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ADVANCED SEARCH
ADVANCED SEARCH
Author
Source
Category
Topic
Issue No.
Newsletter
Read Other Issues
第8期通訊(2009年8月)

本期內容:

  • 放手,但不是放棄
  • 如何提升子女的抗逆力
  • 醫治創傷再上路
  • 督導小組的回應

PDF Download
放手,但不是放棄
Category : 專題探討
Author : Ms. Au Ching Sze
第8期通訊(2009年8月)
Date : 2009-08-31

去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整個社會變得風聲鶴唳,人心惶惶。雖然如此,筆者發現大家處於相同的困境,但各人的反應卻有不同。有人說「今次損失,一切玩完」,也有人說「損失難免,靜觀其變」。金融海嘯,不僅衝擊到不健全的金融體系,更衝擊到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Read More+

去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嘯,整個社會變得風聲鶴唳,人心惶惶。筆者與朋友們相聚,聽到的話題總少不了「股票、基金的情況如何?」「有多少損失?」「損失嚴重嗎?」過去數月,情況似有好轉,但仍持續性聽到公司倒閉、員工被裁的消息,受影響的人無法估計。筆者做輔導的工作,朋友們難免會吐點苦水,也半開玩笑地說,「現在想尋求輔導也沒有多餘錢了。」雖然如此,筆者發現大家處於相同的困境,但各人的反應卻有不同。有人說「今次損失,一切玩完」,也有人說「損失難免,靜觀其變」。金融海嘯,不僅衝擊到不健全的金融體系,更衝擊到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放手」與「放棄」  

       

金融海嘯帶來的損失,當中涉及不少貪婪、瞞騙、不公平的事件,可說是人為問題;但造成全球性的巨大影響,就不只是少數人、機構、國家的問題。我們心有不甘,卻無能為力;若只停留這感受上,更沒有出路。事實上,放手不是容易,卻是真正的出路,也是我們一生要面對的功課。

 

有不少人以為放手就是放棄,這是很大的誤解:

  • 放手是積極,放棄是消極。
  • 放手是仍然關心,放棄是漠不關心。
  • 放手是接受現況,承認個人的限制,事情不是自己可掌控;放棄是不接受現況,執著事情要按自己心意而行。
  • 放手是對過去不感到遺憾,勇於面對將來;放棄是對過去充滿不甘心,拒絕面對現在和將來。

放手的恐懼

常聽到有人說,「我想放手,但做唔到。」縱然,我們理性上選擇放手而不是放棄,放手之過程仍有一番掙扎,甚至情緒波動。放手,需要勇氣,才可克服內心的恐懼。

 

失去的恐懼 

失去使人悲傷、痛苦。我們的成長過程,經歷無數的失去。年幼時,可能失去友誼或理想的成績;青年時,可能遇上失戀或失業;成年時,可能遇上破產或離婚;老年時,失去健康或老伴 (親人) 離去。有些失去是可以避免,有些失去卻無可避免。面對失去,也同時觸動人心靈的脆弱、孤單、無奈、憤怒。或許,我們會想逃避這些使人難受的情緒;但勇敢觸摸,才真正體會,生命「得」與「失」的意義。

 

失敗的恐懼

一般人以外在物質來衡量個人的價值,例如︰學業、工作、財富。當失去這些外在物質,就似等於失去個人的價值。當我們的努力,換來不是成功,卻是失敗,會感到憤怒和不甘心。我們會埋怨他人,甚至上帝;但內心更強烈、更難表達的感受,是對自己不滿。那份內疚和自責使人難以啟齒,認為一切的失敗,是自己造成,心想:「只要沒有當天的決定,就不會有今天的後果。」事情的失敗,卻看為自己的失敗。生命裡,失敗只是其中一部分,卻是學習的好機會;勇敢承認,對自己有更正確的認識。

 

轉變的恐懼

轉變是要冒險。不知結果是好是壞?前路的不明朗、不穩定,冒險確實使人感到焦慮。不可預知的事,更觸動我們內在不安全的感受。故此,我們不喜歡離開安全的環境,不喜歡事情在自己掌控以外。危機出現,逼使我們離開安全的環境,面對轉變,真正成長。事實上,生命就是一場冒險之旅,成長確有很多不可預知的事;勇敢面對,帶來生命更多的色彩。

 

放手的選擇

有人也會說:「為了家人、公司員工,我不可以放手。」我們的身份和責任,是不能推諉。然而,使人不放手是誰?是需要我們照顧的人?還是另有其人?

