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47期通讯(2025年1月)

「畅谈心理学」- 「沟通」与「冲突处理」╴两项婚姻基建工程 (下)

「静心灵思」- 「睇」医生

「音乐治疗小百科」- 音乐治疗抑郁焦虑?

「逗父心」- 亲子关系中的沟通艺术

「育儿路」 - 攻击与需要

「瞬间看心理」 - Simply Present, Simply Delight

下载通讯PDF档
「沟通」与「冲突处理」╴两项婚姻基建工程 (下)
分类 : 讯专栏—畅谈心理学
作者 : 谭日新博士
第47期通讯(2025年1月)
日期 : 2025-01-02

承接上一期讨论「沟通」,今期会探讨夫妻间的「冲突处理」,希望大家可与配偶一同反思。

全文

    承接上一期讨论「沟通」,今期会探讨夫妻间的「冲突处理」,希望大家可与配偶一同反思。

 

 

冲突处理

 

反思问题:我和配偶常见的冲突在以下哪个范围出现较多?(每项详细内容可在上一期文章中找到)

 

1.分享沟通     2.冲突处理     3.相处模式和习惯     4.财务管理     5.休闲活动

6.性爱期待     7.亲友关系     8.关系角色     9.儿童与教养

10.灵性及宗教信仰  (PREPARE/ENRICH,2017)

 

 

五种常见夫妇冲突倾向

 

反思问题:我和配偶处理冲突时的倾向是:

 

1.竞争 ─ 优点:能捍卫自己的权利

          缺点:会令配偶感到你为了自己的好处而牺牲了对方

 

2.退避 ─ 优点:能从实时的危机缓和下来

     缺点:可以从此不了了之

 

3.顺应 ─ 优点:实时让配偶感到自己愿意让步

          缺点:如长期运用则容易积累不满、甚或愤怒

  

4.妥协 ─ 优点:双方也可得到部分满足

     缺点:如一方或双方也要全赢,可能觉得不满足

 

5.统合 ─ 优点:双方的观点及关注也能顾及

 缺点:不容易达到(Kilmann Diagnostics Mission & Method, 2009)

 

    夫妻冲突时有可能会运用以上五个处理方法,不应只一直沿用同一个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例如一个人长期只会「竞争」,什么事也不愿意「顺应」或「妥协」,或许在言语上可占上风,但在感情上会伤痕处处,与配偶合作处事可能有相当大的困难,最终无论是自己或对方也很容易累积愤怒,长期下去会有积怨,弄致关系疏离。

 

 

四种常见婚姻冲突模式

 

    夫妻在冲突处理上很容易形成下列四个常见的模式:

 

热战

 

特征:经常以争吵、激辩来处理冲突,惯于彼此指控,各说对方不是,却难于承认自己的责任;容易感到纵然是自己发怒,也是对方引起,令自己失控。

 

出路:需要学习不实时反驳对方,要冷静下来先处理自己的情绪,特别要学习以下「通情达理」中的「通情」技巧。

 

猫捉老鼠

 

特征:像「猫」的一方容易对事情诸多不满且不耐烦,喜欢与配偶一起,习惯表达自己及行动迅速。像「老鼠」的一方,多以沉默和逃避回应,喜欢独处,对事物较人更感兴趣,习惯克制,行动较缓慢和谨慎。两人在关系上的互动像猫捉老鼠。如果「你追我逃」的情况持续不断,猫有天或会感到厌倦,不想再继续追老鼠,会把感情投注在第三者身上,引发婚姻危机。

 

出路:猫要学习令老鼠有多些空间,不催逼对方,有安全感与自己相处。老鼠要学习尝试开放自己,表达需要。当中双方也要检视,是否过去如不良童年经验,形成了自己像猫或老鼠的倾向。如果是的话,要好好整理一下过去的人生经验。

 

相互依存

 

特征:一方会有「过度依赖」像病人,另一方是「照护者」像医生。在严重情况下,过度依赖的人会有情绪问题,如忧郁、焦虑或自毁行为等,经常要依赖对方的照顾。而「照顾者」相信世界上只有自己能帮助其「过度依赖」的配偶,透过帮助人才觉得自己有存在价值。若情况持续,双方变得只有对方而没有其他人,慢慢会离群,孤立起来。或许有一天「照顾者」感到疲倦、不胜负荷,在照顾「个度依赖」者时,内心会徘徊在疲倦和内疚的跌宕中。

