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谈心理学」 : 认识「创伤后成长」
- 「 静心灵思」 : 选择那「更好」的
- 「育儿路」: 「沙滩」
- 「心灵小天地」:梦之旅(一)
- 「瞬间看心理」:Hope is a Choice
执笔时是3月初,刚好经历了香港人解除疫情后的最后一道防线 ─ 口罩令。有人指香港是全世界最后解除口罩令的地方,带了959天口罩,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但在街上却发现仍有不少人戴着口罩,特别在人多的交通工具中。有人问,这到底是不是人们在疫情后的创伤后遗症?事实上,有些香港人在过去几年也感到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创伤。自身、家庭及朋友间,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心中感到迷惘,更有些会选择躺平面对前路。本文尝试从创伤后成长的角度,探讨我们在创伤后可以如何经历成长。
执笔时是3月初,刚好经历了香港人解除疫情后的最后一道防线 ─ 口罩令。有人指香港是全世界最后解除口罩令的地方,带了959天口罩,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但在街上却发现仍有不少人戴着口罩,特别在人多的交通工具中。有人问,这到底是不是人们在疫情后的创伤后遗症?事实上,有些香港人在过去几年也感到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创伤。自身、家庭及朋友间,也产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心中感到迷惘,更有些会选择躺平面对前路。本文尝试从创伤后成长的角度,探讨我们在创伤后可以如何经历成长。
创伤后成长问卷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首先透过一份问卷,让大家了解一下自己此刻的状况。请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对以下问题所提到的变化作出评估。
0 = 没有变化 1 = 很小程度变化 2 = 某种程度变化 3 = 中等程度变化
4 = 很大程度变化 5 = 极大程度变化
1. __ 我改变了生命中重要事物的先后顺序 12. __ 我更能接受任何事情的最后结果
2. __ 我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了更多的欣赏(积极认识) 13. __ 我能更好地珍惜每一天
3. __ 我培养了新的兴趣 14. __ 这次事件给我带来了新的机会
4. __ 我有更多依靠自己的感觉 15. __ 我对他人有了更多的同情
5. __ 我对灵性事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6. __ 我花更多精力在人际关系上
6. __ 我明白当我遇到困难时可以依靠他人 17. __ 对需要改变的事物,我更倾向于去改变它
7. __ 我确立了新的人生之路 18. __ 我的宗教信仰变得更强
8. __ 我有与他人更亲近的感觉 19. __ 我发现自己比想象中的更强
9. __ 我更愿意表达我的情绪 20. __ 我体会到人是多么美好
10. __ 我知道我能更好地处理困难 21. __ 我更接受自己需要他人
11. __ 我能以我的生命做更好的事情
量表计分
请按照以下五个范围,把题目的答案加起来,可得出每一范围的总分,再将每一范围的总分加起来,便是全问卷的总分了。
(1) 「更享受人际和亲密关系」(Closer Relationships)
题目:6:___,8:___,9:___,15:___,16:___,20:___,21:___ 分数:___ (总分:35; 中位数:17.5)
(2) 「发现新的可能」(New Possibilities)
题目:3:___,7:___,11:___,14:___,17:___ 分数:___ (总分:25; 中位数:12.5)
(3) 「发掘更多个人潜能」(Personal Strength)
题目:4:___,10:___,12:___,19:___ 分数:___ (总分:20; 中位数:10)
(4) 「更懂得把握生命」(Greater Appreciation of Life)
题目:1:___,2:___,13:___ 分数:___ (总分:15; 中位数:7.5)
(5)「灵性顿悟」(Spiritual Development)
题目:5:___,18:___ 分数:___ (总分:10; 中位数:5)
全问卷总分:(1)___+ (2)___+ (3)___+ (4)___+ (5)___=_____ (总分:105; 中位数:52.5) (Tedeschi & Calhoun, 1996)
你在哪一个范围分数较高?哪一个较低?是否同意在经历创伤后,在某一范围有所成长?还是仍有进步的空间?
