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静心灵思」 : 明天会更好
- 「畅谈心理学」 : 了解男性在婚姻中受虐之苦
- 「心灵小天地」:推理工作 -- 生理和心理
- 「育儿路」: 阳光 • 草地 • 泡泡
- 「瞬间看心理」:Colours of Love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看那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
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
让昨日脸上的泪痕,随记忆风干了。
⋯⋯
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看那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
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
让昨日脸上的泪痕,随记忆风干了。
⋯⋯
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
⋯⋯
笔者在少年时代曾被「明天会更好」这首励志歌曲感动流泪,在艰难中瞥见盼望的曙光,实在令人动容。随着人生阅历丰富了,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明天往往不是更好!对于正在患难中长期受苦的人,若听到「明天会更好」这空洞的安慰,恐怕比粗言穢語更不堪入耳!那么明天带给我们甚么意义?我们对明天还能有盼望吗?
盼望在于梦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掀起一浪追求盼望之热潮。布洛霍 (Ernst Bloch) 可算是首位深入研究盼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是无神论者,批评信仰脱离现实,不能带给世人真正的盼望。他的「盼望原则」(1) 主張运用人的幻想和白日梦来化为乌托邦,使之成为人的盼望目标。所以人要不断努力进步来改变世界现状,这样盼望就可以落实于这世界并能在今生实现,历史和盼望本身有内在的超越能力,无需依靠上帝的存在。
盼望在于应许
近代神学家莫特曼以基督信仰为核心来建构他的「盼望神学」(2),他认为盼望在于上帝之应许。那重要的应许是基督再临所指向终末上帝的国,终末是上帝创造之圆满,能使死人复活,并上帝的国和祂的公义之彰显。上帝所作的应许,并不需要依从人所经验的可能性来实现,全是出于上帝的权能和信实,把人世间的不可能,转化为上帝的种种可能。祂的应许不是现世之外,而是今世的肯定并实现于历史中。基督在十字架死而复活的历史事件,正是上帝实现祂应许的凭据。盼望有其超越特性,可令人惊讶,但盼望往往带来受苦与不安,因盼望常与属世之意識形態产生矛盾。重要的是人要信靠上帝的应许,与曾受苦而得胜的基督一同盼望。因着展望终末将来之更新,人能接受世界的苦难,便不至于抽离于社会,而是以拥抱终末美善的视野,在现今积极参与配合上帝的旨意,以爱来转化社会。
盼望在于美德
正向心理学摆脱过往以研究病态心理为主导的传统心理学,强调自我实现,培育美德和性格强项,使生活更为满足快乐。心理学家斯耐德 (Charles Snyder) 的「盼望理论」被视为正向心理学之重要基础。他认为盼望是有目标的思维模式,有盼望的人能建立清晰的目标,找到合适的方法,有动力地实践,并能绕过当中的阻碍来达致目标 (3) 。其后沙尼文 (Martin Seligman) 更广泛倡议及推动正向心理学,他和研究团队发现六类主要的美德 (4) ,分别是智能与知识、勇气、仁爱、正義、节制和超越。而每类美德都包括三至五种性格強項,盼望则被视为一种性格强项,列于超越美德类别之内,这成为心理学与神学对话的窗口。当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这些性格强项及美德可以被建立、发展和操练,能够帮助人迈向美善的人生,以此成为盼望的动力。
没有盼望的人生
还记得本地影星周星驰先生在一出电影的经典对白︰「做人如果无梦想,同条咸鱼有咩分别?」当年一笑置之,如今则有所共鸣,这岂不是布洛霍的「盼望原则」之市井演绎?人确实是需要梦想所带来盼望的生命动力,但要订立一个既不容易又能达成的梦想却是一大学问。因此斯耐德把梦想刻意连系到清晰可及的目标,不致脱离现实。