 

出路:需要学习不单以照顾和被照顾的模式去相处,可增强其他方面的活动,例如一起去做运动或学习一些新事物,也应该多参与一些有其他人的活动,如参与义工或教会团契等。

 

积怨

 

特征:夫妻关系看起来很和谐,其实很少沟通,把问题隐藏起来,便没有冲突,也不去解决,导致情感疏离,往往只剩下孩子和家庭责任为维持关系的核心。有些会在没有警示下其中一方突然宣布离婚,才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

 

出路:当一方要提出离婚时,关系可能已经去到「无得救」的地步,故首先要知道双方是否仍想继续这段关系。如想的话,要先好好重燃爱火,培养感情,要学习与一位有些陌生的伴侣相处,到关系好一些后才有条件处理那些积存已久的问题 (黄丽彰,2004)。

 

    无论是以上哪一个模式,都需要双方好好检视,一起面对,下面是一个化解冲突的良方。

 

 

通情达理─化解冲突良方

 

「通情」:情绪层次

 

    意即在处理冲突时不要让太多负面情绪积聚,否则只会基于发泄情绪说出一些过份的话,伤害对方,令冲突进一步加深。如要避免,可按以下步骤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 安静下来 ── 有些夫妇宁愿通宵不睡也一定要实时解决问题,但往往只会弄巧反拙,问题非但不能解决,更弄致睡眠不足,明天的工作和生活也应付不了。所以当冲突来临时,安静下来是很重要的。

 

  • 通知对方 ── 向对方表达自己的心理状况,假如不适合直接向对方说出来,可发信息通知对方,自己需要独自安静一下,安定后再和对方倾谈。

 

  • 舒缓情绪
    • 情绪外显而剧烈的人─可能需要透过做一些行为去发泄愤怒,例如打咕臣、打沙包、跑步、到僻静地方「大嗌」等去把情绪宣泄出来,但原则是不伤害自己及他人。
    • 情绪内敛而淡薄的人─或许不需要很多行为去宣泄情绪,但也需要独自安静下来,或许会哭,又或可写下自己的心声,好好整理。

 

  • 认识自己的需要 ─ 当冷静下来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 我有什么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些感受说明了我需要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到现在我还有什么是耿耿于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希望有什么事情发生才可满足我的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基督徒可把自己的需要向上主陈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们的情绪安顿下来后,才可较为用理性进入下一个阶段,好好去与对方倾谈,一同解决问题。

 

 

达理:事理层次

 

  • 运用平等的道理去处理各自观点的分歧,对事不对人。

 

  • 依循三个步骤,可将这些步骤写出来,如需要可写在一张大的白纸或白板上,提高客观性和理性,可协助双方参与讨论。

 

步骤一:列出双方分歧之处。

步骤二:列出各自立场背后的需要、愿望及隐忧。

步骤三:一起商议可以满足双方隐忧、需要、愿望的方案。

 

例子:「老爷」刚过世,应否接年老的「奶奶」回家居住,夫妻有不同的看法,曾有拗撬。

 

步骤一:列出各自立场背后的需要、愿望及隐忧。

 

          丈夫                                      妻子

  • ◎ 想让母亲回家住                   ◎ 想把「奶奶」安排到老人院舍

 

步骤二:列出各自立场背后的需要、愿望及隐忧。

 

丈夫

妻子

  • 父亲刚过身,没有人适合照顾母亲
  • 深信老人院舍较能好好照顾「奶奶」
  • 过去工作太忙,无法抽空照顾父母,心里对他们有一份愧疚
  • 家中狭小,需要装修才能方便行动不便的「奶奶」居住
  • 不想家中雇用一位佣人,增加财政压力
  • 自觉年纪不轻,没能力好好照顾「奶奶」,可能要请佣人
  • 去心仪的老人院舍费用昂贵
  • 怕中年单身同住的女儿不想与「嫲嫲」同住

 

 

步骤三:一起商议可以满足双方隐忧、需要及愿望的解决方案

 

  • 综合丈夫妻子的底层需要、愿望、及隐忧,可得出以下可行的方案

 

方案一:双方都希望好好照顾「奶奶」,可和女儿好好倾谈;丈夫亦可和兄弟姊妹商量分担佣人的费用,把妈妈接来同住一年,看看情况怎样再作决定。

 