甚么是「创伤后成长」
在上世纪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精神医学及心理治疗在研究创伤方面,多集中在病态的后遗症上。但过去三十多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逆境后的成长。事实上,有专家发现创伤后的「压力反应」和「成长」会同时出现。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最早是由心理学家Richard Tedeschi和Lawrence Calhoun在1990年代提出,谈及人在经历创伤事件或重大生命危机后,会体验到正向的经验及积极的成长。他们指出人会否经历成长及成长程度,不是决定于事件的客观性,而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随后的压力反应。这解释了为什么经历相同的创伤事件,有少部分人会发展了创伤后遗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而大部分人没有持续出现这些征状,甚至经历不同程度的创伤后成长。
Tedeschi和Calhoun(1996 & 2004)指出创伤后成长有五方面,就是以上问卷的五个范围,常被用在创伤后成长的研究中。分述如下:
(1) 「更享受人际和亲密关系」
在经历创伤后,幸存者(survivor) 因感到难于独自担当创伤后的痛苦,与及尝试理解创伤事件,便会向家人及亲友多联系,去寻求支持。如需要的话,甚至会联系一些相关的陌生人,故与人的关系变得更密切,与人更能建立出真诚及亲密的关系,亦容易对人发展出一份同理心,尤其是曾经历创伤的人,更愿意为他们作出帮助。
(2) 「发现新的可能」
创伤事件的结果往往令人经历认知重构(cognitive restructuring)。正面来说,有助幸存者改变对事情的优先次序,重新思想在人生当中甚么是重要,甚么是次要,这能令人采取更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更谨慎地选择朋友,甚至改变整个人生目标,从而发现以往很多忽略的事情,发现更多新的可能。特别是经历过一些死里逃生的创伤后,幸存者可能会学习一些新技能,甚至转职,希望可以更好运用余下的人生。
(3) 「发掘更多个人潜能」
有些幸存者在经历创伤后,对自己有更多的认识,更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发现创伤后有不少进步,包括自信心、开放程度、同理心、创造力、成熟度及谦逊感等,故感到更有力面对未来的挑战,从而发掘更多在创伤前没有注意到或创伤后新发展出的个人潜能。
(4) 「更懂得把握生命」
有些经历过创伤的幸存者,因深深感到生命的脆弱和与死亡很接近,因而想到有关生死和人生意义等基本问题,例如「生命和存在的本质是什么?」、「我为什么要继续奋斗下去?」等等。更感到要学习欣赏生命的价值,好好活着和欣赏每一天,有些更感到要好好运用余下的人生,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5) 「灵性顿悟」
由于幸存者曾面对创伤中的极端情况,往往感到需要宗教信仰去诠释创伤事件,与及想得到心灵的安抚,便会多进行宗教活动,如基督徒会多了祈祷、读圣经及参与教会聚会等。从而更经历宗教信仰的实在,并对创伤事件和人生有更深的顿悟, 体会到信仰能转化创伤事件成为成长的机会。
创伤后成长的例子
假如你觉得以上的概念很抽象,请让笔者分享一位20多岁的朋友Peter(化名)之经历。Peter以往从事人事管理工作,觉得自己及工作赚钱是最重要,在过去几年经历到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翻天覆地的改变,感到人实在太渺小,对信仰有前所未有的深刻体会,并看到很多人的需要,感到不应把人生只放在自己及赚钱的事情上,更感到有一种使命感,希望帮助社会上一些青年人「唔好咁灰」,能找到好好活下去的希望。为了更有效去关心及服侍他们,他准备去神学院进修神学及辅导的硕士课程。
从Peter的例子,我们看到他在下列方面有所成长:
「发现新的可能」─ 不只想赚钱,而去帮助青年人;
「发掘更多个人潜能」─ 从人事管理转到心灵关顾的工作;
「更懂得把握生命」─ 在以后的人生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及
「灵性顿悟」─ 感到人很渺小,对信仰有前所未有的深刻体会。
新冠下「创伤后成长」研究
在疫情期间,耶鲁大学心理学家Pietrzak、Tsai及Southwick (2021),对超过3000名退伍军人进行调查,发现有12.8%的退伍军人表示有「和新冠疫情相关」的创伤后遗症征状,有8%更曾考虑自杀,但也有43.3%的退伍军人表示在疫情期间感到正向的心理成长,包括「更满意现在的生活」、「有更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成长方面也有提升」。
另一项研究,英国和葡萄牙心理学家Stallard,Pereira及Barros (2021)在第一波疫情期间(2021年5- 6月),在两地调查了385名6-16岁的儿童照顾者(大多为母亲)。虽然有50%参与者表示在这段期间的收入减少,甚至有19.5%的家庭成员疑似确诊,他们在生活中承受庞大压力,但有高达88.6%的人认为疫情下带来了自己积极及正向的意义,包括「人际关系的改善」及「发现自己新的可能」等。
在今天的后疫情时代,我们可以检视自己经历了甚么?成长了甚么?
