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ADVANCED SEARCH
ADVANCED SEARCH
Author
Source
Category
Topic
Issue No.
Newsletter
Read Other Issues
第41期通訊(2022年12月)

  • 「暢談心理學」 : 與情緒共舞 ─ 認識「憤怒」
  • 「心靈小天地」:念母親
  • 「育兒路」: 「拖鞋」
  • 「 靜心靈思」 :   夢貓記
  • 「瞬間看心理」:花團錦簇

PDF Download
與情緒共舞 ─ 認識「憤怒」
Category : 通訊專欄—暢談心理學
Author : Dr. Joseph Tam
第41期通訊(2022年12月)
Date : 2022-12-31

在上一期的通信中已談到,研究情緒的專家Paul Ekman (2022)告訴我們,除了恐懼,憤怒也是人七種基本情緒的其中之一。眾所周知,當一個人憤怒時可以作出很多驚人、甚或會後悔的事情。本文是根據筆者2022年7月14日在環球天道傳基協會舉辦的講座「與情緒共舞講座──恐懼和憤怒」之分享修改而成。

Read More+

在上一期的通信中已談到,研究情緒的專家Paul Ekman (2022)告訴我們,除了恐懼,憤怒也是人七種基本情緒的其中之一。眾所周知,當一個人憤怒時可以作出很多驚人、甚或會後悔的事情。本文是根據筆者2022年7月14日在環球天道傳基協會舉辦的講座「與情緒共舞講座──恐懼和憤怒」之分享修改而成。

 

了解憤怒

憤怒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展現,分別為「不滿、厭煩、生氣、憤怒及至盛怒」。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盛怒可令人失去理智,甚至帶來暴力,後果可以很嚴重。

 

發掘深層問題

事實上,憤怒跟上次提及焦慮情緒一樣,可能只是表面的情緒,當中也有可能涉及一些深層的感受,常見的如下:

 

焦慮

孤單

恐懼

不公平

不被尊重

沮喪

被背叛

被冒犯

尷尬

混亂

羞恥

無助

挫敗

受傷

飢餓

疲倦

力不能勝

不安全

妒忌

被拒絕

遺憾

哀傷

 

故此,了解深層感受與及其引發的事件,可令我們更明白為何會有憤怒的表現。例如夏天時上層冷氣機不停滴水,又或鄰居發出嚴重的噪音,假如不及時處理,長期積累的小不滿可以形成憤怒大爆發。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憤怒嗎?

一般人相信男人多用憤怒表達自己的情緒,但當中可涉及以上種種深層的情緒。故有人相信男人比女人較多憤怒。事實上,有研究(e.g. Fahlgren, 2022)指出,女性與男性一樣頻繁和強烈地經歷憤怒。不同的是,男性表達憤怒通常更具侵略性及攻擊性,更難控制怒氣爆發,而女性則似乎更能控制衝動,故有時會用一些較陰柔的方法表達。如果電影「綠色巨人」是表達男性憤怒典型的破壞行為,以往一套很經典的電視劇集「金枝慾孽」,則能淋漓盡致地表達女性之間陰柔地發怒帶出來恐怖的情況,可以運用不同之手段致對方於死地。

 

憤怒的負面影響

  1. 會做出後悔的事、要承擔後果

例如2022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中發生諧星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拿荷里活影星韋史密夫(Will Smith)妻子的光頭來開玩笑,令韋史密夫衝上台摑了他一巴掌,其後果是韋史密夫在未來十年被禁止出席奧斯卡頒獎禮及相關活動。

 

  1. 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例如有些父母會在教導子女時,在盛怒下打罵兒女,傷了他們的身和心,及後感到做錯而自責。較開明的父母會向兒女道歉,但尊嚴較重的不願認錯,造成子女的心理傷害,有些甚至日後形成情緒病。

 

  1. 身心社靈也可能有影響

例如一些曾加入黑幫人士年輕時曾因為發怒而打架,無論是自己或對方受傷也可以帶來身心社靈的後遺症,可包括對別人容易作出防備,不容易相信人,在信仰經歷上不容易依靠上帝等。