 

在網絡上,閱讀一位不知名醫生的深入分享:不能接受病情惡化,或患上不治之症—不是病者本人,或病者家屬,而是醫生們自己(註一)。科技日新月異,在醫學上帶來不少貢獻。醫生們努力讓病者生存,這不是錯的,甚至是好事;但不可不承認,沒有人可以勝過衰老和死亡。筆者在醫院工作時,認識到剛從醫學院畢業的醫生們,他們勤力、充滿熱誠;但不能拯救病者生命時,也會耿耿於懷。當時他們看病者的死亡,就是個人的失敗。放手的功課,對他們來說是持續地學習。醫生們不能放手,病者或病者家屬,更難安心和放手。醫生們的放手,也不是放棄;相反協助病者或病者家屬,在人生最後的旅程上,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死亡。

 

以上分享,也帶來筆者的反思。受助者帶着個人困擾進到輔導室,輔導員的反應如何?心裡已有一套輔導計劃希望受助者跟從,以達到輔導成功;還是在適當時刻,選擇放手陪伴,讓受助者可以自由地成長。一位受助者,在他完結輔導治療時,送上輔導員一張多謝咭,內容是一片佈滿星星的藍天。他說這是輔導員的天空,而他是其中一顆受到祝福的星星。輔導員多謝之餘,也祝福他在未來的日子,找到屬於他自己的天空。

 

放手,是個人的選擇。選擇的過程,反映真正的自己。不能放手,也是不能面對真正的自己。放手,並不是甚麼也沒有;相反創造出更遼闊的空間,讓人更自由地發展和成長。

 

放手帶來生機 

放手是一個過程 - 引用Kubler Ross面臨死亡的五個階段,我們可以明白「失去」後的過程,包括:否認和隔絕、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事實。過程中,我們為到失去而悲傷、痛苦,這是正常反應,是可以被明白。金融海嘯後,有人已經接受事實,也有人仍處於憤怒或討價還價的階段,你現在處於那個階段?各人的步伐和經歷並不一樣,不需要比較,也不需要看自己比別人差。只要知道我們處於過程中,總有一天可走出「失去」的哀傷。

 

放手是需要支持 - 在哀傷的過程,不要忘記我們仍然擁有的東西,例如:家庭、朋友、健康、自由。當我們為工作、為賺錢而忙忙碌碌,真的會忽略了身旁重要的關係。在逆境臨到,一切變為虛空,才發現在自己身旁,一直不離不棄,是家人和朋友。他們的體諒和接納,成為我們重要的支持。如果過去你沒有珍惜,今天就是機會。我們要好好把握,真正使人快樂和滿足,並非金錢和地位,而是真誠的關係。此時才真正體會,我們所擁有的較失去的,更珍貴、更有意義。 

 

放手是饒恕自己 - 在困難中,我們更需要得到自己的體諒和接納。當我們可以承認和面對失去、失敗、轉變所帶來的恐懼,勇敢作出選擇,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是一個新的里程。當我們不再只看眼前所失去的,才可以看得更遠,想得更闊,感受更深,是一個新的自己。放手,但不是放棄,而是為自己帶來新的機會。

 

註一:請參閱http://blog.quintinyang.net/2008/11/blog-post.html

Back
如何提升子女的抗逆力
Category : 專題探討
Author : Dr. Frendi Li
第8期通訊(2009年8月)
Date : 2009-08-31

抗逆力,顧名思義是指抵抗逆境的能力。在2002年,一個青少年健康普查發現,受訪的七千多名十至十六歲的香港青少年中,超過30%有抑鬱徵狀,15%有自殺念頭,結果讓人感到震驚。要提升兒童及青少年的抗逆力,家庭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無可取代的角色。

(摘錄自本中心之抗逆力講座,另有補充篇:成人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逆力﹖)

Read More+

抗逆力,顧名思義是指抵抗逆境的能力。在2002年,一個青少年健康普查發現,受訪的七千多名十至十六歲的香港青少年中,超過30%有抑鬱徵狀,15%有自殺念頭,結果讓人感到震驚。要提升兒童及青少年的抗逆力,家庭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無可取代的角色。

 