促使创伤后成长的因素
既然创伤后成长那么重要,那怎样可以促使这方面的成长呢?《Upside: The New Science of Post-traumatic Growth》一书(Rendon,2015)中指出,以下六个因素可促使创伤后成长:
- 缔造一个新论述:为什么你的叙述会成就或破坏成长
一些创伤者之所以不能从创伤中复原及经历成长,其中一个原因是不能用一个新的角度诠释创伤所经历的事情,故往往只停留在受害者(victim)角色当中。相反,假如创伤者能用一个新的角度诠释事情,则可以经历成长。旧约圣经中的例子约瑟,在年轻时因着哥哥的妒忌而被卖到埃及,多年后在埃及与哥哥相遇时,却能用一个超越的角度看被卖的事情,并说出「我是你们的兄弟约瑟,就是你们所卖到埃及的。现在,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自忧自恨,这是神差我在你们以先来,为要保全生命。」(创 45:4-5)。当然,这新的诠释最好是由创伤者转化后自己说出来,而不是由施害者说出来,否则可变为自圆其说,对受害者可构成再多一重的伤害。
- 愿意寻求帮助:同行者对改变的重要
创伤者往往觉得自己的经历是很独特、是别人没有的,很容易会觉得自己是天下间最惨的人。如能够与有类同经历的人分享自己的处境,听听别人相类似的故事,会有一种被明白的感觉,亦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原来是普遍的,会较易接受及复原过来。故有些创伤者会参加一些与创伤相关的小组或活动,与同路人一起同行,守望相助地面对困难。
- 学懂表达自己:成长需要真诚的沟通
人在创伤中,可能经历不少负面的感受,未曾经历同类创伤的人很难明白。假如创伤者能真实地把正面或负面的感受分享出来,可重新整理扭曲了的思想和价值观,才有改变的可能。例如有些经历失恋的女生,立誓以后永不谈恋爱,觉得世间上所有男生都是负心人,无一可信。她可能要跟信任的朋友或心理辅导员,痛骂前度男友的不是,当她骂够了和哭够了,才可慢慢整理当中受伤的感受,不会将对前度男友的憎恨变为普遍化思想,应用到每一个男性身上,从而重拾对谈恋爱的信心。
- 寻找积极的一面:乐观的改变力量
当人经历创伤后,往往感到很多事情都失控,对人生变得悲观,很容易有无力感,故有些人会选择躺平。因此,培养乐观会减少我们的无力感,还可以激励我们采取建设性的行动。事实上,乐观是可以学习和培养得来。如有兴趣想多了解,可参考本中心于2022年4月第39期的通讯,笔者另一篇的文章《渡疫有道─逆境中如何心存希望、乐观而活》。
- 在信仰中寻找意义:宗教的成长之路
宗教信仰往往可帮助我们建构一个因创伤而感悟出来的受苦意义,这可帮助我们明了所受的苦不是白白的,是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在背后,这可让受苦者能支撑下去,不容易放弃人生。例如新约圣经中使徒保罗因传福音受过很多迫害(林后 11:23-27),但他在经历这一切后能说出「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令他在传福音的苦难中仍能忍耐下去。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往往也带给人一个清楚的自我意识和人生目标。例如基督教信仰谈到信徒是天国子民的身份,与及人需要寻找自己的人生召命等。故此人为了活出召命,纵使受苦也是值得的。
- 开放新体验:创造力可促进改变
假如创伤者能运用创造力,可更易从创伤中慢慢走出来。就如疫情前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疫情后变得可能了,我们称这些为新常态(new normal)。例如以往不少人很抗拒在网上学习、参与会议及宗教聚会等,但因着疫情我们运用创造力,克服了不少网上学习及聚会的困难,亦享受到网上会面的好处,如身处异地也可参与等。另一些运用创造力的例子,就是创伤者把自己的体验,用文字或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透过这个创作过程,创伤者可经历成长和蜕变。
参考数据
Pietrzak, R. H., Tsai, J., & Southwick, S. M. (2021). Association of 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With Posttraumatic Psychological Growth Among US Veteran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JAMA network open, 4(4), e214972.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4972
