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45期通讯(2024年4月)

「心灵小天地」- 梦之旅(四) - 完结篇

「畅谈心理学」- 活在当下,过好今天

「静心灵思」- 只能孤单走我路?

「育儿路」 -  陪伴鼓励,突破樽颈

「瞬间看心理」 - 心灵富足

 

下载通讯PDF档
梦之旅(四) - 完结篇
分类 : 通讯专栏—心灵小天地
作者 : 欧静思女士
第45期通讯(2024年4月)
日期 : 2024-04-30

曾经不愿回想昏迷期间前后的一切,就是怕触碰心灵的痛楚。去年,时候到了,感恩从上主而来的勇气,决定写下《梦之旅》。如今身体康复、长梦完结,回望、沉淀那些生命中重要的时刻,亦是一段疗伤的旅程。

全文

来到今期,《梦之旅》已进入第四篇,亦是最后一篇。过去一年,在阅读我的《梦之旅》时,大家有何感受?会否感到梦境太长,期待完结的一天?早前拿着最新的身体扫描报告回医院覆诊,医生说:「好消息,报告理想!恶梦已经完结,不开心的事就不要再想了。」我回应:「这梦真的很长。」心里高兴、感恩,我终于康复了!

 

曾经不愿回想昏迷期间前后的一切,就是怕触碰心灵的痛楚。去年,时候到了,感恩从上主而来的勇气,决定写下《梦之旅》。如今身体康复、长梦完结,回望、沉淀那些生命中重要的时刻,亦是一段疗伤的旅程。

 

 

第十五幕︰绘画

 

我进入另一梦境:黑夜里,我跟绘画老师S和多位年轻同学一起在公园里绘画,大家都开心。画了很久,我感到足而想离开,但看到大家仍然兴致勃勃,就不好意思提出。同学们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画作,开始在公园内玩,我不懂他们在玩甚么,但他们很开心,而我感到焦急,很想离开。过了很久,大家都说要离开了……

 

我睡在S家的床上,看到这是一幢旧式楼宇,内部全是木制的家具,墙壁是木墙,大门是木门,开关时会发出吱吱声。房子内灯光昏暗,S和他家人没有理会我,我也不肯定他们是否知道我的存在。他们一家人在用膳,又听到S和他的子女在谈话,他女儿晚饭后要出外散步。在他们谈话中知道S儿子在大学读道家哲学,当时心想S是基督徒,奇怪他儿子喜欢道家思想,也不知道大学有这学科……

 

睡在床上,眼前出现怪异和可怕的图像,那图像如怪物,鼻子长长像大象,我感到害怕,觉得这并不是好东西。我闭上眼睛,看不见感觉就好些,但一睁开眼又见到它,而且它的形状会不停转变。我仍然害怕,再次闭上眼睛,祷告「奉耶稣的名,叫一切不属于祂的远离我。」当我再睁开眼睛,那东西消失了……

 

从昏迷中醒来,努力思想昏迷前的经历,但有些记忆真的遗失了。在病床上,我回想自己最后的一幅画作,竟然出现一份不明的恐惧,这画作是一幅太极图的创作。

 

学习绘画只有3-4年,很喜欢这新发展的兴趣,S老师就是现实中我的绘画老师。学习绘画的初期,练习技巧是必然,重复的练习真有点沉闷,但因为喜欢、我还可以坚持下来。某天,来到画室想试试创作,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想到可以从自己喜欢的图像开始,最后我选择了太极图。

 

太极是道家的思想,而太极图是表达太极的图像。《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就是始于太极,两仪就是阴阳。太极图,由一曲线把圆形分为两半,一半黑一半白,黑代表阴,亦代表静,白代表阳,亦代表动;黑中有一白点,白中有一黑点,代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学说在中国哲学占着重要的地位,而中医治疗亦以人身体的阴阳平衡为基础,当体内的阴阳失去平衡,人就会生病。荣格常提到的两极,代表意识和无意识,当两极相遇生命就起了冲击,当冲击得到缓解、平行,生命的转化就会出现。

 

当我把这想法告诉老师,他响应:「试试吧!」但原来他心里觉得太极图是一个完整的图像,不可能有甚么发挥。大家对太极图不会感到陌生,在画纸上我先画上太极图的线条,然后停下来,呆呆地望着那图像,等候心灵的呼唤。没有多久,我拿起笔在太极图上加了四条曲线,一个新的图像出现了(图一)。完成第一幅创作,感到意犹未尽,继续第二幅创作,这次我除去黑色中的白点和白色中的黑点,然后加上两条曲线,看似没甚么特别,但感到满意(图二)。开始涂上黑白两种颜色,一层又一层,最后不知道涂了多少层,直至感到足够就停下来。上色的过程感到平静、舒畅,有疗愈的感觉。