抗逆力分別受到先天素質及後天經歷的影響。先天素質是指身體的壓力反應基調,例如:對壓力的敏感度、壓力制衡系統的運作,及情緒調節機制的運作。有些人天生對壓力敏感度大一點,又或是制衡系統不好,以致容易感到壓力。後天經歷方面,負面因素包括家庭情況比較混亂、缺乏關心愛護、家庭暴力、虐待 (包括忽略兒童) 等;若小孩持續地在這些環境成長,同樣會影響壓力系統的發展,繼而影響日後的抗逆力。但研究發現,即使小孩曾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生活,如能及早讓他們重返正常的家庭,得到關心及愛護,他們的情緒便能穩定下來。

 

 

家長可以做甚麼﹖

 

一.    明白每個小孩的脾性 (temperament) 都不同。若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已發現他們的脾性不理想 (例如:情緒不穩、反應過敏、諸多擔心等),而自己也檢討過沒有做一些讓孩子脾性變壞的事,便先要接受孩子的脾性,嘗試明白他們的感受,然後靠後天的栽培去改變孩子的基調反應。

 

二、後天的培養,可粗略分為三方面:

A)   抗逆力所需的核心因素,

B)   家庭的價值觀及相處模式,及

C)   技巧與方法 (例如:溝通表達、解決問題、優次有序、客觀思考等技巧。是次講座以討論A 及B 部分為主。)

 

A) 抗逆力所需的核心因素

1. 安全感 — 家長先要與孩子建立一個穩妥的相依關係 (secure attachment),

讓孩子從小已覺得家裡是個安全的地方,無論遇到甚麼困難,父母都會「出手相助」,不會背棄他們。反之,若家中常吵吵鬧鬧、各人愁眉苦臉,或照顧者過於緊張、一家像活在惶恐之中,或家人喜歡推卸責任、互相指責、缺乏對家庭的承擔,或家人關係疏離、「各家自掃門前雪」等,均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若能在家庭關係中建立到孩子的安全感及連繫感 (connectedness),就能為培養孩子的抗逆力打好基礎。

 

2. 效能感 — 孩子的自信及效能感 (self-efficacy) 也是有助抵抗逆境的核心因素。家長宜多與孩子溝通及接納他們的特質,嘗試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並輔助他們積極尋求及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勿抱「天生天養」的態度,對孩子的事愛理不理,或是太過分保護,剝奪了孩子學習解決困難的機會。家長若希望讓子女得知自己的強項與弱點,可針對個別事件作出分析,當子女做得好時予以真心的讚賞,做得不好時加以耐心誘導,同時應鼓勵子女著重學習過程及努力付出多於成果。家長以身教方式示範何謂「見招拆招」、「百折不撓」,是培養子女的效能感的好方法。

 

3. 生命何價 — 另一重要的核心因素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如果他們收不到這些訊息,當遇到逆境時便不會堅持。但請緊記:孩子的生命價值,不在乎他們的成績有多好;所以家長們可以想想,除了成績外,我們日常還有甚麼可以肯定孩子的價值呢?若你不能輕易想出答案,那可能代表你已跌進「成就等同價值」的常見想法中。

 

B) 家庭的價值觀及相處模式

 

  1. 核心價值 — 家庭的核心價值,從父母跟孩子說話的焦點,又或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時間就可以看得出來。現代家庭一般以「讀書為本」,試想想,當你下班回家後,第一句跟孩子說的是甚麼呢?是「做晒功課未呀」?還是「明天有沒有默書呀」?

    要提高孩子的抗逆力,父母可以嘗試建立一個以「關係為本」的家庭,多用心聆聽孩子 (及配偶) 的感受,以同理心去理解,加以支持和鼓勵,著重分享與分擔,讓家中各人的關係變得更穩固、互信。從而使孩子相信父母的說話,相信父母無論做甚麼都是為他們好,而不是想控制或批評他們。有了這個信任的關係為核心,父母便可以向子女灌輸抗逆的知識、分享抗逆的經驗,而子女都會樂於聆聽,因為在「關係為本」的家庭裡,每段關係以致每個個體都很重要,子女會很有興趣知道父母的故事。