Rendon, J. (2015). Upside: The new science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NY: Touchstone
Stallard, P., Pereira, A. I., & Barros, L. (2021). Post-traumatic growth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arers of children in Portugal and the UK: cross-sectional online survey.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open, 7(1), e37. https://doi.org/10.1192/bjo.2021.1
Tedeschi, R. G., & Calhoun, L. G. (1996). The 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Measuring the positive legacy of trauma.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9, 455-471.
Tedeschi, R. G., & Calhoun, L. G. (2004). Posttraumatic growth: 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Psychological inquiry, 15(1), 1-18. DOI:10.1207/s15327965pli1501_01
近日在社交及工作圈子都常讨论关于「去留问题」。有些人能斩钉截铁地作出决定,并提出背后一连串的支持原因,我羡慕他们能有清晰的方向及坚毅的意志,但大多数人仍在迷惘和矛盾中挣扎。
近日在社交及工作圈子都常讨论关于「去留问题」。有些人能斩钉截铁地作出决定,并提出背后一连串的支持原因,我羡慕他们能有清晰的方向及坚毅的意志,但大多数人仍在迷惘和矛盾中挣扎。在信仰羣体讨论「去留问题」,大家惯常会转向问上帝:「我在那地方生活较好?我未来应怎样生活来见证上帝?」有事奉心志的信徒会问:「我余生应投身什么事奉岗位?」这全都是很好及很重要的问题。作为基督徒,我们的生活总不能离开上帝的同在和带领,清楚明白上帝的心意是我们抉择的先决条件。现实却是我们往往测不透上帝的心意,因而不耐烦地埋怨上帝的沉默,更甚是有意无意之间,把自己喜爱的选择投射到上帝身上,冠冕堂皇地化妆成上帝的旨意,不单藉此安顿好自己的心,更可因利成便在众人面前作信仰见证!
我深信大家不是全心欺骗,其实这是非常人性的普遍心理现象。我们对事物的诠释往往受制于我们既有的前设,这些前设是建基于我们过往生活所得的经验、所学懂的知识,以及一直渴想要成就的事情。当偶然遇到一件中性或微不足道的小事时,我们会因着潜藏的前设而倾向联想到自己的喜好,带着那前设的目光来分析理解当下所遇上的事情,结论往往正好吻合自己心中的渴求,基督徒再把它属灵化为上帝的呼召。
这些心理现象背后不一定存在什么邪恶的动机,我们无需要过份紧张而互相指责,但我们确实需要时刻儆醒,真诚地留意自己的心灵状况。面对去留及其它前途抉择时,我们经常心急地问了错误的问题,例如「去那处?」或「作甚么?」等,其实此时此刻最需要问的却是「我是谁?」我们是照着上帝的形象和样式而被造,当中充满着上帝的心思意念,一生都在彰显上帝伟大的创造。我们若要真实地认识上帝并且明白祂的旨意,必先要认识真正的自己,否则只是道听涂说,被这个世界冲昏了头脑,被虚假的我蒙蔽了眼睛,看不到上帝的引领。当我们进到内心深处会发现真正的自己,正是充满着上帝的爱,以上帝的心思去思想,以祂的情怀去与众人共情,渴望上帝所渴望的,能脱离自私狭隘的心态,自由地回应跟从上帝「更好」的旨意。
世界给与我们很多挑战和邀请,我们常会因着恐惧而逃跑避险、亦会因着热血而委身牺牲,这一切都可算是美好的选择,但上帝却一直期望我们当选择「更好」的。「更好」的选择不单是建基于世界道德伦理之美善,而是关乎上帝为着我们而定立,永恒不变的独特心意。选择的心路历程不是始于向外回应世界,而是向内寻找真正的我,来回应上帝的心意。上帝的心意在我们出生之先已安放在我们心里,并在我们的生命故事中呈现,问题在于我们有否留意,直视并接纳真正的自己。需知道我们都是上帝宝贵而独特的创造,各人有着独特的生命轨迹。能按着上帝的心意来抉择前行,于自己而言,这便是「更好」的选择,但这「更好」之选择表面上往往是与世界互相抵触,不能趋吉避凶!在选择去留的当下,我们宁愿投射自己的偏好到上帝身上,抑或背起自己独特的十字架来跟随祂走「更好」的路?