 

  1. 日後因要承擔責任而要作出彌補

例如有些新聞提到,一些駕駛人士因爭位泊車而把別人的私家車破壞,最終要向對方作出賠償。

 

  1. 嚴重的甚至有法律後果

例如在東鐵(以往稱為火車)車廂因爭位坐而打架,因一般乘坐東鐵多為長途乘客,一站可能就是大半小時,而不少人下班也很想坐下來,休息一下,故引起爭執。嚴重的除了口角,也會引起打鬥,甚至要報警求助而引起法律後果。

 

憤怒的正面功能

1. 帶來動力對面事情

例如我以往認識一位青年人因不想被老師「睇死自己」,在「嬲嬲地」的情況下努力發奮讀書,最後考進大學讀了心儀的科目,事實上老師是用了「激將法」幫助他。

 

2. 能衝破自我限制

有些人在「嬲嬲地」時,便不會「怕這樣、怕那樣」,更能勇敢地踏上前路。

 

3. 帶來改變、甚至帶來偉大成果

例如美國發明家及科學家本傑明·佛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深信發明創造就是尋找變革,不滿於現狀,總希望找到更好的方法去面對同一問題,他一生發明過不少東西,其中之一就是避雷針。

 

4. 為不公義事情發聲

例如去年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濁水漂流」,就是探討在香港「瞓天橋底」露宿者的慘況,從而向社會發出呼聲,希望可以引起大眾的關注。

 

 

如何面對自己的憤怒?

 

  1. 先識別是否正在憤怒

在憤怒時,察覺觸發的線索能預防憤怒大爆發。一般可透過以下四方面察看自己是否有發怒的跡象:

1)身體方面(例如心跳加快、胸悶憋氣、感到燥熱和臉紅)

2)行為方面(例如握緊拳頭、提高嗓音、盯著別人等)

3)情緒方面(如上提及憤怒底層的感覺如害怕、受傷、嫉妒或不被尊重等)

4)認知方面(例如出現向人敵對的想法、出現攻擊或報復的畫面/情境等)

 

  1. 放鬆

在上一期提及的鬆弛練習,可幫助我們從憤怒的情緒中慢慢平靜下來。

 

  1. 學習克制、放手

有時我們感到憤怒是因為擔心事情失去控制,故適度地學習放手,接受事情的發展,可讓我們較少引發憤怒的情緒。

 

  1. 有效疏導憤怒

對一些令我們產生憤怒的事物可以轉移視線,例如有些人不想自己產生憤怒而少看負面新聞,多看一些令自己開心的資訊。有人覺得運動後可幫助自己「消消氣」,更有人會跟教練練習泰拳。亦有人會到一處無人的地方大叫,又或拿一疊厚紙撕碎。故有效疏導憤怒的方法,重點是在不傷害自己或不傷害/騷擾別人的情況下,能把心中的憤怒發洩出來就可以了。

 

  1. 與信任的人說出來

能把心中的不滿講出來,可減少怒氣在心中的積存。故有些人覺得午飯或放工後能與同事「呻吓」是很重要的,亦有些人會回家與家人分享。

 

  1. 冷靜後找出引發憤怒的誘因

當我們能從以上的技巧把情緒平復過來後,可看看是什麼事引發我們的憤怒。例如在工作地方有人在公眾洗手間吸煙,不吸煙者因經常要吸食二手煙,感到被嚴重干擾而憤怒,比較理智的做法是向管理處或政府相關部門作出投訴,看事情能否作出改善。

 

  1. 運用積極的應對技巧

常見的技巧有感言練習(assertive training)。有時因為我們不懂得把小事情的不滿正面表達出來,累積起來引致大爆發。故不要少看這些小不滿,如能在事情還小的時候有勇氣及技巧表達出來,讓事情可早些解決,情緒可得到正面的疏導。

 

  1. 如過度受壓,要減壓

過度受壓會令我們面對事情的承受能力減低,甚或失去耐性,從而會對事情較易不滿、甚或發怒。例如有些人在公司過度受壓後回家會較易向家人發脾氣。

 

  1. 學習饒恕及復和

如能學習寬恕人,則可把積存在心的怨恨放下。如可行的話,雙方能復和則會更佳。

 

如何面對別人的憤怒?