 

                                                 一                      

                   

 

完成了画作,S老师跟我一起仔细欣赏,老师说图一是两个人在跳舞,有和谐、扶持的感觉,图二就说不出甚么。突然,老师想到把画作放在转盘上,我惊讶转动的图像出现了强烈的效果。文字难以把那效果清楚表达,我尝试去描述。在转盘上,图一看似两个人在追逐,是一种张力,亦是一种能量,跟平静时和谐、扶持的感觉很不同。图二的感觉是吞噬,亦是一种很强的能量,但感到会被毁灭。两幅画作在转动时带出的力量,令我感到不安,但说不出不安感从何而来。

 

太极的静与动,和两幅画作的静与动是有关连,但当时我并不明白。画作在静止时看似一个平面设计,在转动时是一种生命动力。当静与动长期处于两极其中之一极,也不是好事。过度静止会令力量消失,过度活动亦会令力量消耗。然而,静与动是一种循环作息,静有时、动有时,静之后需要动、动之后又需要静。在重病前,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性格属于阴性,喜欢静态的活动;昏迷期间,看似不能活动,其实我跟死神搏斗,是一种激烈的动态时刻,也消耗我很大的能量;康复期间,我又回到一个静态的自己,不想动,甚至不想外出,有如冬眠的状态。

 

 

第十六幕︰等待 --- 转变

 

听到医护人员说我要转院或转病房,不太肯定,也不知道转去那里,但知道妈妈和W小姐会陪我。似乎转院并不只是我,看见病房职员忙碌地把家具和仪器搬走,因为要等候升降机,所以很花时间。妈妈在房间外等,有时又偷望房间内的我。职员告诉妈妈和W小姐我要坐救护车,叫他们先上救护车等,所以她们就离开了,其他人继续搬运对象,我在病床上等候。等了一段时间,看见妈妈又走回来,在我的房间外等。这时那位爱扮鬼脸的医生见到她,问她是否不高兴,妈妈没有响应,但脸上露出不悦的表情。终于到我,他们把我推到升降机前,来到地下,沿着早前入Q医院的路径去到救护车停泊处……

 

后来发现我身处的新病房,是位于市中心的一幢楼宇……

 

在这长长的梦,我有很多等待的时刻。现实中,我曾经由私营医院转到公立医院;在同一医院,又曾经转到不同病房;在同一病房,又曾经转往不同的房间或病床。等待过程是痛苦,不知道等甚么,也不知道是否有希望,在痛苦的过程中,生命又继续走下去。

 

等待、转变,令我联想到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并不是为人解决问题,没人愿意看见自己处于危机之中,但不少际遇又不是人可以避免。危机令人焦虑、迷茫、惧怕,但有「危」亦有「机」,当生命出现了困难,也是人认识自己的机会,更可以反思生命的意义。如果受助者期望自己的问题由其他人,或者治疗师为他解决,他确实会感到失望。在大多数情况下,心理治疗师不会直接为受助者解决问题,但在陪伴和鼓励下,受助者渐渐地对自己多些了解,明白自己的需要,继而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这过程是一段同行的旅程,需要多少时间就各人不同。

 

当处于难以解决的困难,仿似身在漆黑的隧道,感到痛苦、绝望、没出路,而且这痛苦是漫长,让人感到快要支持不住。然而,我们真的不能看轻生命的能量。多一点明白、多一份鼓励,在黑暗中继续坚持的力量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当黑暗中的曙光来到,心灵就多了一份盼望,这点光引领人的方向,生命就继续向前走。

 

 

第十七幕︰苏醒

 

我离开了病床,穿上紫色袍,坐在轮椅上跟其他病人一起在另一房间,所有病人看来都病得很重,彼此也没有能力作出互动。窗外的阳光照进来,感到温暖,但我的身体仍不能活动……

 

A医生前来探望,他替我整理好紫色袍,然后跟病房医生说带我回H医院治疗,对方似乎答应了,心里高兴可以离开这地方。护士知道我要转院,说帮我洗头,不用水,只需要用干粉擦在头上就可以,清洁完了再用电风筒替我把头发弄得漂亮些。整理好头发后,我在等候救护车到来,同时听到A医生在外面跟其他医生讨论其他病人的病情……

 

等了好几小时,天已黑了,仍未有救护车到,心里焦急。后来知道救护车不来了,要等到明天,而A医生也离开了。天亮了,我继续等救护车,等了很久……

忍不住问护士:「甚么时候到我?」

她问:「到妳甚么?」

我说:「我要去H医院。」

她说:「妳的情况很严重,不能去H医院。」

我说:「我真的要去H医院。」

她问:「妳知道这是甚么地方?」

我回答:「Q医院。」

心里不高兴,她不相信A医生会带我去H医院。

 