「在你告诉生命你决定要实践那些真理和价值之前,让生命替你揭开你所具备的真理,让它告诉你你拥有的价值。」(帕克·巴默尔)
沙滩对大部份孩子来说,是一个玩得不亦乐乎的好地方。但对家长来说,每次去都要预备一大堆东西,十分麻烦。这次与大家分享推动我常带孩子去沙滩的原因。
沙滩对大部份孩子来说,是一个玩得不亦乐乎的好地方。但对家长来说,每次去都要预备一大堆东西,十分麻烦。这次与大家分享推动我常带孩子去沙滩的原因。
视觉:看到蔚蓝的天空,遥远而近在咫尺的海洋,视野与心情都拉阔起来。最近我们去一个新的沙滩,突然一大群雀鸟在天空飞过,好震撼!孩子好兴奋说:「妈,这就是老师唱 “All the birds” 那首歌……」;雀羣飞过之后,地垫上多了两小堆雀粪,孩子好奇地问:「点解雀仔poo poo又白又绿又细,同人类的唔同,同小狗的都唔同……」。。。孩子在沙滩里总能发现新的宝物;「妈,这个贝壳好靓……」、「妈,这个石头颜色好特别……」、「妈,这个石头好大……」、「我要拿回家讲故事用……」
听觉:当我们处于沙滩中,聆听海浪有节奏地拍打海岸,呼吸也一下一下地慢下来,整个人都处于平静的状态。一个人越平静,越放松,越有利于学习,人也越健康。
嗅觉:沙滩上的空气,吸入时带着微微的海水气味,特别湿润,特别舒服、满足。
触觉:在沙滩散步或奔跑,捡拾贝壳、石头,筑起城堡或掘洞穴,在沙水中跳跃或把身体埋入沙泥中,身体各个感官都会被唤醒。在搬运海水和沙石的过程,孩子感受到不同的质感、重量、大小、空间感,这个重复的过程,都是孩子很专注地学习,也在锻炼身体。
味觉:累了,孩子坐在垫上喝水,吃水果,笑着说:「妈妈,点解在这里水特别好饮,水果特别好食……」作为妈妈,听到这些话特别开心。
以往胆小、怕水的姐姐,已经能够自己安心地跑到海边,拿工具在海中捞鱼,运水回来倒入她亲手掘的大洞穴。孩子在沙滩随意地探索、表达,是天父给予孩子的宝贵礼物。孩子追逐时发出的笑声特别好听,看到孩子满足的笑容,特别疗愈。尽情地奔跑、追逐,没有限制,不用常常听到大人的提醒和唠叨。随意拾起树枝、石头,甚至徒手在沙滩上随意画画,也试过有意识地将英文字、数目字画出来,再读给我听。这样自发的学习,孩子感到很有趣。孩子做到我手写我心,学习手眼协调、一致,熟习身体的合一。在沙滩玩的过程,孩子的专注、投入和创意,实在让我叹为观止!同样的一个沙滩,每次去,她们都有不同的玩法,每次都玩到乐而忘返!