    此外,家庭也可以「強項為本」,意思就是讓小孩知道他們的強項,然後在那方面多加發揮。當一個小孩太受保護,沒有機會接觸新事物,一旦有很少的轉變也會不習慣,繼而覺得學習新事物很困難。而有很多研究也指出人要有自信及效能感,才會作出嘗試,所以父母可協助孩子發揮自己的強項,擴大孩子的舒適範圍 (comfort zone),例如︰讓他們參與義務工作及歷奇活動等,以建立信心,學習更多的新事物,不怕面對各種不同的難題。
  2. 家庭架構–有彈性的家庭架構有助子女提高抗逆力。彈性是指家庭成員的角色可以靈活調配,例如︰當爸爸失業時,媽媽可以外出工作,爸爸也可以在家照顧子女。當家庭成員的角色可互相協調、互補長短,讓孩子看到父母面對逆境時如何靈活調配,那當他們面對逆境時也可以靈活地運用資源去面對。與此同時,一般時下的年青人面對問題時,多會找朋友求助或自己上網尋找解決辦法;若一個家庭架構有緊密的連繫,子女才會選擇向父母傾訴,而父母才有機會向子女傳授「抗逆心法」。
  3. 溝通模式 — 要建立一個有助提高抗逆力的溝通模式,父母給子女的訊息要有連貫性、清晰、標準一致 (而非雙重或多重標準),及帶推動性 (而非挫敗性);且要以身教的方式教導子女,言行一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亦要抱著坦誠開放的態度與子女分享感受,不只是開心的事,即使是痛苦、挫敗、希望及恐懼等都能適量地跟子女分享。當然,若跟子女分享自己的痛苦時,父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及注意自己的態度,才不會讓子女擔心或感到有壓力;又或是分享自己的挫敗時,父母可問子女的意見,例如︰父母在工作上遇上不公平的事,可問子女可如何選擇,藉此引導他們多向思維,甚至說一些反面的意見,從而引發他們的逆向思維。當子女跟父母分享困難時,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感受及選擇,避免過度責備,讓他們信任自己的家是一個可以同心協力解決困難的家。當家庭能夠建立一個好的溝通模式,父母及子女能坦誠地分享感受,子女面對逆境時也會從家庭得到支持,從而能夠正面地面對。

結語

總括來說,要提高子女的抗逆力,只靠技巧是不足夠的,家長要從基礎做起,就是要了解一些影響子女抗逆力的核心因素,然後從家庭的架構及溝通模式中為子女建立一個正面、積極的態度及價值觀。但最重要的還是身教,父母先要成為子女的榜樣,在子女改變前先要釐清自己的態度,結合上述整全的做法,自能逐步提升子女的抗逆力。

(摘錄完)

 

補充篇:成人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逆力﹖

 

一項在香港進行的研究顯示,要成為「快樂打工族」,便要具有良好的抗逆力,而擁有正面情緒、效能感 (self-efficacy)、內控感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及保持希望和樂觀的人,抗逆力往往更強。另一項有關順利過渡年老的研究,則發現抗逆力與以下這些因素關係密切 — 內控感、追求明確的人生目標、應變力強、能忍受負面情緒、有領導才能及自信,並懂得使用靈性的應對方法 (spiritual coping)。其他因素如勇氣、毅力、人生意義及人際支援網絡等,皆常被視為提升抗逆力的要素。

 

也許有些人比較幸福,在成長過程中已不知不覺養成這些特質,也有好些人是經過不少風雨挫折,成為「百鍊鋼」。假若您認為自己的抗逆力仍需改善,不防考慮從以下各方面入手:

 

第一層次:方法和技巧

上文提及的技巧,如溝通表達、情緒管理、客觀思考、分清優次,以至解決問題技巧等,讀者皆不難從有關書籍及工作坊攝取有用的資料;可是,若不想流於紙上談兵,便要突破框框,積極尋求實踐機會,達致「功多藝熟」。

 

第二層次:態度和思想模式

面對困難時有勇氣和毅力、積極和正面,對某些人來說像是自然反應;但亦有人覺得知易行難,為什麼會有這分別呢?除了歷練有別外,思想模式也構成重要影響 — 假如阿甲想:「越是困難便越有挑戰性、越『好玩』」,「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或「我希望跨越自己的界限,更上一層樓」,這人自會在困難中顯出勇氣和毅力。反之,假如阿乙想:「為甚麼活得這麼艱辛?真是沒意思!」,「不知會否成功,何必費勁嘗試」,或「說出來別人也幫不了甚麼,何必多費唇舌」,這人多會採取逃避或故步自封的方式去面對人生。

 