后来我想,A医生退休了,也不在H医院工作,他怎可能把我转到H医院。我开始醒过来……

 

大家都明白,在大多情况下,梦境与现实是难以分辨。感恩我终于醒过来!当我清醒过来,我的理性思维亦恢复,发现我身处的环境更加真实,不过照顾我的医护跟梦境的完全不同。我的医生仍有担心,因为昏迷期间我出了不同的状况,神经系统有可能受到损害。检查我的四肢活动,证实一切正常,他面上才露出笑容。护士又问我是否记得,她们昨天为我在床上洗头。原来洗头是真的,只是不是干洗,是真的用水洗。

 

「只是一场梦,不是真的。」这句说话似乎并不是完全正确。无论怎样,这场梦让我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希望往后我不会再有这样的梦境,但尝试回顾和沉淀,又经历另一段治疗之旅。

 

 

生命的新旅程

 

今期通讯,对我有特别意义,除了《梦之旅》来到最后一篇,亦是我《心灵小天地》的最后一篇文章。当大家收到通讯时,我已离开了工作多年的诚信综合治疗中心。离开中心并不是第一次,上次离开是前往瑞士接受荣格心理分析的训练,感谢中心各董事和同事的接纳,两年后再次回来,诚信是让我学习和成长的地方。上次的离开和回来,没有太大挣扎,一切来得自然,这是生命的旅程。这次的离开很不同,不只是离开中心,也是离开香港。会否回来?我没有预知的能力。但这刻我没有回来的计划,甚至要把自己连根拔起。这将会是一种新体验。

 

回想我的人生,仿似太极,静有时,动有时。我的朋友都认为我是一个内向、安静的人,他们说得对。但我亦有动的时候,而且每当我要动起来,身边的人都会感到惊讶。移民并不是新鲜事,但近年的移民跟过去有些不同,不少人选择匆匆地、静静地离开。过去数十年,我有几次重大的转变,大多数是短时间内就作出决定和行动。今次不同,离开的决定并不难,但我感到自己需要更多时间去预备和面对。

 

生命存在着无数的转变,只是程度会有不同,迎接大转变要付出更多,适应新的处境亦要更长的时间。离别的抉择,或多或少给我们带来一些失去,令人舍不得,家人和朋友不容易相见,更添上一份愁绪。最近,有位很久没见面的受助者出现,她移民在即,前来跟我道别。我们回想当日种种情境,她的眼泪就流下来,看着她的眼泪,知道她的转变,见证她的成长,心里感到安慰,祝福她和家人在未来的日子有更好的生活。我亦期待在新的地方,一切顺利,安顿后,新的生活和经历就会出现。

 

无论我们身在那里,祝福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平安!

返回
陪伴鼓励,突破樽颈
分类 : 通讯专栏—育儿路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第45期通讯(2024年4月)
日期 : 2024-04-30

日前看了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点点星光」,故事讲述广州乡郊一双胞胎兄弟,父母因经济需要出城打工,留下两兄弟给爷爷照顾。岂料爷爷突然患上重病,反而两兄弟边上学边轮流照顾爷爷。

全文

   日前看了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点点星光」,故事讲述广州乡郊一双胞胎兄弟,父母因经济需要出城打工,留下两兄弟给爷爷照顾。岂料爷爷突然患上重病,反而两兄弟边上学边轮流照顾爷爷。他们穿的波鞋已经破烂,但没钱购买。两兄弟为了要一双免费的新鞋,便加入了学校跳绳队。这所乡村学校的跳绳队老师,虽然本身没有跳绳经验,却不断想办法帮助学生突破。两兄弟与这位老师,以及跳绳队的师兄师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跳绳队目标一致,奋力挑战跳绳速度的极限。每天专心练习,短短一年,这支来自穷乡僻壤的跳绳队就打破了世界记录,夺得世界冠军!

 

***********

 

   我家的孩子自从新冠病后,心肺功能比较弱。医生建议她们多晒太阳和跳绳,就这样我们也开始跳了绳的旅程。印象最深刻是刚开始接触跳绳时,孩子们身体很虚弱,跳一下就被绳缠住脚,常说「呼吸不了」、「跳不到」、「好累」、「不想跳,要休息」。既疲累,又气馁,感到十分挫败。每次从头开始,都希望这次能够跳到,同时也面对着再次失败的压力。有好几次我也想放弃。但妹妹很有耐性地帮姐姐挥绳,到妹妹跳时姐姐也帮她挥绳,她们还会观察别的孩子的跳姿,然后商量自己如何会跳到。我被她们的耐性感动了,说:「妈妈知道(跳绳)很困难,但很欣赏你们有耐性继续尝试,我好感动!」我用了很多安抚和鼓励的说话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面对挫败:「知道你好累,我们休息一阵再跳」、「真的很不容易」、「欣赏你继续练习」、「欣赏你继续尝试」。