方案二:和年老母亲好好商量,看看是否抗拒到老人院舍,也和丈夫兄弟姊妹商量分担院舍的费用,可尝试入住一段时间,看看「奶奶」是否适应,承诺经常会去探望她。

 

方案三:母亲仍独自居住,请一位佣人照顾她,兄弟姊妹和丈夫轮流经常去看望母亲。

 

  • 在这样平心静气和按部就班的情况下,就不会愈谈愈乱,回环打圈,毫无结论。因双方也感到被尊重,较易取得共识 (霍玉莲,2004)。

 

反思问题:我和配偶有什么冲突仍未解决?可如何实践以上的方法?

 

 

七个维系婚姻的重要原则:深化情谊和关系复修

 

    曾有人问笔者是否夫妇间所有冲突也可解决?婚姻关系治疗大师Gottman (1994)指出,婚姻中约七成的问题也是不能解决和长期的「死结」,能解决的只有三成Gottman建议尽量去解决可解决的,不能解决的看看可怎样对待彼此的分歧。而Gottman(2000)在《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一书中,提出了七个重要的原则去维系婚姻,目的是增强夫妻的情谊,与及培养维系和复修关系的技巧,分述如下:

 

1. 增强对配偶的了解

 

    要增强对配偶的了解,包括配偶有什么喜欢,什么事能令其开心,过去有什么经历,对未来有什么盼望等。深入明白配偶表示你关心他所有,并愿意学习满足对方的心愿,这便能建立更美满的关系。

 

2. 培养对配偶个人喜好的尊重

 

    研究发现不少离婚人士指出,关系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尊重」。当双方能彼此尊重,经常感激对方,有真诚的欣赏,才能建立出美好的关系。这令我想到中国人维系夫妻关系的传统智慧「相敬如宾」, 与及西方人经常说出「I love you」的重要性。

 

3. 相互靠近而不是远离

 

    夫妇愿意重视对方,让对方知道在有需要时,可从对方得着依靠和帮助,这对增进亲密感和信任,有非常大的帮助。特别当人在逆境时,极需要别人伸出援手,雪中送炭可让夫妻关系变得「密不可分」。

 

4. 让配偶影响你

 

    夫妻关系平等,彼此有商有量,才能在互相尊重下达成协议。简单如去哪吃饭,至重大到移民的决定,双方也可提出意见。纵使不一定立时达到共识,但最起码双方的看法也可说出来,感到被重视。我认识一些男性朋友年轻时,在不大情愿的情况下「听老婆话」省下钱,到年老时才能有积蓄好好过活。

 

5. 解决可解决的问题

 

    婚姻有两类常见问题:「可解决的问题」和「很难解决的死结」。「可解决的问题」是较表面和简单的,稍作努力即可解决,解决后可消除许多更严重的障碍,可减少关系的压力和冲突。Gottman提出处理「可解决的问题」的步骤与「通情达理」技巧相似。

 

6. 克服僵局

 

    面对无法拆解「很难解决的死结」,Gottman指出这通常是涉及一方未实现的梦想而形成,不一定要去解决问题本身,而是要进行健康、真诚对话,并尝试寻找超越它的方法。Gottman指出可透过冷静的沟通了解问题的根源,分辨「可妥协」和「不可妥协」的部分,纵然「不可妥协」的部分未能立刻解决,如双方也愿意平静地结束对话,表示感激和欣赏对方真诚的沟通。Gottman说如能达到这样的态度,才能取得进展,而多明白配偶心底的梦想,才可与「很难解决的死结」共处。

 

7. 共同创造意义

 

    能建立起夫妻双方独有的共同经历,小的如一起吃火锅,大的如一起上喜马拉雅山的艰苦经历,感情便会在日积月累中深深的建立起来。特别如达成对方毕生的志愿和梦想,能令对方经历配偶是世上最明白自己及最能帮助自己的人,感情便变得亲厚起来。这令我想到电视剧集《巾帼枭雄》中的男女主角「柴狗」和「四奶奶」出生入死的深厚关系。

 

 

参考资料

 

Gottman, J. M. (1994).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es and marital outcom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Gottman, J. (2000).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Orion.