誠然不同的思想模式,大部分源於各人不同的經歷,令我們不自覺地活在既定框架之中。但筆者相信事在人為,若想提升自己的抗逆力,可從認知入手,改變令自己退縮的思想;亦可從行動入手,逐步踏出舒適範圍。把上述技巧加以實踐、累積成功經驗及信心,思想自會隨之變得正面。

 

第三層次:深層價值和信念

有些困難或逆境,不是短時間便過去,在傷心痛苦的煎熬中,如何「撐下去」?好些研究顯示,靈性健康的人,不單能面對逆境,甚至「遇強愈強」,在逆境中躍進成長。靈性健康不等同有信仰,只是有信仰的人或可更易達致認清自我價值,找到人生意義,放眼於更遠大的目標。這些價值和信念,不但有助維持健康的思想模式,亦令眼前的苦楚相對地不至於鋪天蓋地 (overwhelming),使人有餘力運用各樣技巧,有效地解決問題。

 

一般來說,人的可變性是頗強的,筆者也曾見證不少突破自我限制的例子,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有決心,您也能改變。

 

抗逆力自評

你是否擁有以下各項有利於抗逆的因數﹖

 

全無

少許

有些

肯定有

核心因素:

       
  • 安全感、連繫感、歸屬感

0

1

2

3

  • 自我價值、自愛

0

1

2

3

  • 自重及尊重別人

0

1

2

3

  • 效能感 (Sense of Competence)、自信

0

1

2

3

         

態度及價值觀:

       
  • 堅定清晰的人生意義

0

1

2

3

  • 積極正面的看法 (樂觀)

0

1

2

3

  • 把困難與轉變看成挑戰

0

1

2

3

  • 把挫敗看作等閒

0

1

2

3

  • 堅忍、有毅力

0

1

2

3

  • 看到並把握細小的機會

0

1

2

3

  • 舒適範圍 (Comfort Zone) 闊大,勇於嘗試、不怕面對各種不同的難題

0

1

2

3

  • 懂得欣賞與感恩

0

1

2

3

  • 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 à 放開 Let go à 把焦點放在美好或可改變的事上

0

1

2

3

  • 幽默感

0

1

2

3

         

技巧:

       
  • 客觀分析力

0

1

2

3

  • 獨立思考能力

0

1

2

3

  • 解決問題能力

0

1

2

3

  • 多向思維、跳出框框

0

1

2

3

  • 調節情緒技巧

0

1

2

3

  • 自律、自制力

0

1

2

3

  • 時間管理

0

1

2

3

  • 懂得訂立短、中、長期目標

0

1

2

3

  • 動員能力 Resource Mobilization (例﹕善用社交支援網絡、找尋有用的相關資料)

0

1

2

3


註:以上量表只供作自我檢討之用,並無標準計分對比,分數愈高則表示抗逆力愈強。

 

 

 

 

Back
醫治創傷再上路
Category : 精神健康
Author : Mrs. Grace Leung
第8期通訊(2009年8月)
Date : 2009-08-31

我們的情緒和行為,除了受先天的性格影響,童年的成長經驗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各種創傷中,性侵犯對當事人的傷害尤其大,因為受害人被強烈的羞恥感困擾,不像其他創傷的受害人那麼容易求助。被傷害加上孤立無援,獨自承受痛苦,對當事人的自我觀、人際關係以至世界觀都有深遠的影響。

Read More+

我們的情緒和行為,除了受先天的性格影響,童年的成長經驗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一般人的成長都會經歷各種不同的困難挫折,有些人卻不幸遇上重大創傷,如地震、被虐待、嚴重意外導致失去至親或肢體傷殘等;在各種創傷中,性侵犯對當事人的傷害尤其大,因為受害人被強烈的羞恥感困擾,不像其他創傷的受害人那麼容易求助。被傷害加上孤立無援,獨自承受痛苦,對當事人的自我觀、人際關係以至世界觀都有深遠的影響。

 

一般來說,被侵犯的人年紀愈小,受侵犯的時間愈長,而侵犯者是親友,身體的接觸愈親密,對當事人的傷害就愈深。因此兒童期受到性侵犯的人所受的傷害是較廣泛和深遠的。

 

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2008年新舉報虐待兒童個案的數據,涉及性侵犯的個案共277宗,佔所有虐兒新個案約31%。換言之,每星期平均都有約五個新舉報的性侵犯兒童個案。這些數字尚未包括未被舉報的個案,加上每年都有新的個案,所以上述數字相對於實際上在兒童期曾被侵犯的人數,只是冰山一角。在筆者的輔導工作中,發現不少當事人在不同程度上也曾被性侵犯,當下的困擾與此經歷往往有一定的關聯,實在不容忽視。我期望本文的論述,令更多人關注性侵犯的禍害,並以信、望、愛面對過去的創傷,尋求醫治與更生,不再活在過去的陰影與痛苦中。

 

甚麼是性侵犯?