在长久困逼的环境下,总有心灰意冷的一刻。若想象不到明天会有盼望的光景,也没有所爱的理由,努力生活便显得毫无意义,人只能尽量抽离于现实生活,来减低更大的失望感。因此爱的相反往往不是恨,而是冷漠!近年出现的「躺平主义」,正是在无望的明天远景下,受着资本主义压迫之无声吶喊!这现象当然不能以三言两语来解释背后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但从心灵的角度理解,可视为灵性关系上的矛盾。
真我与角色相汇
上帝以爱创造我们的真我,使我们能与上帝和与别人建立共融之关系,可惜我们拒绝接触埋藏在心灵深处已久的真我,只是在生活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背负着各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来过活。当社会再容不下我们,又不能主导属于自己的生命剧本,更看不到所期望的结局时,最直率的响应便是放弃那些角色扮演,不再为社会上少数操控利益的人无意识地演戏。这表面上虽是绝望,却是一个契机能好好认识真我,使之与角色一致,踏上回归上帝之路,寻索在世上真正的盼望。
盼望明天会更好
神学讲论关于盼望的本质,而心理学却集中于盼望之孕育;前者着重上帝的超越及人的转化,而后者主要描述及培育盼望相关于人的美德、思维及想象,两者有其独特及共通点,并没有必然的排斥性。当人在长久极大的困苦下,超越的盼望可以重新唤醒灰心丧志的心灵。历史中之基督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死而复活之超越权能,把沙尼文所建构的超越之美德和当中盼望的性格长处推展得淋漓尽致。
基督信徒常被批评为孤芳自赏,只顾个人灵魂的得救,便安然地等待死后进天堂,对现今社会一切的不公不义,显出爱莫能助的心态。但莫特曼提醒我们,不是在受困迫的社会中坐以待毙地等候世界以外的拯救,而是心存终末的圆满更新来面向来临中之上帝。所以应在当下上帝所安排的社会岗位上,积极参与改善社会现况来与终末的美善一致,与上帝一起编写生命之乐章。
笔者少年时单纯地对「明天会更好」这曲有所感动,今天则因着上帝永不改变的应许而拥抱「明天真的会更好」之盼望。
「⋯⋯ 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双手,
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参考书目:
1. Bloch Ernst., translated by Plaice N, Plaice S and Knight P. The Principle of Hope. Vol. 1,2,3, MIT Press, 1986.
2. Moltmann Jürgen. Theology of Hope: On the Ground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a Christian Eschatology. Fortress Press, 1993.
3. Snyder Charles, The Psychology of Hope: 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 The Free Press, 1994.
4. Peterson Christopher and Seligman Marti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谈起家庭暴力,我们一般大多会联想到的是妻子被丈夫虐打,又或子女被父亲虐打,我们会较忽略是男性被妻子虐打也确实存在。根据社会福利署(2020)的统计,新呈报虐待配偶或同居情侣个案中,有392宗为男性,占整体个案中的15.1%,即约六名被配偶或情侣虐待的受害者当中有一位为男性,而提供男性受虐辅导服务的机构「和谐之家」数据显示,当中有些更是高学历及中高收入人士(冯国坚及洪雪莲,2019)。到底受虐男士内心有什么挣扎?以下我们会尝试了解他们的心境,并尝试寻找一些可行的出路。
谈起家庭暴力,我们一般大多会联想到的是妻子被丈夫虐打,又或子女被父亲虐打,我们会较忽略是男性被妻子虐打也确实存在。根据社会福利署(2020)的统计,新呈报虐待配偶或同居情侣个案中,有392宗为男性,占整体个案中的15.1%,即约六名被配偶或情侣虐待的受害者当中有一位为男性,而提供男性受虐辅导服务的机构「和谐之家」数据显示,当中有些更是高学历及中高收入人士(冯国坚及洪雪莲,2019)。到底受虐男士内心有什么挣扎?以下我们会尝试了解他们的心境,并尝试寻找一些可行的出路。