 

Kilmann Diagnostics Mission & Method. (2009). An overview of the 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 assessment tool. Retrieved from https://kilmanndiagnostics.com/overviewthomas-kilmann-con­ict-mode-instrument-tki/

 

PREPARE/ENRICH. (2017). Manual for certified facilitator.

 

Stevens, R. Paul. (1997). Marriage spirituality : Ten disciplines for couples who love God. Intervarsity Press.

 

霍玉莲。(2004)。《婚姻与家庭治疗:理论与实务蓝图》。香港:突破。

 

黄丽彰。(2004)。《幸福的实践:婚姻辅导解构》。香港:突破。

返回
「睇」医生
分类 : 通讯专栏—静心灵思
作者 : 小驴
第47期通讯(2025年1月)
日期 : 2025-01-02

年少时,每当自己出现身体不适,总会浮现的意念是否需要「睇」医生。身边家人亦会不时温馨提示及早去「睇」医生。仔细思考,其实我们是去「睇」医生抑或是被医生「睇」我们的病情呢?

全文

    年少时,每当自己出现身体不适,总会浮现的意念是否需要「睇」医生。身边家人亦会不时温馨提示及早去「睇」医生。仔细思考,其实我们是去「睇」医生抑或是被医生「睇」我们的病情呢?

 

    在自己行医初期,每当病人说来「睇」医生是为了什么不适时,我便常常与他们打趣地说,你不是来「睇」我,是我「睇」你啊,大家都不禁会心微笑,这不失为一个缓和病人紧张心情的好机会。在这医生「睇」病人的氛围下渡过了好几十个行医年头,逐渐发现及体会到所谓「睇」医生的真实意涵;原来病人们真的在「睇」一直留心着医生的一言一行!

 

    现今信息发达,病人求诊前大多已寻找了医生的详细资料,甚至对自己的病情及可选用的治疗已有一定的认知,到诊时会留心观察医生如何演绎和提供甚么处理方案,是否能吻合他们的期望。这确实是很美好的医疗进步,医疗服务确实需要有足够的透明度,医学知识应该普及于市民大众,医疗专职人员理应与求助者能以彼此互信来作开放讨论。可惜精神疾病在社会上仍是一大禁忌,在大众心目中仍存有不少迷思和偏见,以至很多人即使大受精神困扰,亦不愿求医。能够有勇气和决心踏入诊所门口的求诊者,必然曾经历很大的思想斗争和困难,他们不单受病痛折磨,更带着很多人生种种的问题到来,我岂能不对当下的相遇珍而重之!我深信这正是上帝的带领。

 

    在追求专业卓越的年代,每一个知识领域都被专门化了。在医疗专业裡,人往往被分割为不同的独立器官,精神心理困扰同样被先进的科学解构为脑部某一部位之失调,甚至某些基因出现变异等可被量化的物质状态。我不能不赞叹脑神经医学的进步,能够研发更多治疗方法减轻人类受精神疾病之痛苦,其实自己在年青时亦有颇长时间在大学醉心于这些研究。但正当我们在享受科研的成果时,也不要怱略人的整全性。若今天我们的精神状况出现问题,同时是涉及身体和灵性层面,彼此是紧密相连互为因果。

 

    身、心、社、灵是不能被分割,灵性常存于我们的整全中,只是在于我们是否意识到及有所回应。有很多专家把基督信仰的元素及圣经原则融合于精神疾病之解说及各种心理治疗中,唤醒人的属灵意识;当与自己的信仰理念一致时,更有信心和毅力接受治疗,可以在信仰羣体的关爱中迈向康复之路。我为各位专家们的努力和成就非常感恩。我自己并不是专家,未必有能力把神学和精神医学融会贯通,设计一种以基督信仰为本的有效治疗方案,只盼望有能之仕能建构更多整合治疗方法,并能普及于世。然而,我在被「睇」医生的历程中,深深体会到身心社灵之整合可会是从自身作起始点,我是否真诚而言行一致等等,全被病人看在眼内。即使我能有理地述说上帝的荣耀,及完美地建构身心社灵整合模式来鼓励精神受困者,却可会在转瞬间被我一份不经意的冷漠或怀疑态度彻底摧毁。

 