 

性侵犯(sexual abuse, 亦可譯作性虐待)是指對當事人在精神上、情感上的性虐待及/或身體上的侵犯,包括不同的方式和程度,例如:在當事人面前講色情笑話或談論自己的性經驗、用淫褻眼神打量女性的身裁或胸部、偷窺、在當事人不情願下跟她一起看色情照片或電影、威脅當事人不可向人透露被侵犯的事情等,都是精神上及情感上的性虐待。不管是否伴隨著肉體上的性侵犯,已是屬於性侵犯了。所謂肉體上的性侵犯,是指親吻、撫摸當事人的身體,尤其是性器官,甚至發生性交、口交、肛交等性行為。

 

性侵犯對當事人的影響

 

以下所描述的是被侵犯者常見的情況,但並非每個人都有全部的表徵。影響大致可分為自我觀、心理及人際關係三方面。

 

一、自我觀

由於當事人無力保護自己及制止侵犯事件,失去自主感,令自信心低落,不信任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個人的權利被侵犯也令當事人自尊受損,自覺污穢,不值得別人愛,比不上別人,有些更自覺毫無價值。

 

二、心理方面

1.     情緒上

受害人容易感到緊張或無故焦慮,害怕被人知道被侵犯的秘密,被拒絕等,亦容易反應過敏過激;被罪咎與羞恥感煎熬,覺得不能制止侵犯是自己的錯,因過程中曾有快感或某些反應。以為自己亦應為被侵犯負責任,羞於告訴別人,造成孤立與寂寞;又因被辱被欺,敢怒不敢言,可能導致情緒抑鬱或失控。

 

  1. 異常行為

部分人會藉濫藥或酗酒等來麻醉痛苦的感覺、有自殘自毀的行為、以麻木抽離或否認來改變受虐的情緒反應、性濫交或性功能失常、重複被侵犯而不懂保護自己等。

 

  1. 思想上

容易有扭曲或極端的思想,例如:性是污穢的(因而感到抗拒)、別人只在性方面對自己有興趣、性接觸等如愛、被侵犯是自己的錯等。

 

三、人際關係方面

 

1. 一般人際關係的問題

受害者因感到自己與其他人很不同,非常敏感別人怎樣對待她,有些人會將自己抽離於群體中,因此難以在朋輩間建立友誼。在與人相處時,會感到焦慮不安或情緒低落,有些人會過分遷就人或討好人,有困難表達自己的意願或拒絕別人的要求,可能引致工作量過多而壓力太重。

  

  1. 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的問題

有些人是在與異性有親密交往時,曾被侵犯的經歷便開始滋擾她們,例如︰對異性感情的發展感到矛盾、不知是否應該剖白被侵犯的經歷、又擔心對方嫌棄自己。也有人難以信任對方,甚至害怕有身體上的接觸,不懂如何訂立合理的界線;有些極端的例子是受害人在性方面較隨便或害怕與異性接觸,發展同性戀情。有些夫婦的性生活出現困難,因受害人對房事不感興趣或抗拒,對夫婦的親密關係造成很大的障礙。

 

醫治的旅程

  

醫治創傷和重建自我是一個漫長的歷程,當事人需要被愛護、明白、接納與支持,並非一個孤身上路的旅程。最理想是當事人既有同性輔導員的引導、幫助,又有親友的支持,因為種種的回憶會帶來震盪、傷痛,醫治的過程需要很多關愛與承托。不論同行者是專業的輔導員抑或成熟可靠的親友,大致上都需要經歷以下的里程:

 

一、打破孤立

 

很多侵犯者都曾對當事人威逼利誘,不許她告訴別人,令她變得孤立無援。長期守住這個秘密,加上羞於啟齒及害怕不被接納,令當事人倍感孤單痛苦。向適當的人打破秘密,傾訴自己的故事和痛苦,是醫治的第一步。有些人在被侵犯期間曾向親人求助,但得不到信任或適當的回應、介入,對當事人來說是另一重傷害,令她更無助,以後唯有啞忍。