男士危机意识测试
首先,想透过一个简单的问卷,让你或你关心的男士了解一下此刻的状况。
此时此刻,想象你正面对的家庭问题,并在方格内记录问题的严重程度。
没有 轻度 中度 严重 1. 个人安全正受威胁 (生命、精神和情绪) □ □ □ □ 2. 担心身边各人安全 (子女、家人和朋友) □ □ □ □ 3. 经济受管束 □ □ □ □ 4. 社交情况 (已影响了家庭、朋友或同事关系) □ □ □ □ 5. 心理状况 (在困扰情况下的感觉和状态) □ □ □ □
若任何一项危机量度测试有「中度」或「严重」而长时间也未能解决,应考虑寻求协助(赛马会男天再现计划,2021)。 |
男性受虐的处境
配偶间的虐待在学术研究方面,一般被称为「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意指亲密伴侣间的暴力行为,是一种令对方感受到受威吓、胁迫、限制及操控的虐待行为模式(梁丽清,2016)。一般可分为身体、精神及性虐待三方面。根据社会福利署(2020)全年的统计,在新呈报虐待配偶或同居情侣个案中,身体暴力占79.0% (2055宗),性暴力为0.8%(21宗),精神虐待占10.6%(276宗),多种暴力为9.6%(249宗)。统计中没有再细分男女的比例,根据笔者的经验,丈夫受妻子虐待,大多是精神方面,其次是身体。这是因为女性一般比男性更懂得用言语表达自己,这当然包括在争执时,用言语表达不满或愤怒。而在一些丈夫被虐的个案中,妻子大多先在精神方面虐待丈夫;当丈夫未能达到妻子期望而关系进一步恶化时,有些妻子会虐打丈夫发泄其盛怒的情绪,也有些希望达到操控或震慑之目的。事实上,有专家尝试比较男女两性在虐待行为方面的分别,分述如下:
男士的行为表现 |
女士的行为表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林家驹及钟惠仪,2018)
从以上所见,男士在亲密关系中受虐的情况 跟女性很不同。
传统男性角色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典型被推崇的形象一般是流血不流泪、勇者、刚强与身材健硕的英雄,这是为何在荷里活电影中,一直也有如史泰龙和阿诺舒华辛力加等打不死的猛男形象,去标榜男性形象应该是这样。
试想假如一位男性向他人透露自己被配偶虐打,这好像很违背这些猛男形像,也担心别人不相信是事实。故一般来说,他们不大愿意被人知道,因为这会让人觉得自己很「无用」、很不济,像「小男人」一样。事实上,在大众文化一直也有不少「怕老婆」男士心境的描述。大多是拿来开玩笑,最经典应该是八、九十年代一系列的港产电影《小男人周记》的男主角梁宽(郑丹瑞演)。在媒体这样渲染下,更令一些受虐男士不愿意透露其困扰。
另外,假如被虐情况不能改善,不少男士也会把心思投放在其他地方,较理想是放在工作、嗜好、朋友、子女、甚或教会的事奉当中,不幸的是有部分男士会在外结识其他异性,弥补心中一直渴望能有一位温柔和谅解自己的女性,形成「婚外情」。到被妻子发现时,他们便会被认为不忠于婚姻。虽然社会一般认为「婚外情」是不道德的,但在这类男士当中,归咎其起初成因,可能是被妻子虐待所导致。
男性求助心态
一般来说,当男性有困难时,大多是自己寻找方法去解决,亦不容易向人提出需要或求助,特别是一些在关系和心理上的困扰。故此,当婚姻出现问题时,往往也是妻子去找婚姻辅导员或教会中的传道人求助。再加上中国传统观念「家丑不外传」,受虐丈夫往往不倾向把事情向外人透露。故当男性被配偶虐打时,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而不愿求助,以致问题没法及早得到解决,直至去到无可收拾的地步。
在社会中,男性较有可能愿意求助的专业人士是医生,因为「身体有病去看医生」这原因一般也较容易被接受,故此,一些能信任其家庭医生的受虐男士,有可能会透露自己被虐待,甚至是被虐打的情况。一方面,因为长期受虐可能已形成情绪困扰,需要服用改善情绪的药物以维持正常功能和回复生活平衡;另一方面,也有些人会考虑让医生验伤,留下被虐打的医疗纪录以作日后之用。如有需要,医生也可能会转介其到合适的专业协助。
另一个可能会令这类男士求助的原因,是夫妻的问题已影响了家中的孩子在学校出现情绪、行为或学业等问题,学校的老师或社工要求与家长会面。假如会谈的过程中得到这类男士的信任,他们或许会向老师或社工透露被虐的情况,从而得到帮助或转介求助。
在较严重的处境中,这类丈夫在家中与妻子争吵或被打的声浪已骚扰了邻居,而被邻居报警投诉。在这情况下,他们也有机会向警方透露自己被虐打,事情才曝光,因而得到协助。
为何不离开被虐关系?