    「医生你好疲累呀?」、「你晒黑咗!」、「你剪了头发?」及类似的说话是求诊者经常在诊症室对我说的。其实我当下没有感到明显疲累,亦不记得自己是否剪了头发,只是知道自己的头发越来越稀疏而已 ! 其实他们有时比起我更清楚自己的状态,有见及此,我不得不承认「睇」医生的真确性。灵性是有其超越性,总不受人的智能和知识所限,我深信最终的医治是掌握在上帝手中。作为医者,我需要时刻真心地安然依靠着上帝,留心祂微少的声音,顺服祂的带领,整合在自己的身心社灵层面。在诊症室

返回
音乐治疗抑郁焦虑?
分类 : 音乐治疗小百科
作者 : 黄曼君女士
第47期通讯(2025年1月)
日期 : 2025-01-02

「当言语无法表达时,音乐能代替说话」你曾否有这体验?透过这个专栏,希望让大家能更多明白音乐治疗,如何能改善情绪、认知、专注力及社交等功能。

全文

虚拟成人个案

 

     Mary是一位40多岁的专业人士,几个月前升职后要带领团队,感到压力很大。家中丈夫工作也很繁忙,夫妇常有争拗,高中子女不太想沟通,令Mary感到与子女疏离,年老的母亲最近入院要经常去探望她。

 

     近两个月,Mary容易失眠,凌晨三、四点醒后就不能再入睡,有很多杂念,早上起来感到很疲倦,对日间事情感到不胜负荷,精神不能集中,觉得无力。文件堆积如山,过了死线仍未递交。对很多事也没有兴趣,食欲不振,两个月轻了十多磅。有时想到不如早些去见已死的父亲。身边的闺蜜觉得Mary很不妥,情况持续了两个月也没有改善,鼓励她去求助,但Mary自觉没什么大问题。

 

 

1. 评估自杀风险

 

     当Mary去求助时,是朋友陪她去代说出她近况,因Mary自觉没有什么东西要讲,也没有什么负面情绪。治疗师在初步了解Mary后,发觉她压力颇大,并伴随着一些抑郁和焦虑情绪,首先评估她自杀的风险。了解到虽然Mary曾想早些去见已死的父亲,但没有具体的自杀计划、尝试或行动,评估她没实时危险,建议她可考虑看医生服药,但Mary不想,只想见治疗师,故继续评估她这方面的风险,随机应变。

 

2. 透过音乐接触、表达及改善情绪

 

     治疗师发觉Mary不太想把自己的事情说出来,故用非言语的治疗法  ─  音乐治疗,先让Mary接触其感受,透过「即兴演奏乐器」接触情感,包括治疗师弹奏小调的琴声去接触其悲伤的情绪;让Mary打忘忧鼓接触内心感受,打非洲鼓释放愤怒等。另外,治疗师亦透过Mary唱她喜欢的歌曲,把心中的感受唱出来。研究显示(例如Moore, 2013;Tang et al., 2020),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和声可以直接影响大脑的情绪反应,促使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的释放,从而改善情绪。借着音乐治疗,Mary意识到原来内心积存了很多负面感受,透过音乐能接触并释放出来,从而情绪得到改善。

 

3. 透过音乐降低焦虑

 

     治疗师亦运用音乐降低Mary的焦虑。如以上研究显示,听音乐可促进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产生愉快的情绪。亦有研究指出音乐与放松有关,可减少与压力相关的激素如皮质醇的释放(Koelsch, 2014),帮助整个人放松下来,降低血压、减少肌肉紧张和减慢心率等功效(Thoma et al., 2013)。例如有些古典音乐如Canon in D (Pachelbel's Canon) 或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Spring (La Primavera), 1st movement  (Chafin et al., 2004),能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压迫感;而自然声音(如海浪声等)的节奏,亦能实时放松身体的绷紧与及舒缓焦虑的情绪等。

 

4. 辅以谈话治疗

 

     透过以上音乐治疗的帮助,Mary更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懂用音乐改善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因Mary感到治疗师的帮助,对其产生了信任,愿意把工作和家人关系的问题说出来,治疗师透过「谈话治疗」帮她一一分析及寻找解决方法。

 

 

参考数据:

 

Chafin, S. et al. (2004). Music can facilitate blood pressure recovery from stress. 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9(3), 393-403. https://doi.org/10.1348/1359107041557020

 

Koelsch, S. (2014). Brain correlates of music-evoked emotion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5(3), 170-180.

