩子发展自信与韧性。如果你身边有像浩浩的孩子,请试试进入孩子的世界,从理解开始,以同理心去回应,陪伴孩子一起走过成长中的不同的挑战!

 

 

参考数据: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ume 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Gottman, J. M., Katz, L. F., & Hooven, C. (1997). Meta-Emotion: How Families Communicate Emotionall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effernan, M. E., & Macy, M. L. (2025). Trends in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mong Youths (Research Letter). JAMA Pediatric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01/jamapediatrics.2025.055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March 2). COVID-19 pandemic triggers 25% increase in preval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orldwide.

https://www.who.int/news/item/02-03-2022-covid-19-pandemic-triggers-25-increase-in-prevalence-of-anxiety-and-depression-worldwide

返回
告别的勇气与成长
分类 : 通讯专栏—育儿路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第48期E通讯(2025年8月)
日期 : 2025-08-08

。。。。当同学应邀时,她开心得手舞足蹈;未能应约时,她脸上露出失落的神情,还要钻进我怀里寻求安慰。她用稚嫩却坚韧的方式,诚实地面对过程中种种的情绪,好好地和每个对她重要的同学老师一一道别。

全文

「妈妈,我是不是好勇敢?」女儿仰着脸问。「是,我看见你很勇敢。」我内心涌流着难以言喻的感动。她的勇敢,在于为了维系友谊,主动与老师、同学道别。我的感动,是为着她那份坚定的决心与行动力,以及她坦然面对分离的能力。

 

小女儿即将升上小学,要告别熟悉安稳的幼儿园生活,踏入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新阶段。此时,她主动邀请幼儿园里最要好的同学出来玩耍,更精心准备礼物送给老师和同学,展现她对友谊的珍惜。当同学应邀时,她开心得手舞足蹈;未能应约时,她脸上露出失落的神情,还要钻进我怀里寻求安慰。她用稚嫩却坚韧的方式,诚实地面对过程中种种的情绪,好好地和每个对她重要的同学老师一一道别。这过程本身,已经弥足珍贵,也是一位小小幼儿园毕业生对「分离」这个重要课题的学习。

 

这令我联想起「儿童为本游戏治疗」。当要告诉孩子「还有最后五分钟」时,他们会以各自的方式结束每一节:有的决定要完成计划中的游戏,有的突然紧张起来,有的会奏起完结音乐,有的从容地继续玩耍,有的会放下玩具要探索新事物,有的决定停下来休息,甚至有的会用言语或肢体表达想再要多玩一会儿,还有的会表达不满,甚至把用心完成的作品毁掉,真是各适其适!我发现只要给予安全感、信任与接纳,孩子便会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勇敢地面对每一次的分离。这份经验,会沉淀在他们内心,转化为韧性与力量,帮助他们未来面对更大的转折与分离时,能够保持勇气,坚定前行。告别,这门看似艰难的课题,早在童年时期,就在无形中开始练习。治疗室里的每次结束,不只是游戏的终结,更是人生未来面对更大分离的预演。

 

在育儿的旅程中,我逐渐学会了一个最重要的课题:「信任」。要相信孩子拥有内在的生命力,要相信他们能按照自己独特的节奏成长、体验,也要相信他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每一次的结束。当我们带着爱与耐心,陪伴孩子学习告别这些必经的难题时,他们会用最纯真的生命状态,反过来教晓我们要更坦然、更勇敢地接受生命中每一个必须经历的分离。这种彼此滋养、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无价的礼物。

 

每一次的离别,只要用心体会,好好面对,带着爱与感恩的心,都是成长的养分与契机,让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越走越坚定,也越来越懂得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返回
以乐连心—活用音乐,加深亲子情
分类 : 音乐治疗小百科
作者 : 黄曼君女士
第48期E通讯(2025年8月)
日期 : 2025-08-08