 

我容易辨認別人的情緒嗎?

我們可從別人直接或間接的表達,包括眼神、面容、說話、語氣、姿態或行動等辨識出來。有人更相信言語的表達不及非語言表達的豐富,特別在察看一個人情緒方面。例如一位女生向男朋友說「我憎死你」,要看她整體的語氣和姿態才知到底是真的,還是情侶間的打情罵俏。

 

面對陌生人

有時在街上會碰到一些陌生人,看上去已「滿肚火」,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避開,免得自己遭殃。一般來說,避免眼神的接觸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不少人覺得雙方對望可帶來挑釁性。

 

面對同事、朋友或家人

有時我們會覺得明明不是自己得罪身邊的人,但他們好像拿我們來出氣一樣,這有可能是他們的憤怒轉移(displacement),將他處引發的忿怒轉到我們身上。或許可以先給他們一些空間,冷靜一下,又或可做一些事令他們消消氣,例如聽他們把心中的憤怒講出來。但要提醒他們不要把你罵走,否則便再沒有人會聽他們的心聲了。

 

人面對衝突,為何不肯放下?

因內心有以下的想法:「我的看法是對的」、「他用心不良」、「無可能做不到」、「必須有人為此負責」或「他們不尊重我」等。故此,人有時為了保護自己而作出防禦,引發憤怒的言語或行為。

 

常見衝突處理方式

以上是根據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提出的常見五種應對衝突方式(Thomas & Kilmann, 1974),其優缺點分述如下:

 

競爭

 

優點:能捍衛自己的權利

缺點:會令人覺得你為了追求自己的好處而犧牲了對方

統合

 

優點:雙方的觀點及關注也能顧及

缺點:不容易達到

退避

 

優點:能從即時的危機緩和下來

缺點:可以從此不了了之

順應

 

優點:即時讓對方感到自己願意讓步

缺點:如長期運用則容易積累不滿、甚或憤怒

妥協

 

優點:雙方也可得到部分滿足

缺點:如一方或雙方也要全贏,可能覺得不滿足

 

當與人有衝突時,應適當地運用以上五個可能的處理方法,而不應只一直沿用同一個方法去解決所有問題,方為上策。例如一個人長期只運用競爭,什麼事也不願意順應或妥協,到頭來結果只會到處樹敵,與人合作起來會有相當大的困難,最終無論是自己或對方也很容易累積憤怒 (Kilmann Diagnostics Mission & Method, 2009)。

 

聖經怎樣看憤怒

聖經多處也有提及憤怒的經文,例如舊約箴言15:1曾指出「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新約雅各書1:19亦提到「我親愛的弟兄們,這是你們所知道的,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似乎是鼓勵我們要小心,我們的怒氣就算要發出來,也要慢慢,免得犯罪,這是非常有智慧的教導。但有人會問,到底聖經是否絕對禁止人發怒呢?我們可看到舊約聖經中上帝會發怒(例如申命記31:17 -18),而耶穌在新約聖經中亦有發怒的例子(例如約翰福音2 :13-22),但有人指出耶穌及上帝發的是義怒(即因為正義而引發的憤怒)。這是聖經提到因要持守真理而有上帝的心腸去發的義怒,特別是為到鄰舍的需要、弱勢群體的需要而發聲,是信徒需要學習的功課。

 

參考資料:

  1. Ekman, P. (2020). Universal emotions-what are emo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aulekman.com/universal-emotions/#:~:text=Ekman%20identified% 20the%20six%20basic,seventh%20emotion%2C%20which%20is%20contempt.
  2. Fahlgren, M. K., Cheung, J. C., Ciesinski, N. K., McCloskey, M. S., & Coccaro, E. F. (2022).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ger and aggressive behavior.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37(13/14), NP12661-NP12670. https://doi.org/10.1177/0886260521991870
  3. Kilmann Diagnostics Mission & Method. (2009). An overview of the 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 assessment tool. Retrieved from https://kilmanndiagnostics.com/overview-thomas-kilmann-conflict-mode-instrument-tki/
  4. Thomas, K. W., & Kilmann, R. H. (1974). 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 (TKI) [Database record]. APA PsycTests. https://doi.org/10.1037/t02326-000
Back
念母親
Category : 通訊專欄—心靈小天地
Author : Ms. Au Ching Sze
第41期通訊(2022年12月)
Date : 2022-12-31