 

重述過去的經歷同樣是一個重整的時機,從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所發生的一切。聆聽者必須耐心、尊重地傾聽,明白及同情當事人的遭遇,不要急於趕走負面的感受,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陪伴她面對痛苦,在那難熬的黑暗中提醒她現在是安全的,你就在她身旁關心、支持她,黑暗之後便是黎明… …

 

二、確認錯不在自己

 

有些受害人會為自己不懂反抗或逃跑而非常自責,彷彿她理應為被侵犯而負責,有些更誤以為是自己有問題才會招致被選中,被侵犯是她咎由自取的。有些人因為被侵犯時有性興奮而感到混亂矛盾,以為自己也享受被侵犯,既羞愧又內咎。其實孩子應該被保護,因著無知和害怕,往往只是忍受侵犯,不知怎樣回應或保護自己,引導當事人看到錯不在她,是還她一個公道,為她平反。

 

三、洞悉被性侵犯怎樣影響自己

 

埋藏在心底的各種情緒如恐懼、憤怒、羞恥、內咎等,到底怎樣影響當事人待人處事?她怎樣對待別人和自己?她用甚麼方法來應付痛苦?怎樣保護自己?哪些方法最有效?用這些方法又有何不好?對當事人有何傷害?有些方法是很扭曲和不健康的,造成另一些問題,例如:為了不被別人傷害,遠離人群,不再信任別人,便會陷入自我隔絕中,孤苦寂寞。或是為了被人接納,證明自己的價值,從不拒絕別人的要求,過度工作以致心力交瘁。

 

如今當事人已經長大,可以重新檢視、修正已往的信念和對應方法,建立健康的關係。當事人洞察自己的問題所在,便有機會與同行者共覓出路,尋找合適的新方法。

 

四、建立新的思想與行為模式

 

扭曲的思想和負面的情緒是很難改變的,需要耐心地引導當事人明白謬誤如何形成,可以用甚麼較正面、合理的思想取代,例如:「曾被侵犯令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污點,比不上別人,沒有人會接納我的過去。」這思想可以變為:「我過去的確受到很大的傷害,但我可以復元,不再活在這事的陰影下。我是很有價值的,不用跟人比較,明白事理的人必定會同情我的遭遇,並且接納我。」除了重建人生觀和自我觀,也要學習明白和照顧自己的情緒,摸索與人相處的模式。要建立新的行為模式,需要針對當事人的問題,一同尋找合適的具體方法,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接納會有失敗、反覆、倒退的情況,需堅持的韌力和信心,過程中有支持者在旁鼓勵是十分重要的。

 

小結

 

折翅方識滄桑道,性侵犯的受害人所承受的痛苦,外人是很難完全明白的,但畢竟她們都熬過了最黑暗的日子,勇敢地活下去。只要她們找到合適的同行者,打破孤立,將侵犯的責任放在侵犯者身上,不再自責、內咎,痛苦可以紓解,傷口可以癒合,扭曲的人生可以重整。這是個漫長的旅程,不能急於求成,若得到真情的陪伴同行,定可共覓出路,開展精彩的另一里程。

 

註:根據社會福利署公佈的性暴力舉報個案數據,受害人九成以上都是女性,與前線助人者的臨床經驗脗合。因此本文的敘述以女性為主體,但內容大致上亦適用於男性受害人。

Back
督導小組的回應
Category : 通訊專欄—特稿
Author : Ms. Au Ching Sze
第8期通訊(2009年8月)
Date : 2009-08-31

歐靜思女士整理

 

二零零八年,蘇劉君玉博士在本中心內,開設了「教牧個案硏討小組」和「臨床督導小組」。前者對象是教牧同工,目的是支援教牧處理教會中的困難個案,並提升辨識能力,作出適當的轉介;後者對象是專業的助人者(例如:社工、輔導員、輔導老師),目的是認識個人的輔導風格,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建構對個案的分析和理解。

Read More+

二零零八年,蘇劉君玉博士在本中心內,開設了「教牧個案硏討小組」和「臨床督導小組」。前者對象是教牧同工,目的是支援教牧處理教會中的困難個案,並提升辨識能力,作出適當的轉介;後者對象是專業的助人者(例如:社工、輔導員、輔導老師),目的是認識個人的輔導風格,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建構對個案的分析和理解。過去一年,蘇博士帶領了五個小組,共三十一位學員參加。每小組為期六個月,每月一次。地點除了在中心內,也按個別小組的需要,在有關機構內進行。每次小組,各人表現投入,輪流預備個案討論,以下是部分學員對小組的回應:

 

江明慧

作為一個受過輔導訓練的傳道人,不單面對教會的弟兄姊妹心靈的需要,更要面對他們在生活上、婚姻上,或甚至情緒上不同的困擾;究竟如何適切地回應?這似乎是一個很主觀的問題。當這些困擾能夠被帶進專為輔導員而設的督導小組,我體會組員及有豐富經驗的專業督導員能夠給予多角度的透析,並且剔除一些個人的盲點,以致整個助人及輔導的歷程變得客觀及有果效。同時督導小組著實也扮演同行者的角色呢!

 

袁麗連

去年教會為教牧同工安排了為期半年的督導,每月一次,每次兩個半小時,我們的小組有六位教牧同工,這是我首次的經驗。在神學院的訓練中,是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安排,我們主修不是輔導的課程,無論輔導的理論和輔導的技巧,都是課堂的活動,而沒有實際個案的處理。所以在教會處理個案時,自己的回應是否恰當,處理的步驟是否合宜,甚麼情況是超越了教牧輔導的範圍而需要轉介,甚麼情況是牧者可以繼續跟進等等,都是十分模糊。經過了半年的督導時間,對於教牧輔導的範圍和界線清晰了很多;此外,在個案討論中,一方面增加了我對不同案例的敏感度,另一方面也從導師的回應中,得到了很多的啟發。最令我受用的,是面對一些個案的情況,案主的回應和表達,真的令我不曉得如何再進深一步,幫助案主走出困局;但導師的一兩句回應,即時為我拓開了另一片天空,表面上簡單的一兩句說話,導師的功力就在此了。從這六次的督導時間,我個人受益良多,深感教會為我們付出的學費是值得的。

 

劉瑞華

在輔導年青人的過程中,往往驚嘆他們問題的複雜性,常不敢肯定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確,需要專業輔導的訓練。那段日子,每星期都盼望supervision的來臨,不單可以在自己輔導的個案上得到肯定,指引或更正,也從組員分享的個案及蘇師母的回應中學習技巧及原則。

 

馬卓茵

我參加了由誠信綜合治療中心舉辦的「臨床督導小組」已經一年,在此感謝蘇劉君玉博士及謝翠瑩姑娘的悉心督導及包容,對我這個新手輔導員而言,每月的小組既是心靈加油站,亦是修煉學堂。透過討論,不單協助我分析個案及建議介入之方案,還彼此關心為何一些個案停滯不前。我最深刻的記憶是蘇博士提醒我們時刻持有「輔導三寶 – 尊重(無條件接納)、真摰及同理心」。隨著個案漸趨複雜及工作量增加,要時刻體諒別人的困難、心內常存愛、不批判及不自誇,實需要多反思及同工的提醒。

 

Calza

這是一個愉快的成長學習班,每想到任何辣手個案,在蘇師母的引導下,我們必能找到源頭。我是慣於解決事情,自然的反應是分析和作判斷,但在這幾個月中,我學到就算看到對方的問題,也不適宜直接指出,乃是慢慢的引導對方去找出箇中的問題及可改變的方式。謝謝師母的教導!

 

朱卓慈

這小組真的幫助我活學活用。最深刻有三方面︰

  • 處理現有個案︰蘇師母幫助我瞭解一位心理病患者的思維,以致知道應如何對症下藥的幫助他,並提醒他按時按份量吃醫生開的藥。
  • 學習輔導技巧︰學會如何探討受輔導者的問題,並引導他/她明白,從而有所轉化。
  • 瞭解心理病︰明白性格問題與情緒病的不同,以及思覺失調、疑慮症、精神分裂症等之區分。

Rebecca

我們幾位同學剛從神學院輔導系畢業,大家都是初到教會事奉,而有機會參與輔導工作,深感需要有督導指引。在督導小組裏,督導老師的提點大大補足了我們膚淺的經驗,組員們也能分享不同角度的看法,彼此支援和學習,是一個很好的經歷。

 

吳真真

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傳道人,參加教牧個案研討小組,使我在牧養青年的事奉上,避免走上冤枉路,如:投放過度的時間及心力、無目標的輔導過程。反之,是一個擴闊牧養視野的良機,並幫助我實際地處理一些棘手個案。

Back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