 

   失败乃成功之母。每跳一下,身上被绳缠住的挫败,同样也是累积着迈向成功的经验。我们用了一段时间克服这个挫败,然后终于有一下跳到了!我们兴奋互相击掌,那份兴奋笔墨难以形容!万事起头难,成功跳到第一下后接下来,很快就跳到第二、第三下,现在一边转身一边跳,三十多下已是易如反掌。她们的心肺功能强壮了,开心指数和自信心也多了很多。在挫败和樽颈期中,如果能够平静地陪伴孩子,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指导,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自己慢慢摸索、练习,相信他们也能平静面对挫败,最终得以突破!

 

   在跳绳过程中还有意外收获!孩子看到其他小朋友进行不同的活动,花式跳绳、直排轮溜冰、滑板、踩单车等等,她们感到好奇,更有兴趣尝试不同的运动。孩子增加了学习动机和自学能力,开始在不同的领域尝试与摸索。在通过自己练习和观察别人玩的过程中,孩子找到规律与节奏,有机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一次,别的小朋友也一起学跳绳,两姐妹看到那个小朋友跳了很多次仍未能跳入我和爸爸在挥动的绳圈,妹妹忽然大声说:「妈妈,你挥得太快了!」于是我尝试挥慢一点,小朋友真的成功跳入了。妹妹在休息的时候,同时观察和尝试帮助别人。不但是在玩,也在学习,也扩阔了社交。

 

   在你的育儿路上,有没有什么阻碍?有没有等待突破的樽颈位?

 

返回
活在当下,过好今天
分类 : 讯专栏—畅谈心理学
作者 : 谭日新博士
第45期通讯(2024年4月)
日期 : 2024-04-30

觉得过去有很多放不下的创伤、遗憾,心中不时感到低落,茶饭不思,夜不能眠;也有些会对将来感到很不确定,感到前途一片灰暗,心中充满着忧虑???...

 

和你分享「心灵畅销作家」何权峰医生(2023)的著作《此时此刻,就是最好的时刻》。。。

全文

     不少成人去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是因为觉得过去有很多放不下的创伤、遗憾,心中不时感到低落,茶饭不思,夜不能眠;也有些会对将来感到很不确定,感到前途一片灰暗,心中充满着忧虑。近期有机会拜读「心灵畅销作家」何权峰医生(2023)的著作《此时此刻,就是最好的时刻》,发觉何医生虽然没有太多提及心理学的理论,却能言简意赅地把「活在当下」的精髓写得非常清晰和独到。本文尝试借用此书的大纲,跟大家分享如何活在当下的秘诀,希望可以帮助一些人士减低抑郁和焦虑,能认定此时此刻就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刻。

 

 

过去的事

  1. 人生最后悔的事,就是一直在后悔多少时候,当我们想到过去,无论是选择学校、学科、职业或配偶,总觉得有很多遗憾,错过了很多机会,每每想到就后悔。假如我们一直也是这样后悔下去,怪责过去自己做错决定,既不能改变已发生的事实,亦令自己仍活在痛苦中。既是这样,可思考有什么令我们仍未能放下呢?
  2. 没有不遗憾的选择,只有不留遗憾的自己这是我们相信的事实吗?当我们回想人生,总觉得有一些遗憾,因我们不是先知,没可能完全预知前面所有的事,往往只能就眼前的事实去作决定。记得在电影《一代宗师》里章子怡所饰演的角色,有一句很潇洒的话 :「人生无悔,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就算我们未能做到这样,我们能否放过自己呢?如不能,有甚么困难呢?
  3. 过去就让它过去,该放下的学会放下对不少人来说,这一点不容易做到。可能是因为过去太美好,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和肯定,故很眷恋;又或过去太悲惨,痛苦仍然时刻缠绕在心头。但无论是成败得失,想或不想,不应永远抓着不放,要学习让生命向前,开始人生新的一页。当然,有些经历严重创伤而有后遗症的,不是这么容易,或许需要专业治疗才能做到。
  4. 走出悲伤的,不是遗忘而是记得有些人因经历了悲伤的事情,不想去记起这些痛苦经历,凡有事情勾起这方面的记忆便尽量逃避。例如有些人因失恋搬到另一城市居住,深信所有事情也能解决,谁知在新的地方安顿后旧的记忆仍会浮现,又或发展了新的恋情,旧的问题又再重现。故此,我们要切记惨痛经历所带来的教训,要好好反思及改过,才可帮我们走出悲伤,避免重蹈覆辙。
  5. 生命的每一道难题,都包含一份礼物 - 我们相信这个人生道理吗?还是觉得人生不可以承受一点点苦? 英文谚语「no pain, no gain」指出,没有经历因努力带来的痛苦,就很难有成长和成就。事实上,我们从小到大无论在学业和工作上的困难,都是令我们进步的关键,所谓人生经验就是在不断考验中磨练出来的。
  6. 「你的人生」这个故事,是自己写的 - 不少人会用一些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去决定自己是否成功,例如有些年轻人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谈恋爱和结婚,是因为自己「无楼」,道尽了拜金主义的爱情观。但我们甘心人生是这样被写下和命定的吗?我们可否从这些扭曲的价值观跳出来,编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呢?