不少学者(例如Walker,1979)指出,家庭暴力大多有一个循环圈。
当这类夫妇发生冲突时,妻子会虐打丈夫去发泄其不满的情绪,又或想达致操控的效果。无论丈夫是否愿意屈从于妻子,当关系稍为缓和时,妻子可能出于想挽回丈夫的心,又或者内疚,会做一些事去讨好丈夫,令夫妻间的感情好起来,有时甚至会有短暂甜蜜的感觉。可是,关系上的问题却从来没有解决,到下一次出现问题时,妻子又会再一次用虐打的方式去解决他们之间的事情。之后,又会再讨好丈夫,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便出现了。
故此,受虐男士不是全年365天被妻子虐打。或许不少时间受到妻子管束,只要愿意听从妻子,仍可在关系中生存下去,有时妻子甚至对他不错。这类男士亦较倾向把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深信忍一忍就会风平浪静。有些男士会考虑到儿女们的需要,不想拆散家庭;也有些男士在经济上习惯依赖妻子的供应,凡此种种也令他们不愿意离开这段关系。
更不幸的是,纵使离婚也不一定会完全解决被虐待的问题。有专家指出,虐待或暴力的行为,并不一定因法定的婚姻关系结束而终止。事实上,施虐者是前夫/妻、前同居或前男/女朋友关系的例子在个案中也屡见不鲜(梁丽清,2016)。
关心同行,鼓励求助
在这类受到妻子精神及身体虐待的男士中,他们大多是用「忍」的方法去面对。如以上提及,有些人可能已形成情绪问题,甚至需要接受药物及心理治疗,但也有些可能会用一些不良的沉溺行为去纾解其情绪困扰,例如:饮酒、吸毒、赌博或滥交等,当中有些亦会透过「婚外情」去弥补亲密关系上的缺失。
任何人的忍耐也有一个限度,当被虐的情况越来越频密或去到了一个很严重的地步,有些受虐的男士会把积存在心中的愤怒一次过爆发出来,做出一些无法想象的严重后果,例如伤害自己或他人等。假如我们留意到身边有这类男士,要好好关心他们,与他们同行。在适当时,也要有智慧地鼓励他们去求助。纵使未必劝喻一次他们就愿意,而是需要我们耐心地与他们同行,盼望最终令困扰他们已久但又不容易向人透露的隐情,能得到合适的帮助。
参考数据:
Walker, L. E. (1979). The battered woman. New York: Harper & Row.
梁丽清。(2016)。《亲密伴侣暴力的性别思考》。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林家驹及钟惠仪。(2018)。「受家暴影响学童」的辨识方法及介入策略。社会福利署。检索自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teacher/student-guidance-discipline-services/lecture-notes/lecture-notes-201718/20180103_Identification_and_intervention.pdf
冯国坚及洪雪莲。(2019)。《和谐之家「男」天再现受虐男士自强计划评估研究报告》。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检索自https://32970ee0-763f-45eb-a019-b114879ebae9.filesusr.com/ugd/9b00b0_a2abb5771fb84b9db0fd62c3dd8c3baa.pdf
社会福利署。(2020)。《保护儿童虐待配偶及性暴力个案统计系统》。检索自https://www.swd.gov.hk/vs/index_c.html#s3
赛马会男天再现计划。(2021)。《男士危机意识测试》。检索自https://www.heprojecthk.com/b
早前在Netflix看到原创纪录片「Diagnosis」,内容是Dr. Lisa Sanders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为患上怪异症状的病者寻找诊断方法。Dr. Sanders认为医生的工作不只是根据已知的知识来治疗病者,更是一份推理工作。每当病者有了初步诊断,她总会问还有甚么未被诊断出来?