去完沙滩后,孩子的情绪比以往稳定,晚上睡得香甜。对大人来说,沙滩也是个好去处。让自己放空一下,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让自己在育儿路上走得更轻省一点。
半年前跟大家分享了2021年患病的过程和治疗的经历,在此不再重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中心网页内重温《第四十期︰生命的神迹》。在那过程,有另一段重要的经历是我未有提及,十天的昏迷让我进到了无意识的世界,或者可以说是梦的世界。我曾尝试把那十天的梦记下来,但有点力不从心,或许梦境太长,而且内容也令我不好受,就这样把梦放了下来。早前遇上一位朋友,见面时提到昏迷的经验,那梦又出现在我脑海里。农历新年期间,我再次尝试,终于花了五天时间把那长长的梦记录下来!
半年前跟大家分享了2021年患病的过程和治疗的经历,在此不再重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中心网页内重温《第四十期︰生命的神迹》。在那过程,有另一段重要的经历是我未有提及,十天的昏迷让我进到了无意识的世界,或者可以说是梦的世界。我曾尝试把那十天的梦记下来,但有点力不从心,或许梦境太长,而且内容也令我不好受,就这样把梦放了下来。早前遇上一位朋友,见面时提到昏迷的经验,那梦又出现在我脑海里。农历新年期间,我再次尝试,终于花了五天时间把那长长的梦记录下来!
在未动笔前,也担心是否仍记得那梦?又或者纵然记得,会否内容太复杂而出现混乱?然而,开始动笔后,一幕又一幕的梦境有序地展现眼前,记录过程亦发现梦境和现实出现了共时性(synchronicity),或者可以说有些事情交替地出现于意识和无意识,他们并不完全相同,但又互有关系。梦醒时当然不知道自己昏迷期间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甚至进入昏迷前某些记忆也忘记了。因为梦的内容大概五千字,将会分三至四次在这专栏内分享。除了记录梦的内容,亦会以荣格学派的分析技巧对自己的梦作深入探索。不同时间或阶段看相同的梦,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对梦的明白,需要开放、谦卑,承认人并不是全知,所以我看梦是创天造地的上主给人的礼物。
第一幕:旅程开始
黑夜时份,坐在双层巴士上层,乘客不多,车厢的窗半打开,感到有点凉意,看见窗外五光十色的霓虹光管,街上颇为热闹,我手上拿着银包和手机,心想天亮后要找朋友W小姐……
梦的开始是黑夜,一个人的旅程。黑夜是神秘,也代表危险和困难,令人不安和恐惧,未能预料的事随时会发生。黑暗亦象征空虚、非理性、无意识,但也有强大的能力,有保护、孕育的意思。
双层巴士和五光十色的霓虹光管令我联想到香港,是我的出生和成长地方,亦是我现在身处的地方。
手上只有银包和手机,梦中出现这两件东西代表是重要和有意义。我现在使用的银包是简单而实用的款式,内有金钱、信用咭、证件,前两者的用途是以购物为主,后者是代表我的身份。银包内还有一张照片,是我年幼时跟妈妈和哥哥的合照,有趣的地方是照片中的我抓住妈妈的银包,梦中的银包是我的?还是妈妈的?照片还有另一有趣地方,我较哥哥年幼,但体形较他强壮。哥哥在二十多年前因患病已离逝,而我亦经历了重病,只是我仍然活着。
手机是现代人的必需品,除了传统电话的联络功能,更可以浏览网页和安装流动应用程序、电子游戏等。梦中的我想到要找W小姐,似乎手机象征一份连系。后来才知道,在我昏迷前真的找过W小姐,只是这记忆消失了。
第二幕:在渡轮上