 

未来的事

  1. 人生,不会照着我们的计划走 - 虽然我们喜欢计划,但总会出现很多不能预期的因素。《三国演义》第103回25节孔明曾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罗贯中,2012)。 作者何医生提醒我们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便要学懂「随着变化去计划」,也要记着「意外惊喜」带给我们的好处,做人总要留一点想象力。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作者指出「不想要有烦恼,就是烦恼的根源」。事实上,生存在世就一定会有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假如我们深信「有烦恼便是痛苦」这个想法,已为我们制造了一个达不到的烦恼了。作者提醒我们,许多问题其实是我们因过度忧虑「想」出来的,过后便会发现大部分也不会发生。
  3. 这一刻的阴霾,或许下一刻柳暗花明 - 如果我们相信人生有四季,此刻可能是冬季,那应该相信春季是会来临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好好过这个冬天罢了。故此,当我们感到人生好像陷入了幽谷,或许这正是考验我们能否支持下去,等候柳暗花明的时候。就好像我们踢足球落后0:2,未完场也不知最后的结果,能沉着气继续比赛的,才有机会反败为胜。
  4. 担心没用,那为什么要担心? - 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面来说,适度的忧虑能推动我们寻求解决方案,形成应变计划 (contingency plan),为我们带来恰当的准备。但我们不应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各式各样的忧虑上,而不去想解决方法,直至把自己窒息为止。
  5. 未来的事,交给未来就好 - 《圣经》马太福音6章34节指出:「......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事实上,如果我们过度筹算,也不知有没有用,《圣经》另一段经文路加福音 12章16-21节提到,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积聚了许多财物,以为可以好好享用,谁不知自己的生命已到了尽头,也懵然不知,试问他所积聚的要留给谁呢?
  6. 为了未来而活,我们真的活过吗? - 我们的社会很强调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幼儿园就要铺路准备进入什么大学和将来的职业,退休人士要预备足够几十年的钱才能安心老去,着眼点往往也是放在将来。其实有没有将来或将来有多久也不知道,作者鼓励我们应思考,这样的生活是真正的生活吗?我们有没有真正享受过现在这一刻呢?

 

现在的事

  1. 一定要享受过程作者指出「不是成功带来快乐,而是快乐本身就是成功」,这都是主流社会价值观所轻看的。前阵子港产片「年少日记」,就是探讨孩童无论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上也要成功的悲惨例子,当中那位成功的律师爸爸,在听回自杀儿子弹得不够好的钢琴录音时,悲痛不已。假如他早点明白儿子虽然「无法把握结果,但可以享受过程」的道理,或许儿子自杀这个悲剧便不会发生。
  2. 一心一意,专注一事香港是一个急速的社会,很强调要「快、靓、正」,能同时身兼数职和进行多种活动,时间表编得密密麻麻的,就代表这人很成功、受欢迎,名利双收了。故不少人从小到大也培养出同时兼顾多样事情(multi-tasking)的能力。如果是进行一些简单任务,确实可以同时兼顾,就好像「送餐游戏」一样。但假如要进行有深度和要求高的事情,则只可「专心一事」地进行,要完成一项才到下一项,才有最好的成效。
  3. 当下这一刻才是真实的假如我们经常心不在焉,脑中想着过去或将来很多事情,试问如何能享受当下的幸福和美好呢?不少父母觉得要努力工作去养活孩子,日做夜做,错过了很多孩子重要的成长足印,经常想将来「无咁忙」可以多陪孩子,谁不知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到有空的时候,才惊觉孩子已长大成人,不再需要自己了。我们相信生命中应把握当下就去做吗?
  4. 活在当下,是所有负面情绪的解药如过分想着过去,会令我们感到很多遗憾或沮丧,又或眷恋着过去的成功,不愿意前进,因为害怕失败。而过分想着将来则令我们担忧,不能享受此时此刻。作者提醒我们应好好将着眼点放于「现在」,因这是我们作为人的限制,因只有「现在」是我们能真正把握的。事实上,人愈能专注当下,愈会感到平静,故近年心理治疗也提倡「静观」练习,学习将专注点放于当下。
  5. 你愈接受当下,受的苦就愈少 - 很多人不开心或焦虑,都是因为未能接受一些已发生的事,例如失恋、失业或家人死亡等。这些都是一些不容易渡过的经历。但假如我们能好好地哀悼,要哭的尽管哭,哭够后慢慢接受事实,好好向前活下去。《圣经》传道书第3章1节提醒我们:「生有时、死有时」,这都是人必经的阶段。能接受「甜的吃、苦的也吃」,才能面对真实人生的苦与乐。
  6. 安于当下,就是最好的生活作者指出「你眼前的世界是怎么模样,就活在那样的世界里」,那是不是很消极呢?好像不去改进、成长,违反了不少人的价值观。事实上,不少人会问,当我们遇到人生难题时,应去改变?还是去适应、接受,随遇而安?或许我们可思考「宁静祷文」(Serenity Prayer)的教导:「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赐予我分辨两者的智慧。」