「当言语无法表达时,音乐能代替说话」你曾否有这体验?希望透过这个专栏,让大家能更多明白音乐治疗,如何能改善情绪、认知、专注力及社交等功能。

全文

香港亲子关系的挑战

香港作为一个以高效率著称的城市,一般中年父母都会挣扎于职场与家庭的责任,而孩子则要面对没完没了的功课与繁重的考试压力,亦要兼顾补习班及课外活动。亲子间彷佛已没有入学前注重孩子健康快乐的对话了,仅限于「功课做完未?」、「考试几分?」和「练完琴未?」。原本应该温馨的亲子时光,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个充满压力的战场,令亲子关系日益减弱。研究显示,亲子间缺乏沟通与情感支持会导致儿童出现情绪问题 (Gaspar et al., 2022)。在这样的情况下,亲子极需重新有一些快乐而不着重孩子成效的时间,而进行音乐治疗的活动是一个非常适合的媒介。

 

心理及音乐治疗的理论和研究

心理学中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会影响其心理及社交发展。而音乐活动能强化亲子间的安全依附感,让人回想起婴儿时期摇篮曲带来的安心感,并提升信任与情感连结(Newman et al., 2022)。另一方面,研究显示音乐能激活大脑边缘系统,促进多巴胺分泌,这犹如为亲子关系添加天然的润滑剂,使亲子也感受到愉悦并缓解压力 (Fong, 2024)。当亲子一起唱歌和弹奏乐器时,能促进和谐气氛,增加互信,并提升亲密感 (Kreutz and Feldhaus, 2023)。

 

音乐治疗重建亲子关系

音乐治疗一般会由一位认证的音乐治疗师,帮助受导者透过音乐改善情绪、沟通、认知、行为或社交等情况,而音乐亲子活动能透过共同歌唱、律动及乐器弹奏等活动,达到改善亲子沟通、减轻压力和调节情绪,从而增强彼此的亲密感和合作默契(Wang & Oldfield, 2018)。以下会透过一个虚拟个案去说明亲子音乐治疗如何进行。

 

虚拟个案

张太带着小二的儿子前来求助,情况是她与儿子的关系非常紧张,儿子越来越不听话、不想跟她沟通,这情况自升上小一开始,逐渐加剧。当音乐治疗师了解他们的问题后,知道或许学业压力令关系变得紧张,故先设计了一些音乐治疗活动去改善他们的关系,详述如下:

 

1. 情绪音乐聆听

播放不同情绪的音乐 (如轻快、柔和及激昂等),引导亲子闭眼感受旋律,并在过程中一起轻拍节奏。聆听后分享联想到的画面或感受,帮助他们放松心情,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情感交流。

 

2. 节奏互动演奏

透过敲击乐器(如非洲鼓和沙锤等)及旋律乐器(如钢片琴和夏威夷结他等),让亲子自由探索声音,并鼓励模仿对方的节奏或合奏,以增进默契与沟通。

 

3. 身体律动表达

透过音乐带动肢体互动,如牵手摇摆、舞蹈或踏步,鼓励以身体响应节奏,强化身体协调与情绪释放,让亲子关系更活泼自然。

 

4. 创意音乐创作

透过亲子共同创作简单的旋律与节奏,或为故事即兴配乐,培养创造力与合作默契,强化亲子间的联系。

 

以上的音乐体验能够减少张太与孩子之间的紧张感,以轻松的方式促进更深度的互动。音乐治疗师亦会鼓励张太如何将这些技巧融入日常生活,让疗效持续发酵,让他们的关系得着改善,以缔造之后可能要谈及功课压力的关系基础。

 

结语

在香港这个讲求效率和节奏快的生活环境,往往对小孩或成人构成很大的生活压力,而亲子关系会容易变得紧张,对话很容易只关注成绩和成效。透过以上的理论、研究和例子,我们可看到亲子音乐治疗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帮助他们在当中一同增进认识、增加默契及经历快乐,达致重建和改善亲子关系。

 

参考数据:

Fong, C. (2024). Music and the effects on the brain and emotion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Journal, 10(3). https://doi.org/10.21276/ierj24068910282473

Gaspar, T., Cerqueira, A., Guedes, F.B. et al. (2022). Parental Emotional Support, Family Functioning and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Psychol Stud 67, 189–199. https://doi.org/10.1007/s12646-022-00652-z

Kreutz, G., & Feldhaus, M. (2023). The Influenc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on Musical Activity in the Family: 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Panel Study. Music & Science, 6.   https://doi.org/10.1177/20592043221149351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23)

Newman, L. J., Stewart, S. E., Freeman, N. C., & Thompson, G. (2022). A systematic review of music interventions to support parent–child attachment.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59(4), 430–459. https://doi.org/10.1093/jmt/thac012

Wang, S., & Oldfield, A. (2018). The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session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nd how to measure it, with reference to attachment theory. Psychiatria Danubina, 30(Suppl 7), 546–554.

返回
无处话凄凉:穿越丧偶幽谷,寻觅生命新希望
分类 : 讯专栏—畅谈心理学
作者 : 谭日新博士
第48期E通讯(2025年8月)
日期 : 2025-08-08

不少人曾经历挚爱的离世,感到生命仿佛被撕裂,心灵被遗落在幽暗的谷底。那种难以言喻的孤寂与悲痛如影随形,让人深刻体会到苏轼《江城子》中「无处话凄凉」的感受。本文尝试探讨丧偶人士的心路历程及如何过渡哀伤,从而学习在痛苦中活出新的希望

全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不少人曾经历挚爱的离世,感到生命仿佛被撕裂,心灵被遗落在幽暗的谷底。那种难以言喻的孤寂与悲痛如影随形,让人深刻体会到苏轼《江城子》中「无处话凄凉」的感受。本文尝试探讨丧偶人士的心路历程及如何过渡哀伤,从而学习在痛苦中活出新的希望。

 

香港丧偶的处境:高龄妇女寡居的挑战

政府统计处 (2024) 的数据显示,丧偶人口主要集中在65岁及以上的年龄层。根据卫生防护中心 (2023) 的数据显示,香港女性的预期寿命为88岁,而男性为83岁 ,加上普遍存在的「男大女小」婚配模式,导致高龄女性经历丧偶的机率较高。可想到她们在暮年独自面对配偶逝去的巨变,承受着身体衰退与心灵孤寂的双重打击,迫切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理解配偶晚期需求与预期哀伤

当我们思考如何面对丧偶时,或许要回溯到配偶生命步入病困晚期的时刻,因那时会面临许多复杂的挑战。现代安宁护理 (Palliative Care) 强调提供分阶段的全方位支持:

 

  1. 稳定期:   制定个性化的舒适护理计划。
  2. 不稳定期:       调整护理方案,协助家属做好情绪准备。
  3. 恶化期:   重心转向临终关怀,确保得到安宁与尊严。
  4. 末期:        加强症状管理,提供深入的情感与灵性陪伴。
  5. 哀伤期:   为家属及照顾者提供持续的哀伤辅导 (Mather et al., 2018)。

 

事实上,当面对配偶的病困衰弱时,内心常常会出现这些问题:「我该如何面对失去他/她?」「我还能做些什么?」或「他/她是否还有未了的心愿?」等问题,令人会出现「预期性哀伤」 (Anticipatory Grief),让人有时间准备并适应接受配偶的离去,一般来说可令人更好地面对悲痛。而死亡学大师Elisabeth Kübler-Ross在《论死亡与临终》(1969) 中提出的「哀伤五阶段」,指出人在面对死亡时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这五个阶段。现在我们了解这些情绪并非线性地依次出现,而是可出现其中一些或反复出现,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濒死者内心复杂的感受。

 

理解病重配偶的深层需求

在病榻上配偶的需求往往远超身体的病痛缓解,可包括:

情感漩涡:他们可能经历愤怒、无望、麻木或对未知的恐惧。

存在反思:面对价值观的剧变,渴望能总结到生命的意义,并希望完成未了的心愿。

夫妻关系修复:有些夫妻过去可能因着工作或养儿育女等,多年未能真实相处,彼此感到陌生,甚或有未化解的积怨。在这时可以处理大家的关系,珍惜剩下最后的时间,重修旧好。

其他关系修复:渴望修复与自己、他人或信仰中「神」的关系,寻求宽恕与复和。

终极关怀:对死后未知感到焦虑,或许激发对宗教信仰的寻求。

 

与临终挚爱相处的艺术

在陪伴末期的配偶时需要极大的心力与智慧,包括:

摒弃虚假安慰:真诚至上,避免使用「一定会好起来」等假希望的言语。

同理建桥梁:设身处地理解对方感受 (如恐惧、不甘或遗憾等),接纳情绪波动,并作出恰当的响应,成为他们的稳定依靠。

实证为本:从医护人员那里了解病情发展,提供有效的病痛缓解措施。

 

如能与临终配偶好好渡过这最后阶段,将有助于减少日后的遗憾,较易过渡哀伤及开展新生活。

 

丧偶哀伤的多重面貌:年龄、情境与文化观念的交织

丧偶之痛,其表现与挑战深受个人所处生命阶段、伴侣死亡的情境,以及深植的文化观念影响:

 

不同年龄层的独特挑战

  • 年轻丧偶 (<45岁):此阶段的冲击巨大,感到失去家中的重要支柱及同行者,要面对单亲育儿的极大压力,因着情感或实际需要,再婚的机会较高。
  • 中壮年丧偶 (46-65岁):除了失去配偶,还可能要经历子女长大离开的「空巢期」,如再加上退休,可能会经历多方面的失去,需要很多时间和新的经验去适应。
  • 老年丧偶 (>65岁):与同行数十年的配偶离去,而子女通常已成家立室,如缺乏特别支持,很容易成为「孤独老人」。假如再加上病困缠身,生存意志很容易会消沉。

因此,以上不同阶段的丧偶者都难以独自面对,极需亲友的帮助及支持,并需寻求社会及宗教团体 (如教会) 的帮助。

 

死亡情境的深刻影响

  • 突然死亡 (如意外、心脏病等):在毫无准备下带来剧烈的震惊,因「未了事」(unfinished business) 可产生很多遗憾与自责,生者和家人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过渡哀伤。
  • 短期死亡 (如新冠病毒COVID-19):道别的时间极度压缩(可能仅一周或更短),情感难以消化,留下「来不及说再见」的伤痛。
  • 渐进死亡 (如癌症):虽有「预期性哀伤」作为缓冲,但长期照护所带来的身心耗竭与不舍,会形成交织的煎熬,正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

 

文化观念的碰撞:「好死」的迷思?

华人文化中对「寿终正寝」和「儿孙满堂」的「好死」观念,特别是面对较年轻配偶病逝时,常会引发强烈的冲击,甚或会发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或沉重的自责。这使人不禁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好死」?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 Irvin D. Yalom (1980) 提出的洞见发人深省:「尽管肉体死亡会摧毁我们,但死亡的意念却可拯救我们。」他指出唯有正视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终点,我们才能从逃避恐惧的枷锁中解脱,进而思考如何更有意义地活在当下。而旧约圣经《传道书》(3:1-13) 中的智慧:「生有时,死有时......」也提醒我们生死乃自然规律。事实上,人在不同年龄也可以因着不同原因死去,每时每刻也有人在世上不同角落离世。故此,上天绝对不是针对我们,无情地把挚爱带走。当然,作为在生的配偶及家人,在情感上会感到不舍,出现哀伤反应,这是正常现象。

 

哀伤的漫长旅程:个人与家庭的风暴

哀伤的过程因人而异。意外或自杀等非正常死亡造成的哀伤,其强度与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假如哀伤未能妥善处理可能导致:

  • 长期自我封闭,社交退缩,生活功能受损。
  • 过度投入工作或义工,甚至借着酗酒、滥药等,去麻痹心中悲痛。
  • 假如情况不理想,可发展为抑郁症或「延长哀伤障碍」(Prolonged Grief Disorder),此时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自我哀伤疗愈:3T原则与表达

在哀伤的幽谷中,自我关怀至关重要,可学习3T的原则:

Talk 倾诉:向可信赖者诉说思念、痛苦或回忆。

Time 时间:允许自己拥有充分时间,因为哀伤没有固定的时间表。

Tears 眼泪:不要压抑泪水,因为这是心灵释放的自然方式。

承认情感:接纳所有情绪(如悲伤、愤怒、愧疚和解脱等),并避免自我批评。

创造表达:可运用写日记、绘画或音乐等方式来梳理情绪。

灵性依托:宗教人士可透过祷告和默想来汲取力量,过程中或许会涉及艰难的「饶恕」功课。

 

与家人共渡哀伤:连结与传承

在面对丧偶的痛苦时,除了自我疗愈,也可能需要与家人共渡哀伤,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考虑:

家人不同的哀伤反应:丧偶对家庭整个系统的冲击可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每个家庭成员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哀伤,有些会感到伤心,有些会感到愤怒。故此,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极其重要,避免强求「一致」的表达方式,是共度难关的关键。

共同缅怀:可利用网上平台,例如由政府提供的「无尽思念」网站,或在社交媒体中自建亦可,写下对逝者的怀念,或在节日中共同回顾往事、制作纪念册等,都是很好的悼念方式。

生活重整:与家中各人坦诚沟通彼此角色的变化,与及妥善安排经济和居住等现实问题。

意义延续:可考虑完成逝去配偶的心愿,遗爱人间。

关怀世代:

儿童:根据其认知发展阶段,用适合的语言 (如「身体停止工作了」)解释死亡。可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或游戏表达感受,或参与简单的纪念活动 (如画一幅画给祖父母)。

长辈:在世的长辈可能同样感到悲痛。晚辈的陪伴、倾听和协助处理日常事务至关重要。

节日意义:传统节日往往是哀伤最浓烈的时刻。家人可以共同规划如何渡过,保留一些纪念逝者的仪式 (如摆放其喜欢的东西),同时也创造一些新的、积极的家庭活动,有助于平衡哀思与新生活的建立。

 

对未信配偶离世的内疚和担忧

对一些基督徒来说,若配偶在生前未表明接受信仰,会容易陷入深重的信仰危机与自责之中:

处理内疚感:学习原谅自己,要接受我们只能尽力见证与邀请配偶信主,最终的选择权在于配偶。坚信神的爱超越自己的有限,祂对逝者的爱与了解远超我们的想象。

面对终极疑问: 要抓住神无限慈爱与主权的应许,并对「新天新地」中神终极救赎计划保持盼望。不少牧师也提到,或许将来在天堂我们会有惊喜等着我们。

 

寻求专业援助的信号

如出现以下症状,或许是强烈的哀伤反应,应寻求专业的评估及治疗:

  • 严重的抑郁症状 (持续绝望、兴趣丧失、睡眠或食欲剧变等)。
  • 长时间情感麻木、与现实脱节。
  • 沉溺于酒精或危险行为,去逃避痛苦。
  • 生活或工作基本功能受到严重干扰,并已持续了一段时间。
  • 丧偶数年后哀伤无缓解,甚或加剧,可能出现了「延长哀伤障碍」。
  • 持续有轻生念头或计划。

 

丧偶后的新生:在苦痛中重建希望

不少人也许要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缓和哀伤的反应,并开启生命的新篇章:

从「我们」到「我」: 重新认识并接纳作为独立个体的「我」,探索单身生活的可能性与价值。

深化跨代关系:与子女、孙辈建立新的互动模式,让他们成为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旧约圣经《路德记》记载,媳妇路得在丈夫去世后对婆婆内奥米不离不弃的陪伴,正是跨代扶持的动人典范。