安琪的故事
23岁的安琪被痛症所困扰,但一直没人可以告诉她患上甚么病。安琪是一位活泼好动的女孩,有理想、有目标,但14岁时出现了严重痛症,由双脚到背部,再延伸至面部,全身的肌肉都令她感到痛楚。除了痛楚,病发时她的小便还会变成咖啡色,肝酐激酶(Creatine Kinase)同时升高,这代表她的痛楚与肌肉分解有关;但这只是症状,并不是诊断。
每次病发她都痛苦万分,入院次数愈来愈频密,可以做运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安琪有一位男友,认识多年,一起生活,每次他看见安琪发病时的痛苦,自己却甚么也做不到,不但感到难过,更恨不得可代她承受那些痛苦。多年来安琪见过不少医生,做过不少检查,医生们总是说:「对不起!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办。」帮不了她找出问题的根源,留给她只有庞大的医疗债务,家人也感无助。安琪感到沮丧,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是如此,不可能有正常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
Dr. Sanders知道了安琪的故事,相信必有人可以为她找出真正的诊断,只是她未遇上。Dr. Sanders在她的专栏写出安琪的故事,并欢迎各界人士响应;结果反应十分热烈,安琪收到不少响应是她过去多年来未曾从她医生口中听过的论点。Dr. Sanders刊登文章前曾对安琪说,收到的响应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无论怎样,对安琪来说多一份回应是多一份关心、多一种鼓励。
其中一个响应提到代谢失调和遗传,但仍未知道问题的根源。后来收到意大利来的回复,医学院最后一年的医学生Marta Busso偶然机会下看到Dr. Sanders的专栏,她在儿童医院遗传病专科工作,而她的论文亦跟代谢有关,相信安琪的问题是跟代谢失调有关,提议她到意大利做遗传测试。安琪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但担心费用昂贵。谁知道意大利政府对这些罕见病例给予很大支持,所有检测全是免费。安琪就不多想,跟男友收拾行李起程到意大利。安琪的病例确是复杂,但有关的医疗团队没有放弃,在众多代谢失调的检测中不断尝试。两个月后,在百种代谢失调中,他们找到安琪的问题是肉碱结合酵素缺乏第二型(CPT2),是身体不能利用脂肪,导致肌肉摧毁。但处理方法并不复杂,只需要调节饮食,多吸收醣份、减少脂肪吸入。
安琪和男友一起聆听检测报告,男友知道结果后表现激动,泪流满面,对意大利团队非常感激。团队的努力改变了两位年青人的人生,让他们有机会开始人生的新阶段。往后数月,安琪调节她的饮食习惯,痛症发作愈来愈少,她也开始了她的护理学习,向自己的理想出发。
治疗中的迷茫
安琪的故事感动了我,也安慰了我。早前身体出了问题,并不严重,只需要动简单手术问题就可以解决;但手术后一星期发烧,医生抽血检查,白血球和发炎指数都升高,但身体没有其他不适,医生也找不到原因。我的问题没有安琪的严重,但知道身体有问题,却不知道是甚么问题,难免会有忧虑。
现今医学上的发展,是追求专科上的学习。医生们有了基本的医学训练,再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专科作深入认识和研究。然而,作为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当身体出了问题,又怎知道自己需要那专科的治疗?拥有护理背景的我,认识不少医护朋友,今次寻求医治的过程也见了不同的专科医生。我欣赏Dr. Sanders的开放和谦卑,她不知道安琪的真正问题,但不轻易放弃,相信世上必有人可以帮助她,给安琪带来希望。
九年时间,可以想象安琪见过无数医生,亦听过无数次医生跟她说:「帮不了你!」安琪曾经说:「不知情是最可怕,令我的人生畏缩起来。」她曾经希望她的痛症跟遗传问题没关,因为遗传问题意味着不能解决,但不希望的事情成为了事实。现今科技,的确未能完全解决遗传问题,但安琪知道了问题的根源,开始懂得如何处理;她再次感到自己活着,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人生。
心理治疗的推理
心理学的领域有不同学派,治疗师有了基本训练,会按照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在某些学派上深入认识和研究。我相信没有一位治疗师能帮助所有人,也不会是某些心理问题只有某位治疗师才能给予帮助。受助者遇上那位治疗师,或治疗师遇上那位受助者,我看为是一种缘份。
临床上不少受助者问我:「我可以痊愈吗?」问题背后带着他们的故事。有受助者并不认识心理治疗,只是有人告诉他们,遇上情绪困扰可以找心理治疗,他们的迷茫和怀疑是可以理解。有些受助者是有治疗经验,甚至是十多年的经验,或曾经先后接受多位治疗师的帮助。每当我遇上这类受助者,心里为他们难受,同时又多谢他们给我一个机会,或给他们自己再一次的机会。
我会想甚么令多次失望的他们继续尝试,或再次尝试。是他们的痛苦?是他们的勇气?安琪寻求医治长达九年实在不容易,过程经历不少痛苦,无数次的期待和失望,这是一种痛苦;但她没有放弃,仍然希望知道自己患上甚么病,这是一份勇气。
当受助者跟我说,他患上抑郁症或焦虑症,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征状,我会想甚么让他们抑郁、让他们焦虑?治疗开始一段时间,大部分受助者的征状都得到改善,但不代表他们的问题解决了,或知道问题的真相。第一次病发,经过治疗征状得以消除,受助者认为自己已经痊愈,但病发的时间愈来愈频密,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得了甚么问题?问题是否可以解决?他们是否可以痊愈?
