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太,你好!你的兒子只有三歲,不知有甚麼行為或情緒問題令你煩惱,甚至考慮帶他見輔導?通常兒童有困擾,我會鼓勵家長先約見輔導員作初步評估,看看用甚麼方法最能幫助兒童及是否需要轉介作某些特定的評估,例如:語言治療評估、自閉症評估等,視乎兒童有甚麼問題需面對。
一般來說,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可透過家長學習不同的方法,幫助孩子用新的方法處理所面對的問題,例如:幼童的語言能力有限,難以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或訴求,每每表現得煩躁,甚至以尖叫、打人來發洩,父母如何應對?需要甚麼支援?透過輔導父母,找合適的應對方法,有時比直接見孩子更奏效,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日常接觸最多,能在事發時立即介入。如父母掌握幫助孩子的方法,持久地應用,長遠而言最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親密的感情連繫及有效的溝通。如果孩子已入學,在見輔導前最好先與老師談談,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老師怎樣回應孩子及孩子的反應。了解孩子在不同場合的表現有助輔導員明白孩子的問題何在,家長宜細心觀察和記錄,以便與輔導員溝通。
由於孩子年紀小,難以言語溝通,所以若輔導員認為適合約見小朋友,多以遊戲治療來幫助孩子,有時輔以繪畫、故事等,助孩子表達(包括非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意願等。遊戲是孩子的語言,玩具是他們的文字,透過遊戲治療,輔導員可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促進他們的自我認識與成長。透過觀察孩子的遊戲,輔導員對孩子有直接的接觸和了解,亦有助輔導父母有關親子教育的課題。因此即使評估後輔導員決定與孩子進行遊戲治療,亦需不時約見家長;家長的努力與遊戲治療相輔相成,效果最為理想。
梁趙穎懿女士 (高級心理輔導員)
康貴華醫生(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