再婚的可能:对于较年轻的丧偶者,应对再婚保持开放但谨慎的态度。当然这取决于个人的意愿、情感准备、以及家庭和儿女支持等多重因素,无需强求或排斥。

心理检视: 检视自身的状态,是否准备好重新与人连结?若否,继续给自己时间哀悼;若是,可主动多与人联系。

照顾身体:注重饮食、规律运动 (如散步、太极等) 和充足睡眠等。

建立新日常:赋予每一天结构和意义。

复位目标:思考「人生后半场」的意义,设定大小目标。

发展新连结:参与义工、学习新技能、加入不同社群及拓展社交圈。

信仰的力量:在个人祷告和默想中寻求力量,并在信仰群体中找到理解、接纳与实质的支持。经历过死荫幽谷的人,常能更深地体会生命的脆弱与神恩典的宝贵,并由此生发出新的使命感,例如去关怀其他丧亲人士。

 

结语:从凄凉处生出希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在另一首词「水调歌头」中道尽人生无常。丧偶之痛虽刻骨铭心,但穿越哀痛的幽谷并非不可能。这需要时间沉淀、泪水洗涤、真诚倾诉、善待自己、家人扶持、专业指导,以及从学问及宗教信仰中汲取终极智慧。事实上,生命的旅程并不因丧偶而终止。在凄凉处,新的意义、连结与喜乐可以悄然生长。这非背叛逝爱,而是生命积极的延续,带着挚爱的生命印记,勇敢地活出依然值得期待的下半场。当我们学会与哀伤共处,在记忆珍藏爱,于当下珍视关系,并对未来怀抱开放的勇气,终将在爱与希望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参考数据

Mather, H., Guo, P., Firth, A., Davies, J. M., Sykes, N., Landon, A., & Murtagh, F. EM. (2018). Phase of Illness in palliative care: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from community, hospital and hospice patients. Palliative Medicine, 32(2), 404-412.

Kübler-Ross, E. (1969). On Death and Dying. Scribner. (中译本:库伯勒-罗丝(2023)。蔡孟璇译。《论死亡与临终:生死学大师的最后一堂人生课》。远流出版社。)

Yalom, I. D. (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Basic Books.

卫生防护中心。(2023)。 《一九七一年至二零二三年男性及女性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 。取自https://www.chp.gov.hk/tc/statistics/data/10/27/111.html

香港政府统计处。(2024)。 《香港人口统计报告》 。取自https://www.censtatd.gov.hk/wbr/B1130303/B11303032024AN24/att/en/B11303032024AN24.pdf

返回
上帝祢在哪里?
分类 : 通讯专栏—静心灵思
作者 : 小驴
第48期E通讯(2025年8月)
日期 : 2025-08-08

近年常常听到求诊者问及「上帝在场吗?」、「上帝是真正公义和慈爱吗?」,「为什么我要受这苦?」… 等等,这类质疑上帝的问题有时比关于精神医学的问题还要多!

全文

近年常常听到求诊者问及「上帝在场吗?」、「上帝是真正公义和慈爱吗?」,「为什么我要受这苦?」… 等等,这类质疑上帝的问题有时比关于精神医学的问题还要多!可能是人工智能的普及,求诊者见治疗师前,对自己可能患上的疾病及其治疗方案已有一定的认识,知识已不再成问题。但我深信他们最渴望的却仍然是希望能够与人有一份真正的连系。他们极需要有血有肉的人来聆听和陪伴。

 