 

此时此刻,你的心在哪里?

  1. 为什么你总是不在你在的地方? - 有些人的身与心是分离的,无法感受眼前这一刻,活在当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不能做到「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往往是工作时不专心,想着去玩,令事情做得不好,但在玩的时候又担心着工作,未能尽兴。故有些人虽然人已到外地旅行,心中仍想着香港工作中的烦恼。
  2. 回到当下,专注此刻 -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其中一个探讨的主题是死亡 (Yalom, 1980),他们的治疗师会问受导者:「假如你今天晚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你会去见什么人和做什么事?」大部分人都会好好把握还剩下的这几小时,回到当下,专注此刻,因已没时间想着过去和将来了。作者提醒我们,如能将生命缩放到眼前这一刻,便可帮助我们更珍惜和把握现在所拥有的。
  3. 心慢下来,生活才会慢下来有人会问,有那么多事情要进行,怎可慢下来呢?但假如我们没有慢下来计划清楚,将缓急轻重定下,则只会白白忙碌,却未能把事情好好办妥。台湾有一句广告词:「世界越快,心则慢」提醒我们,不应只跟着世界急速的步伐走,令自己过份忙乱。相反,慢下来我们才能看清楚自己人生的轻重。
  4. 你感到幸福的地方,那里就有你的幸福不少人觉得工作不理想,就不停转工;也有人觉得男/女朋友不够好,就不停「换画」,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作者提醒我们,「幸福不是我们要去寻找,而是要觉知」,我们有没有珍惜现今眼前各样的机会和关系,要知道其实最好的可能一直也在眼前。
  5. 生活是自己在过,不快乐是比出来的不少家长也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比不上别人的,成绩好又要课外活动好,到课外活动好又要人际关系好,不容易认定孩子已经够好了。其实,上天造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各有长短,怎可比较呢?所以与其不断跟别人横向比较,何不多点纵向比较,即自己跟自己比,前年跟去年比,去年跟今年比,这会否令孩子可以有一个较快乐的童年呢?
  6. 心是快乐的,在哪里都快乐 - 我们是否快乐,环境往往不是占全部的因素,更重要的可能是心境。所以当一个人在公司被上司责骂完之后,心情不好,回家时看到什么也不顺眼:太太弄的饭不好吃,孩子读书不够勤力,连平时最乖的狗也不听话。因我们内心的景况,会影响我们怎样解读身边的环境。

 

此时此刻,你的内在发生什么?