 

Moore K. S. (2013).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neural effects of music on emotion regulation: implications for music therapy practice. Journal of music therapy, 50(3), 198-242. https://doi.org/10.1093/jmt/50.3.198

 

Tang, Q. et al. (2020).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on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loS one, 15(11), e024086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40862

 

Thoma, M. V. et al. (2013). The effect of music on the human stress response. PloS one, 8(8), e70156.

 

返回
亲子关系中的沟通艺术
分类 : 逗父心
作者 : 崔偉邦先生
第47期通讯(2025年1月)
日期 : 2025-01-02

孩子的自我价值往往是从父母的言语和态度中建立起来的。父母是他们最最信任的人。感疑惑时,有些孩子可能会轻轻一望,看父母的反应才行动。有些孩子会「打烂沙盆问到笃」,直接找家长问个究竟。无论你的孩子是透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寻找帮助,你正是孩子最近身的学习和模彷对象。不要少看父母的言行对小朋友的身份认同和自信心,以及对周遭事情的影响。

全文

     孩子的自我价值往往是从父母的言语和态度中建立起来的。父母是他们最最信任的人。感疑惑时,有些孩子可能会轻轻一望,看父母的反应才行动。有些孩子会「打烂沙盆问到笃」,直接找家长问个究竟。无论你的孩子是透过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寻找帮助,你正是孩子最近身的学习和模彷对象。不要少看父母的言行对小朋友的身份认同和自信心,以及对周遭事情的影响。

 

     正面的鼓励,可以帮助孩子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事情。孩子不仅会感到自己的付出被肯定,还能明白努力的重要性。然而,若我们过份运用负面的语言对待孩子,可能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不仅会削弱孩子的自信,还可能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失去勇气。

 

     向小朋友说话,到底有哪些用语是需要避免的呢? 又有哪些话值得多说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例子吧。

 

 

以威胁的言语去调节孩子的行为

 

     过份运用威胁调节孩子的行为不能长久达到效果。「靠吓」反而会损害家长在孩子面前的信用,让孩子以后把家长的话当作「耳边风」,觉得不用理会。这不是说父母甚么也不说,相反,父母的角色是给孩子们教导,若他们不听从合理的教导才让他们承担父母先衡量过,而孩子能承受的后果。

 

     例如:当小朋友晚餐不愿「坐定定」进食时,有些父母可能会说:「你再唔食快啲,我就唔比你食。」虽然我们都能理解希望孩子吃得快一些的原因,但这种威胁性说话不能长久达到效果。首一两次孩子可能马上听从,但随着时间过,效力会大大减退。而当孩子试过不合作而得不到父母提及的后果时,你会发现孩子不合作或试探底线的行为可能会增加。这不但没有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相反,可能削弱亲子关系。

 

     所以,与期运用威胁,倒不如告诉孩子问题所在,例如: 「我担心你现在不吃饭,晚上会肚饿及扭计」,对较小的小朋友可以给他们选择,例如:「你想先吃白饭,还是蔬菜?」而最后,若孩子还不合作,就让他们承受合理的后果。

 

 

半赞半弹的「鼓励

 

     与孩子互动时,我们容易在赞赏中夹杂批评,例如:「我很喜欢你帮忙收拾玩具,希望你能收拾得好一点!」这样的方式看似给了孩子赞美,既表达了肯定也提出了建议,但这种混合的对话方式有时会带来反效果。

 

     对于六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阶段,对较复杂的信息处理能力仍在发展中。父母同时使用赞美与批评,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是表现得好还是不好。他们的注意力可能完全集中在赞美部分,亦可能专注在批评或需要改进的部分。这并不是有效的沟通或管教方式。

 

     对小学生或青少年,当赞美总是伴随着批评,孩子可能开始对你的赞美产生怀疑,觉得赞美不是真诚的。从而只收到负面的讯息,让你对他的欣赏消失得无影无踪。日子久了,有些孩子甚至会对父母的赞美产生抗拒,进而与父母顶撞。到了那时,即使父母出于善意,单纯地想表达赞赏,话可能还未说完就已经被打断或反驳。赞美既没有提升孩子的自信,反而让孩子觉得父母总是认为他们不是。

 

 

清晰直接的赞美方式

 

     清晰、直接的赞美方式最为有效。父母可以选择将赞美与批评分开,例如,在孩子做出良好行为后立即给予单纯的赞美:「你今天在球场上表现很好!」而在适当的时候,单独讨论需要改进的地方:「下次我们可以试着用更温柔的语气和朋友说话,这样会更好哦。」最困难的部分可能是,父母往往不习惯直接表达赞美,因为我们自己也很少真正受到这样的赞美。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或者担心孩子因此变得过于自信甚至自满。但仔细想想,我们其实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自信,对吧?那么,为什么要用半赞半弹的方式去削弱他们的自信呢?