为什么上帝会容许好人受苦?历代神学家对「神义论」有非常精彩的演绎。例如上帝慷慨地赋予我们自由意志,可惜是人的罪性而产生世间的一切苦难,所以好人和坏人同様被罪所缠绕;或者是上帝刻意塑造受苦者的心灵,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又或者上帝要因着这人的苦楚,成就众人将来更大的美善…对不起,我觉得这些冠冕堂皇的论述是智者们在象牙塔般的学府编织出来的!我这卑微肤浅的仆人,每天陪伴着一个一个心灵受创的人挣扎,我看不到这些伟大的神学言论能带给他们有甚么安慰,反而往往造成二次伤害,是属灵的伤害,使人更加远离上帝和人羣。

 

基督信仰在圣经《创世记》的叙事,显明上帝并非高高在上、袖手旁观。当始祖亚当和夏娃因犯罪后感到羞耻而躲避上帝时,上帝首要做的事并不是惩罚,而是寻找痛失了的儿女,呼唤他们:「… 你在哪里?」(创世记3:9下)。即使上帝向他们宣布了惩罚后,仍关心他们的生活,用兽皮为他们做衣服,关爱之情显露无遗。二千多年前主耶稣来到世上,与人一起经历伤痛苦难,更为救赎我们的罪而死,祂对我们无私的爱完全彰显在十字架之救赎上。

 

圣经《诗篇》有一百五十篇,其中五十篇是哀歌,亦有十多篇被视为咒诅诗,活生生地描绘了人性最真实及细致的情感面貌。面对不公义、创伤和苦难时,我们难免有情绪反应,不论是悲伤、惊慌或愤怒等,这些情感总不能被抑压或否认,需要好好释放和转化。可惜在现今个人主义的氛围下,我们被期望不断要增强自身能力来独自面对人生之喜与悲,很难找到能信任的同伴尽诉心中情,难怪人的孤独感愈来愈严重,更引发不少精神问题。最可惜的是,在高举爱的信仰羣体中,亦往往难以找到真爱的同行者。可能我们基督徒已习惯了在教会内以头脑持守着真理和教条,但在教会以外便回到社会所鼓吹的意识形态,人与人之间总不能真诚地建立深入而亲密的关系。每当我们感到内在情感需要时,很快便被空泛的神学,约化了的圣经词组及权威所压倒。若没有同伴真诚的接纳,我们只会像始祖一样充斥着羞耻感,远离上帝和人羣。

 

 

苦难问题总不能单以逻辑理性作分析,是需要人在苦难经验中有所体会和领受;苦难不是个人的遭遇,而是羣体的彼此守望和爱的实践。在苦难中挣扎的人是渴望被看见,被明白和被接纳。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从上帝那里真正了解个中之前因后果。陪伴同行者无需急于为上帝辩护而作出任何解说,反而在困苦纷乱中与受苦者一同安静下来,默然聆听上帝对我们的呼唤:「…你在哪里?」让我们一同进到《诗篇》哀歌的心灵旅程,跟随上帝的引领回到祂的丰盛里。

返回
活在此刻,呈现真我
分类 : 通讯专栏—瞬间看心理
作者 : 陈颖昭博士
第48期E通讯(2025年8月)
日期 : 2025-08-08

你曾试过,完全投入「此时此刻」的感觉吗?

觉察内在的心跳、呼吸、思绪,
也感受周围的光影与声音。

当我们不为过去而不健康地纠缠,
可以计划,但不过分担心未来,学习健康地自我调节,
用开放、好奇、不批判的心,
真实地活在「现在」,
你会发现 ──
那就是你最真、最 authentic 的样子。

真实的每一刻,才是你绽放、成长的时机。
✨ 做自己,活当下,享受现在。✨

 

全文

你曾试过,完全投入「此时此刻」的感觉吗?

觉察内在的心跳、呼吸、思绪,
也感受周围的光影与声音。

当我们不为过去而不健康地纠缠,
可以计划,但不过分担心未来,学习健康地自我调节,
用开放、好奇、不批判的心,
真实地活在「现在」,
你会发现 ──
那就是你最真、最 authentic 的样子。

真实的每一刻,才是你绽放、成长的时机。
✨ 做自己,活当下,享受现在。✨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