上期專欄跟大家分享了去年跟死神擦身而過的經歷,當下執筆正面對一位至親的離世,或許人生確實充滿著不少無奈。這兩年死亡跟我真的很接近,我的媽媽離開了!我跟媽媽是一起生活,但彼此的關係很微妙,可以說既親近又陌生。我的親人不多,大部分也不在香港,所以喪禮一切從簡,或許藉此專欄,我可以表達對媽媽的哀悼。

Read More+

上期專欄跟大家分享了去年跟死神擦身而過的經歷,當下執筆正面對一位至親的離世,或許人生確實充滿著不少無奈。這兩年死亡跟我真的很接近,我的媽媽離開了!我跟媽媽是一起生活,但彼此的關係很微妙,可以說既親近又陌生。我的親人不多,大部分也不在香港,所以喪禮一切從簡,或許藉此專欄,我可以表達對媽媽的哀悼。

 

去年八月我出事,今年八月是我媽媽。去年中秋我在醫院,媽媽獨自在家;今年中秋媽媽在醫院,我獨自在家。去年十月我出院回家,今年十月媽媽離開了!媽媽曾經說她害怕只有自己一個人生活,希望可以先我離開這世界。上帝總有祂的時間,如果去年我死了,媽媽今年患病真的很可憐;如果去年出事是媽媽,今年是我,我亦會很困難、很無助。

 

惡疾出現

 

媽媽已踏入八十六歲高齡,但今年八月前她還可以晨運、買餸、煮飯,只是兩個月時間她就離開了。初期媽媽感到不適,我還以為只是老人病,但她的痛楚愈來愈嚴重,用了不少方法都不能舒緩。後來陪媽媽到急症室求診,只是留院三天就安排出院,我以為她真的沒有大問題,但她的狀況一直沒有改善。當我向媽媽提出再入院的要求,她拒絕,那刻才知道她在公立醫院不被尊重的經歷。再回想自己去年的經歷,對香港的醫療制度和水平還可以有期望嗎?

 

媽媽拒絕再入院,唯有求診中醫,但看著她身體的變化,再向其他醫護朋友請教,大家都說媽媽不是小問題。最後聯絡了以前的醫生同事,媽媽立即進入了私家醫院,經過數天的檢查,終於診斷她患上癌症,而且擴散到淋巴,至於原發性的位置就不確定。對於這診斷我並不完全感到意外,只是更確實告訴我所有積極性治療對她的病情已經沒有幫助,只期望她的痛楚可以減到最低,所以決定選擇舒緩治療科。

 

恩典臨在

 

醫生和我分別聯絡舊醫院的同事,想知道轉介舒緩治療科的程序。另一方面,我親自向媽媽說出她的病情,問她害怕嗎?她說:「唔怕,人總會要死。」我對她說,往後治療是以減輕她的痛苦為目標,我也會在她身邊。她知道有機會去我以前工作的醫院,也是她定期覆診的地方,她也較為放心。然後媽媽說當年我出生,因為不是男仔,父親想把我送給別人,但媽媽拒絕。她說:「如果當日把妳送走,今天就沒人照顧我了。」我回應:「妳好醒目!」隨後她就向我交代離世後的安排。

 

往後幾天,媽媽的身體仍然有各種不適,不多說話而且面帶憂愁,我只有盡量陪伴。當我在她身邊,她稍為安定;但我離開後,她就感到特別辛苦。媽媽可能對身體的變化仍未完全接受,這是可以理解;又或許轉到公立醫院,因為疫情而不能每天探望,她也有不開心和擔憂。

 

終於媽媽安排好轉院的時間,但轉院前一天收到病房電話,病床出現了問題,媽媽有可能下午才可入院,但我剛好下午要上班。心裡不安,想到媽媽要獨自一人轉院,她內心一定難受。半夜醒來就不能再睡,只有向上主禱告︰「求主顧念、憐憫媽媽,承認不知道甚麼對媽媽最好,但上主知道。求主垂憐,讓我可以陪伴媽媽順利轉院,讓她不要有孤單的感覺。」早上病房來電,病床準備好了,感謝主!