 

     说话方式不仅深刻影响着孩子的认知情感发展,也在无形中塑造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作为父母的我们,需要常常提醒自己,用温暖、尊重并有效的说话方式与孩子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出更自信且的孩子,还能在彼此之间建立深刻而稳固的亲情,使家庭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感受到爱与支持。

 

返回
攻击与需要
分类 : 通讯专栏—育儿路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第47期通讯(2025年1月)
日期 : 2025-01-02

早前观看了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爸爸」,犯案少年因思觉失调而采用暴力解决问题。其实幼童在成长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推、打、踢、丢等明显攻击行为去表达情绪和渴望。适当的攻击行为,是幼童成长发展的一部份。随着幼童成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成熟,攻击性行为理应逐渐减少。然而,若因某些原因阻碍儿童成长,例如缺乏安全感、过度焦虑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便会持续增加。

全文

    早前观看了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爸爸」,犯案少年因思觉失调而采用暴力解决问题。其实幼童在成长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推、打、踢、丢等明显攻击行为去表达情绪和渴望。适当的攻击行为,是幼童成长发展的一部份。随着幼童成长,语言表达能力逐渐成熟,攻击性行为理应逐渐减少。然而,若因某些原因阻碍儿童成长,例如缺乏安全感、过度焦虑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便会持续增加。

 

    犹记得女儿升小一,学期初不想上学,经常大吵大闹、推、拉、踢,乱发脾气。经过多次了解,知道她内心充满种种对上学的焦虑、惊恐与不安。我们陪着她面对,与学校沟通,慢慢拆解后,她慢慢意识到所害怕的与真实截然不同。女儿慢慢学习把焦虑画出来、玩出来,后来逐渐尝试用言语表达出来。在这个历程中,渐渐她与老师建立信任与安全的关系,体会上学的有趣。她明白了狗不会突然失控,顽皮粗鲁的男同学也有友善的一面,学习过程有时不懂或做错是好正常的。日复一日,她内心越来越安定,能够建立新友谊,学习新知识,攻击行为也随之减少。

 

    面对有攻击行为倾向的儿童,我们心中总会有焦虑,可能会感到烦厌甚至愤怒。一般而言,幼童早期出现攻击行为,通常只是因为冲动,试图用行为去立即表达感受,选择用这方法来「被听见」。在儿童正常的发展中,儿童会发展相应的技巧,用适当的方式表达需要。但若在发展上有所阻碍,令攻击行为持续增加就让人担心。特别是随着身体成长、力量增加,也有可能取得武器,就更令人感到不安。

 

「儿童为本游戏治疗」允许儿童在安全环境下,用儿童想用的方式玩耍,表达儿童想表达的各种情、故事情节、生活体验等。当中包括儿童透过玩攻击性类别的玩具,例如枪,剑等,从玩耍过程中体验象征性攻击、探索权力和控制的议题。藉此,儿童体验象征性地从危险中保护自己,建立能力感、探索能让自己保持安全的方式,以及在安全的环境中发展自我控制。与此同时,治疗师平静而坚定地持续设限,正视儿童多样化的攻击性行为,让儿童感到被接纳。治疗师对儿童设下限制,以创造出安全感。当儿童感到其攻击性行为背后的需求被聆听和被理解后,自然会寻找更多、更好的方法表达需求。

 

    作为家长,若未能使用游戏治疗来处理儿童的攻击行为,也不用担心。可以先学习接纳的心态,再好好观察儿童行笼背后想表达的情绪,从而建立安全感。当然,若情况持续不受控制,家长也应考虑寻求专业协助。

 

返回
Simply Present, Simply Delight
分类 : 通讯专栏—瞬间看心理
作者 : 陈颖昭博士
第47期通讯(2025年1月)
日期 : 2025-01-02

Simply Present, Simply Delight

全文

Simply Present, Simply Delight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