对我来说,心理治疗也是一份推理工作。心理治疗并不只是帮助受助者除去征状,也让他们可以建立新的人生。然而,心理治疗的旅程并不轻松,寻觅心理问题的根源,更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当心理征状得到改善,是否仍要继续治疗?这是一个选择,但能够作出选择又需要一份勇气。
仍记得在瑞士接受训练时,曾经有老师引用荣格的说话:当进入治疗室面对受助者,一切在课堂学的理论要抛到窗外,全心面对受助者的心灵。这番说话我很认同,学习知识是在治疗室外面,在治疗室里面需要的是治疗师的真心。即使只是一位实习生,认识的理论不多,技巧也不成熟,但就是一份同理心,受助者会感受到被明白,心灵也得着安慰,治疗的旅程就可以继续走下去。
阳光,每早起来看见阳光,会特别雀跃,特别有盼望。又是新的一天,要好好过好今天,放松自己,尽力做今天要做的事。无论做得好或不好,做得多或少,去多远或多近,只要有做过的,我就感谢自己尽力做了。不怪责、不批评,并为自己感到开心。
阳光,每早起来看见阳光,会特别雀跃,特别有盼望。又是新的一天,要好好过好今天,放松自己,尽力做今天要做的事。无论做得好或不好,做得多或少,去多远或多近,只要有做过的,我就感谢自己尽力做了。不怪责、不批评,并为自己感到开心。早前患上椎间盘突出,备受坐骨神经痛折磨时,我常常这样鼓励自己。我怀着「只要每天好好的过,情况必会越来越好」的信念,继续努力锻炼。孩子因与我分离而有的焦虑,我也怀着积极的态度继续面对,努力建立稳定的节奏,增加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同时也接纳自己偶然心情不好、有起有落的情况。
香港人普遍居住环境狭窄,我也不例外。面对孩子的需要,我很想为他们预备宽阔的空间。无意中,我们发现一片宽阔的绿油油草地。孩子在草地上尽情的跑,尽情的笑,享受在草地上玩泡泡。因为疫情要戴口罩,我们由口吹改为挥动泡泡棒,原来同样开心好玩。看着一个一个泡泡被挥动出来,孩子追着泡泡玩,发出咯咯咯的笑声。这一刻,只有感恩!感谢自己每次坚持,鼓起勇气带孩子出去!因为每次出动,腰和脚总会痛;同时还要面对在外的种种变量,多少有点担心。但每次外出后回家,总是那么的开心满足。我做到了,体会汗流浃背的热,内心充满着满足感与成就感。听到孩子的笑声,看到孩子脸上的笑容,痛与担心已被幸福盖过了。
我曾如废人般躺在床上,痛不欲生,动弹不得。后来慢慢好些,勉强可以行走。再后来能够忍着痛楚行走,渐渐感觉越来越轻松了,最后伤员康复了!感谢每次的坚持锻炼!另外,孩子也终于安心的与我分离,享受她的校园生活,安心探索属于她的世界。她已经不知不觉由蛹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自由地飞翔。我也自由飞翔了,一切都各归其位、井井有条了。孩子被滋养的同时,我也被祝福了。
为孩子预备了
五点柔和的阳光
一片宽阔的草地
一樽泡泡水
孩子为自己
尽情的跑
尽情的挥动
尽情的追
尽情的笑
疲累了,安静了,静止了
看看花草,看看昆虫,
看看蓝天,看看别人
愿太阳的光芒渗进心里
愿青草的草味洗涤心灵
愿泡泡的欢笑代替哀愁
生命,吸收着阳光的盼望与勇气
生命,享受着青草的清新与更新
生命,聆听着泡泡的笑声与喜悦
生命,被滋养,被激活,被更新
心灵深处燃点起盼望之火
在困难挑战中,在黑暗无望中
仍然相信必有出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