 

最後陪伴

 

媽媽進入了舒緩治療科,情況惡化得很快,明白這是預期中的事,但看著她受病痛的折磨,真的難受。後來病房容許我和家人每天探望,在她離世前一星期更可以每天探望兩次,對我來說,這是唯一可以為媽媽做的事。每次探望,看到其他病人相繼地離開,亦希望媽媽可以得到解脫;但離開醫院那刻,又希望明天仍可以見到她。心情就是如此矛盾,不想媽媽受苦,但又捨不得她。

 

後期媽媽已不能說話,探望時她多閉上眼睛。媽媽在離世前一天,我如常的探望,握住她的手,她睜開了眼睛,一直看著我。她看似較平日精神,但我心裡知道她要離開的時候到了。當探病時間完了,我準備離開,媽媽的頸項已不能動,但她的視線一直跟著我,我知道她捨不得我走,無奈我一定要走,眼淚就流下來…

 

當晚凌晨十二點病房來電,說媽媽情況危殆,叫我和家人立即去醫院。我陪伴媽媽到早上七點,她終於脫離病痛的折磨,安詳地如睡覺般離開了。

 

無言感激

 

我的朋友都說媽媽很獨立,但她的獨立是帶著一份無奈。媽媽出生於內地大户人家,九歲喪母,成長期缺乏愛。外祖父的家財也沒了,她十多歲獨自來香港工作,生活艱難。後來遇上父親,但她說父親對她從沒有好過,過去我看他們吵鬧也無數次。媽媽的成就是養育了四名子女;唯一的哥哥年青時患上癌病而離世,很不容易捱過喪子之痛;兩位妹妹先後移民到外國,餘下只有我跟她一起生活。成長於封建制度下的家庭和社會,她沒有安全感,後來的際遇更令她感到人生的無奈。

 

我並不是一位孝順的女兒,喜歡有自己的空間,也努力追尋自己的夢想。然而,感謝媽媽的獨立,從不依賴任何人,讓我們可以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當我收拾媽媽的東西,發現她曾經向不少中西醫求診,她的櫃裡除了平日覆診的藥物,還有不少用作止痛的成藥。媽媽真的不是大家所見的健康和獨立,只是她可以依靠誰 …

 

每當想到媽媽腹腔的淋巴有一個十多厘米的惡性腫瘤,心裡會問她是怎樣承受得住。對某些人來說她的離世太突然,大家都捨不得她,但我心裡感恩,上帝沒有讓她承受太長時間令人折騰的痛楚,是對她的憐憫。

 

我年輕時信主,但媽媽沒有。有不少人認為媽媽心硬不信主,事實並不是如此,她曾經說,她不是不相信上帝,但不喜歡每星期被困在教會內兩小時來聽牧師講道。當我知道她的成長和經歷,明白她是害怕失去自由和自主。無論怎樣,在她患病期間,她從沒有拒絕我為她禱告,甚至她告訴我,在她辛苦的時候她自己也會禱告。

 

新的里程

 

還記得二十多年前一個夢,當時我仍然在醫院工作。夢中知道媽媽在我工作的醫院留醫,似乎她出了些狀況,我急步走到她的病房(亦是她離世的舒緩治療科病房)。來到她的病床,見到被白布簾圍住,我走進去,只見白色床單,而媽媽不在,我知道媽媽死了。然後我睡在她的病床上,側臥雙腳屈膝…

 

當時我對夢的理解並不多,但這夢令我感到不安,並不是擔心媽媽會死,事實上她活多了二十多年。我相信這夢是表達我對媽媽的依附,在治療師的陪伴下我努力探索、認識自己,希望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回想起來,沒有過去二十多年的成長尋索,我未必能夠面對媽媽今天的離開。

 

媽媽的離世,我捨不得,也有傷感,但仍可以面對生活、處理往後的事情。我沒有感到需要急急把所有事情安頓下來,只按自己的步伐,一件又一件去完成。沒有了媽媽,又經歷了去年的重病,但我的人生仍然要走下去,只是我仍然在問自己,那將會是一段怎樣的旅程?