  1. 「念头」是情绪的「源头」 - 这是认知行为治疗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所提倡的,「想法」(thoughts) 影响我们的「情绪」 (feelings)。故认知行为治疗鼓励我们,当发觉自己有负面的情绪,例如愤怒或担忧的时候,除了要进行一些「行为」 (behaviors) 令自己心情好起来之外,也要察看内心有什么想法令自己有愤怒或担忧,才可避免下一次再有这些情绪的出现 (Kennerley et al., 2016)。
  2. 你此刻的想法,决定此刻的心情 - 例如当医生说一个人患了癌症时,他的想法是「我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为什么上帝会容许这事临到我身上」,心中感到愤愤不平,以后也不再相信上帝了。但假如他的想法是「我虽然是一个信徒,但为什么这事不能发生在我身上」,心中虽然也不好受,但仍然相信上帝会一路帮他面对。故两种不同的想法,可以带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3. 你专注什么,就会发现什么在热恋期中的情侣,往往也有这种盲目的倾向,只看到对方好的一面,差的一面好像完全看不到,无论身边的朋友怎样提醒自己要当心,也好像听不到。心理学称这现象为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指出人会习惯寻找,并注意能够证实自己既有信念的证据,而忽略其他抵触自己想法的信息 (Heshmat, 2015)。这特别在现今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会「喂」我们看一些喜欢看的信息,助长了我们的确认偏误。
  4. 你的想法,就只是「想法」 - 有时我们要分辨「想法」不代表「我」,特别是一些有过度焦虑或强迫思想的人,经常也觉得要为一些想法负责任。例如其想法是「进教堂时向上帝讲粗口」,又或「手中抱着自己深爱孩儿时想拿刀插死他」等,绝对不是他们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但假如相信要为这些想法负责,便觉得自己亵渎了上帝和对儿子很凶残了。
  5. 时时觉察,静心「观看」 - 叙事治疗 (Narrative Therapy)提倡把受困扰的「人」(person) 和其「问题」(problem)分开,将问题外化出来(Externalization)会较为有效处理,更认定人不等于其问题,可让受困的人客观地察看这个问题。例如一个人有抑郁情绪,他可以把抑郁看为一个身外物,甚至可以将抑郁形容出来,有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时候这个抑郁会较为容易面对,什么时候较难。当人感觉可以将问题和自己区分,会较为客观和想到办法去面对 (Morgan, 2000)。
  6. 每一刻,都是全新的开始作者提醒我们「未来是由现在决定的,不是由过去决定的」,意即我们可选择摆脱过去种种的因素,令我们现在可作出一个明智的抉择,影响将来。而作者亦提到「过去与未来都是由现在所创造」,意即除了将来是由现在决定,怎样诠释过去也是现在我们可以做的。事实上不少心理治疗的进路,都是帮我们好好整理过去所发生的事,用一个更好的诠释去理解,以致我们能放下过去的困扰。

 

此时此刻,就是人生最好的时刻

  1. 现在能做,为什么要等到以后? - 英文有一句谚语 “If not now, when?”,意即「如现在不做,尚待何时」。甚至有些人觉得,假如现在不开始可能永远也不会再做了。这是不少减肥人士的经验:「我吃完这一餐,下一餐才减肥」,就永远也不会尝试。
  2. 以后,也许再没有以后  - 流行曲「爱得太迟」的歌词提到「最心痛是,爱得太迟,有些心意,不可等某个日子⋯⋯」,道尽了一个人因为太忙碌而忽略关心父母的遗憾,到父母不在的时候,后悔莫及。 故此,如要爱,便要及时。
  3. 人生匆匆,珍惜当下很多人觉得自己正在忙着「紧急而不重要」(urgent but not important)的事情,到有一天大病的时候,才觉得人生匆匆,虽然好像做了很多事情也觉得没有意义,好像没有活过。
  4. 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一位在安宁病房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分享不少病人临终前的5大遗憾:(1) 没勇气过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而是在过别人期望的生活;(2) 太努力工作;(3) 没勇气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4) 没能和朋友保持联系;(5) 活得不够快乐 (Ware, 2019)。我们应勉励自己,在还有生命气息时多做这些事,不要让自己遗憾离去。
  5. 快乐不在远方,而是乐在其中香港人很喜欢去外地旅行,感觉一定要乘飞机,住酒店,才可享受假期。殊不知去完旅行放假后,因舟车劳顿反而变得更劳累。事实上,在经历过几年疫情之后,不少香港人已习惯不外出旅行,有些反而发展了另一些在香港令自己开心和轻松的游玩方法。
  6. 不留遗憾的人生假如我们死后在天堂门口,上帝问我们:「你有没有过了你应该过的人生呢?你有没有做了我创造你的那个人呢?」假如你相信会有这情况的话,你会怎样选择过你的人生?深愿我们也能说出《圣经》中使徒保罗对自己人生的总结:「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提摩太后书第4章7-8节)

 

 

参考数据

  1. 罗贯中 (2012) 。《三国演义》。中华书局。
  2. 何权峰(2023)。《此时此刻,就是最好的时刻 。英属维尔京群岛商高宝国际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
  3. Heshmat, S. (2015). What is confirmation bias? People are prone to believe what they want to believe.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science-of-choice/201504/what-is-confirmation-bias
  4. Kennerley, H., Kirk, J., & Westbrook, D. (201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3rd ed.). SAGE Publications.
  5. Morgan, A. (2000). What is narrative therapy? An easy-to-read introduction. Dulwich Centre Publications
  6. Ware, B.. (2019). Top five regrets of the dying: A life transformed by the dearly departing. Hay House.
  7. Yalom, I. D. (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Basic Books.
返回
只能孤单走我路?
分类 : 通讯专栏—静心灵思
作者 : 小驴
第45期通讯(2024年4月)
日期 : 2024-04-30