我下了车,来到处于闹市的码头,上了船,船只是旧式的渡轮,没有玻璃窗,只有帆布作为挡风之用,所以感到寒冷。渡轮沿着海岸航行,在渡轮上可以看见岸上的繁华灯光,航线设有多个站可以停泊,每段航行大概十多分钟。有位女子进来,大概二十多岁,个子不高,黑色齐发尾的短发,配上黑边眼镜,穿上黑衣服,面上没有表情,知道她是渡轮上的职员。我感到她是一个怪人,一个女子在渡轮上当夜班,猜想她可能有某些性格上的缺陷,想远离人群。来到最后一站,天亮了,我决定下船。离开了码头,地方有点荒凉,沿着石路向前走,经过几间小店,但没有客人,走到出大路,看不见人,车也不多,我感到迷茫,不知道要往那里去……
由巴士来到渡轮,进入到黑夜的海上旅程,这也是一段深层的无意识旅程。海洋是辽阔、无边际,亦是深不可测。我年幼已有畏水的情况,所以多次学习游泳也不成功,总感到大海是危险,可以把人吞噬,大自然的力量是人敌不过。
渡轮上的女职员全身都是黑色,跟黑夜很配合。感到她古怪,可能是我的职业病,但亦可以说她是神秘,远离人群亦可代表回到内在心灵。黑色亦可以代表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消极的能量,想着有点可怕。现实中,当并发症出现后,我确实处于危殆的状况,某些检测指数超出正常值的千倍,真的接近死亡。
黑夜和白昼是两极,轮流交替,黑夜之后是早晨,日落出现就进入黑暗,这是大自然的现象和规律,亦象征一个循环的进程,但这循环并不是原地踏步,一天跟着一天,时间就是向前走。
下船地方的荒凉跟上船地方的繁华亦是一个对比,或许可以说由外在的热闹进入到内在原始的心灵。陆上和海上、黑夜和白昼、繁华和荒凉,荣格的对立原则 (principles of opposites),说明两极相遇会产生张力,而张力带来转化,这转化是一种不会回转的转变。转化是一种新的经验,但转化是由痛苦开始,新的事物就此孕育出来。梦中的我不知道前路会怎样,现实中的我昏迷了,医生们尽上最大的努力,用上最好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仍没有把握我会活下来。
第三幕:约束、治疗
独自来到Q医院急症室,不知道过了多久,发现自己半躺卧在椅上,双手被约束,喉部插了两条喉管,其中一条喉管是T型的铁管插到气管内,身体不能活动,看到窗外有温暖的阳光。此刻发现A医生站在我旁边,我希望他能够帮助我,但喉部的喉管令我说不出话来。后来从护士口中听到,我在急症室已有两天,情况危殆,曾经做了计算机扫描和其他检查。有位年青的男医生,在急症室走来走去,喜欢向人扮鬼脸,但他没有理会我。A医生要求急症室把我转到H医院继续治疗,急症室主管拒绝,他们二人激烈地讨论,此时妈妈也到了急症室。妈妈在急症室大吵大闹,A医生继续要求转院,急症室主管要A医生给他某些好处才答允他们转院的要求,A医生答允。我心里高兴,感到有希望…
在等候救护车送我到H医院时,我躺在床上再进行计算机扫描,那仪器似一条隧道,两旁有强烈的光,完了扫描再通过一条特别轨道,来到一个房间等候救护车,这过程花了差不多十小时,妈妈和A医生也在急症室等候。等候过程,有位恶护士继续为我进行护理,但并不友善,她说我的情况很复杂,身上皮肤有豹纹图案,代表我的情况很严重,她不断跟其他人讨论我的豹纹图案很恐怖和丑陋。刚好急症室开派对,护士们高兴地讨论那些美食…
等候过程很辛苦,看着墙上的时钟走得很慢。当我独自在房间等候救护车,开始感到绝望,意图挣脱手腕上的约束和咬断喉管。当护士发现我的意图,骂我不合作,把我的手绑得更紧。此时我的朋友W小姐进来,但她看不见我,放下似是一张咭的东西就离开。我想叫她,但我出不了声。当我准备上救护车,妈妈和A医生已不在……