Back
「拖鞋」
Category : 通訊專欄—育兒路
Author : Ms. Mandy Kwok
第41期通訊(2022年12月)
Date : 2022-12-31

最近值得欣喜的是,育兒路上連連戰火的日子正在減少,零零星星的突破正在增加。這些窩心、平靜的時刻,有如初生幼苗,需要小心保護,讓其茁壯成長。

Read More+

最近值得欣喜的是,育兒路上連連戰火的日子正在減少,零零星星的突破正在增加。這些窩心、平靜的時刻,有如初生幼苗,需要小心保護,讓其茁壯成長。

 

窩心:某天踏進家門,三歲的妹妹拿著我的拖鞋,微笑著急步走過來,將拖鞋順著我的方向放下。她這個發自內心的行動,讓我感到她熱切期待媽媽回來,好想照顧媽媽,讓我感到被愛。我忍不住大讚妹妹的細心照顧,又對她說我很感動,連疲累的身體也馬上充滿活力!妹妹聽後笑著跑去別處玩。

 

平靜:第二天回來,看到五歲的姐姐和妹妹都急步走來,但一路走一路激烈爭吵,雙手還在搶著我的拖鞋,而且開始大打出手。這時,我提醒自己先停一停,深呼吸:「放鬆……放慢……輕聲說話」。接著我向她們表示知道大家都想拿拖鞋給媽媽穿,得到她們的照顧令我很感動。平靜下來後,我和她們重溫這事件,讓她們各自說說為什麼開始爭吵。通過兩人慢慢的表述,大家都有機會重新理解自己和對方,並以平靜的心情以言語再次溝通。當肯定大家都想幫媽媽拿拖鞋的心意後,兩姐妹很快異口同聲地想到辦法:「一人拿一隻就可以啦!」接著,她們輪流為媽媽放下拖鞋,然後一齊笑著跑去別處玩。

 

看見:在這件事中,我留意到姐姐特別渴求得到媽媽的稱讚和關注。於是我一有機會就主動給予姐姐正面的關注:「你是我的寶貝女」、「多謝你等待」、「你懂得尊重妹妹,問妹妹借東西」、「多謝你和妹妹分享」、「多謝你幫/教妹妹」、「你識得同妹妹商量」、「你坐定定食飯」、「你洗碗洗得好乾淨」、「多謝你幫忙洗碗」、「多謝你挾餸給我」等等。每次給予她正面關注時,我都盡量保持微笑,望著她,摸摸她的頭,慢慢地說。另外,我也盡所能多些抱她,親她。與此同時,我也會問她當聽到媽媽這樣說,她感覺如何,希望與她的心好好連繫著,讓她感受到我看見她、愛她。

 

驚喜:之後的某天,當我回家時,讓我驚訝的是姐姐微笑著拿住拖鞋,在寧靜的氣氛中細心地將拖鞋朝向我放好。妺妹則站在旁邊問:「媽媽你口渴嗎?我叫工人姐姐倒水給你。」她們自己達成共識,我實在好開心!我被兩位小天使的愛圍繞著,感到好幸福,有一份苦盡甘來的感覺。 真希望這珍貴的時刻持續出現!