     近日与一位很久没见面的朋友相聚,他依然一如过往的谈笑风生,充满正能量,身边不乏朋友相伴。我一向都很羡慕他的乐观开朗性格,与他一起总能感受到一点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我坦然与他分享近年因着社会和个人的急剧转变而产生的郁闷,期望他能给予我一些激励。如我所料,他很用心地聆听我的处境,亦给予我一些分析和建议。虽然他的见解和意见很合情合理,亦能给我一些新的思考方向,但不知何故,我总感到有点不对劲,内心不其然涌现出一种不安感。在我面前的老朋友正在好像快要用尽他最后的气力来帮助我,我不禁问他:「其实你的生活过得怎样?」。

全文

     近日与一位很久没见面的朋友相聚,他依然一如过往的谈笑风生,充满正能量,身边不乏朋友相伴。我一向都很羡慕他的乐观开朗性格,与他一起总能感受到一点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我坦然与他分享近年因着社会和个人的急剧转变而产生的郁闷,期望他能给予我一些激励。如我所料,他很用心地聆听我的处境,亦给予我一些分析和建议。虽然他的见解和意见很合情合理,亦能给我一些新的思考方向,但不知何故,我总感到有点不对劲,内心不其然涌现出一种不安感。在我面前的老朋友正在好像快要用尽他最后的气力来帮助我,我不禁问他:「其实你的生活过得怎样?」。他霎时停顿下来,彼此静寂一刻,他的眼神有点回避。我有点后悔提出这问题,引致此刻尴尬的场面!过了一会,他开始轻轻概括地交代工作和家庭的现况,但相比职场上初次见面的社交场合更为表面,这使我更为担心。整顿晚餐便是在这种氛围下渡过,在言谈间,我感受到他有很强的孤独感,他刻意把它埋藏着不让别人知道。我很明白他的性格,不能太快太直接闯进他的内心世界,我留给他一些空间,但我希望能持续关心陪伴这位好朋友。

 

     我在思考这位一向社交活跃的朋友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即使他相识满天下,却可能知己无一人,在羣体中不能真正投入,而出现一种疏离被隔绝的感觉,这被称为「社交孤独」(social loneliness)。他亦可能是出现「情感孤独」(emotional loneliness),在众多亲人朋友中却找不到情感上真正的关爱,满足不到他对感情的期望。我再深入反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常常受困于「自我孤独」 (intrapsychic loneliness) 及「存在孤独」(existential loneliness)之苦。我们每天要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忙碌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来过活,对真实的自己愈加陌生,甚至恐惧接触自己的内在生命。「自我孤独」便是这种与自我失联而产生的空虚孤寂。我们独自赤身来到这世界,亦将会独自离世。不论富或贫、有多少挚爱亲人陪伴左右,我们总要独自面对生老病死,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存在孤独」。有些人一生只是在疾病和死亡的恐惧下孤独地生存,并没有真正自由地过活。

 

     「社交孤独」和「情感孤独」都是来自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期望的满足,而感到隔绝及不被爱。功利主义使人际关系侧重于功能性,别人只是作为自己的一种短暂工具而已。这种利用他者的心态是源于我们的自我中心,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关系,而产生那份与他人隔离之空虚寂寞感。要处理这些扭曲关系是需要进行范式转移,即放下过往一直沿用的自我中心思想模式,转为以关系的向度来思考并实践真诚与爱。只有透过亲身体验到上帝爱的关系,我们才懂得如何去爱,破除人与人之间之隔膜及互相利用。爱是我们以关系为首之范式转移最大的推动力。

 

     情绪流露我们内在的真相,若要如实地了解自己的真我,务必要细致地经验自己每一刻的情绪感受。这不单是头脑的知识,亦是经验的知识,我们很擅长掌握前者,但常常忽略后者。我们之所以忽略,往往是因为逃避,害怕揭开美丽的面纱后发现自己丑陋的一面。我们需要跟随上帝往内探索真我,与上帝亲自对话,感受上帝无条件的爱,在爱里没有惧怕,全然接纳自己的幽暗面,真我便能重现,驱走「自我孤独」感。

 

     对于苦难及未知的死亡,我们都存有某程度的不安感。心理学提醒我们,在苦难中紧握着生存的意义,能使我们有勇气和毅力渡过艰难时刻,而重点在于如何探索及建立人生意义。从基督信仰立场而言,受造物因着生存而所经历的痛苦孤寂,只能回到造物主

返回
心灵富足
分类 : 通讯专栏—瞬间看心理
作者 : 陈颖昭博士
第45期通讯(2024年4月)
日期 : 2024-04-30

Michelle Wing Chiu Chan

Inner Abundance is in the Here and Now., 2024

Digital painting

全文

心灵富足,就在此时此刻。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