我无法知道梦境这部分出现时,现实中的我是怎样,但一定是很危殆,而且我确实转到Q医院的急症室,只是不用停留太久就直接上了深切治疗部。
我的状况危殆,需要别人帮助,再加上被约束,更感无助、不被尊重,是一种次等( inferior) 的感觉。因为没有自由、感到羞愧,生存的意志也降低,想到死亡是一种解决,但因为那约束,我不能结束自己的生命。约束带来痛苦,同时又成为一种保护。
梦中出现两条插入肺部的喉管,现实中的我身上有很多喉管,但T型喉管是在右腹,而且是胶喉管而不是铁喉管。此外,我的心肺确实受到严重的创伤,也需要插上不同的喉管。过程中出现了医疗失误,有些喉管带给我痛苦,另一些喉管又救了我一命。
A医生是我多年前的医生同事,醒来后W小姐告诉我,我曾经要求她联络A医生来看我,A医生来到我主动问他是否转往公营医院较好,但昏迷后我已没有这记忆,而A医生却出现在我的梦里。
医生象征原型医治者(healer)。梦中的几位医生有不同的象征表达,A医生希望帮助我,我信任他,是一种积极的能量;急症室主管为了个人私利,是一种消极的能量;两股力量相遇,就会出现冲突。除了他们二人,还有一位扮鬼脸的医生,他可以代表捣蛋鬼(trickster),亦是原型的一种,具有智能但不遵守规则和传统,可以说亦正亦邪。
第四幕:迷宫
我独自在街上,天色昏暗,知道要找人帮助,来到M医院急症室,室内环境很科幻,每位病人有自己固定位置,一排一排似大学的演讲厅,一排约有8-10个坐位,而坐位上有电子仪器约束病人。后来发现那急症室的医护也是Q医院的人,我害怕被他们发现,好想立刻离开,但被约束了离不开。因为喉部插了喉管,不能说话,唯有向他们示意我要离开,他们未有发现我是曾经到Q医院急症室求诊的病人,答允让我离开,但需要先清洗伤口,那刻我才发现右腹部有伤口和引流管。一位女医生替我清洗引流管和伤口时,说洗伤口是她的专长,同时她发现我身上的豹纹图案,表现惊讶,认出我是Q医院急症室病人,我示意要求离开,她没有拒绝…
清洁伤口完了,那位女医生找来护士,合力把我移到轮椅上,并推到急症室门外。我看见前面是一个大海,沿着海岸有一条石路,有些崎岖,路旁有几间简朴食店,附近有码头可以上船,这就是我曾经下船的地方,我准备再次上船……
想逃离Q医院的人,但始终逃不了。来到另一所医院的急症室,知道继续需要治疗和别人的帮助,同样需要被约束,似乎治疗和约束有着很紧密的关系,但以次等的身份来表示拒绝,亦是一份勇气。
豹纹图案令我联想到豹的特质。豹属于猫科类动物,体形没有狮子、老虎般大,身体瘦长,身手敏捷,是捕猎高手。性情机敏、感官很好、智力超常、隐蔽性高,所以能适应不同的环境。豹不是群体动物,各自占据自己的领地,公豹的领地或与几只母豹的重合,但同性豹会尽量避免相遇。领地是豹的财富,跟食物、水源、配偶有重大关系。
豹纹图案成为一个记号,传达着重要的意义,梦中的豹纹图案代表危险、困难,亦象征为生存而战斗的能力。在《生命的神迹》中我曾经提到,身上的疤痕是记述了我的苦难和拯救,是恩典的记号。记号是让人可以被认出来,亦叫我们永不要忘记。
梦中上船和下船是同一地方,可以象征着迷宫。迷宫分两类:一种是矩形迷宫(maze)(图一),入口和出口是不同,过程颇为复杂,有很多路径选择,可以被困、迷路;另一种是螺旋形迷宫(labyrinth)(图二),入口和出口是同一位置,只有一条路直到中心,再沿着相同的路径走出来,看似容易,却是一段漫长的旅程,但绝不会迷路。螺旋形迷宫就是梦中的海上旅程,亦象征一段个体化过程(individuation process)。当再次走上渡轮,梦境的发展又会如何 …
……下期待续……
图一 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