 

面對處理爭執時,我會刻意提醒自己放鬆,說話慢些、輕聲些。這樣,越有空間調節自己和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聆聽。讓兩位孩子同時慢下來,嘗試聆聽和理解對方,修復彼此的關係。來回幾次練習後,孩子們也慢慢學識和掌握溝通的技巧。 給予雙方空間,給彼此有互相了解的時間,實在是增進關係的好方法。

Back
夢貓記
Category : 通訊專欄—靜心靈思
Author : Spiritual Retreat
第41期通訊(2022年12月)
Date : 2022-12-31

「大部分的煩惱只要養貓就會好。」村上春樹這麼說。

 

十幾年前讀大學時第一次養貓。她脾氣隨和,外强中乾,一有陌生人就躲床底下,只會欺負我;不管我三點還是五點睡,每天清晨七點雷打不動拍我腦袋叫醒我(沒理由的,不是肚子餓,就是儀式感)

Read More+

「大部分的煩惱只要養貓就會好。」村上春樹這麼說。

 

十幾年前讀大學時第一次養貓。她脾氣隨和,外强中乾,一有陌生人就躲床底下,只會欺負我;不管我三點還是五點睡,每天清晨七點雷打不動拍我腦袋叫醒我(沒理由的,不是肚子餓,就是儀式感);性格孤僻,但喜歡透過門縫偷窺觀察人類行為(只要房間留條門縫很快門後就會走出一隻貓來,屢試不爽);智商是我見過最高的,會開空調吹暖氣享受;另外有段時間爆肥得厲害,原來同屋四個人,每個回來她都會扮肚餓討食吃,等於一天餵四頓。

 

那時候我還沒能力和責任心對自己負責,更何況這隻小生命,雖然照顧她的時候盡心盡力,會從自己的口糧裡省錢給她買貓糧,也建立了一種莫名的、只屬於我們兩個性格古怪而糾結的生命之間的默契,但最後還是將她送走了。她可能是我生命中最接近「初戀」的存在,有點兩小無猜,有點莽撞,有種非常獨特的連結,明明無比契合,但少不更事,不懂得珍惜,注定錯過。

 

後來成家立業,生活算得上是穩定,逐漸有了承載其他小生命的能力,於是家中陸續添了四隻小貓。年輕的時候,一個人,一隻貓,兩者之間更像是對若即若離的姐妹;年長之後,養一群貓,又是另一種體驗。他們有著自己的脾性、語言和羈絆,儘管我是他們的「主人」,但顯然他們世界的中心不是我。許多時候,甚至不需要撫摸和互動,我只是靜靜遠觀他們,在這個以人類活動為中心所建構的空間中,悠然地徜徉、躺臥、奔跑。紙皮是玩具、桌子是臥床、沙發是賽道……他們從不跟隨任何既定的規矩,自己定義著眼中的世界,明確地告訴你,他們是自己的主人。

 

有人說,養貓之人愛得卑微,因為貓總是一如既往地任性、冷漠和難以討好,從不會因他人的付出而改變,但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正是如此?餵食、照顧,並不是為了回報。一個人在書房埋頭寫作之際,常常不經意一回頭,才發現四隻不知何時靜悄悄走了進來,安舒地睡在我的周圍——他們有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我的在意。有趣的是,我往往不是在我與他人之間,而是在我與貓之間,最真切地感受到《小王子》中所說的那種「馴養」的關係。

 

我仍不時會想念人生中的第一隻貓,特別是那些讓我忍不住莞爾一笑的細節。時間流逝,我在變,我與貓的相處也在變化,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他們教曉我適時的愛。說來非常奇怪,在人與貓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物種之間,竟有著一種平等的關係,貓這從古埃及時代開始就被寵溺的生物,每時每刻、舉手投足彷彿都在說:如果想要被愛,先要好好愛自己。

 

三島由紀夫說過,「人類最應該向貓看齊」,我想這樣應該是最好的,「只在想吃魚的時候,才願意發出撒嬌的喵喵聲。」

Back
花團錦簇
Category : 通訊專欄—瞬間看心理
Author : Dr. Michelle Chan
第41期通訊(2022年12月)
Date : 2022-12-31

我們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富有內在資源的泉源,充滿從日常經驗培養的洞察力,和可讓我們發現、探索和體現的創造力,讓我們過得更快樂、豐富和有意義。
 

Read More+

我們的內心世界是一個富有內在資源的泉源,充滿從日常經驗培養的洞察力,和可讓我們發現、探索和體現的創造力,讓我們過得更快樂、豐富和有意義。

Back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