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6期通讯(2008年1月)

本期内容:

  • 诊断迷宫
  • 我要辅导吗?
  • 婚外情浅析 
  • 创造扭转关系的空间

下载通讯PDF档
诊断迷宫
分类 : 通讯专栏—专论
作者 : 陈炽鸿医生
第6期通讯(2008年1月)
日期 : 2008-01-31

「有了正确的诊断,才有正确的治疗」,是医学界一条金科玉律。

全文

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得多!

       

有人比喻诊断为一个侦查过程﹕从蛛丝马迹追查病理、病源。也有人比喻诊断为并图,把看来大同小异、又没有意思的小块,结合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事实上,视诊断为一个过程,比较接近事实。

 

以急症室的经验为例。病人肚子痛得要命、腹部摸来像一块硬板、发烧、血压下降。我们可诊视之为「急性腹」,可是他究竟患上腹膜炎,或是胃溃疡穿了、或是大肠癌被弄破了、或是创伤性内出血?这统统不能确诊。我们可要忍耐一些无知,唯一的决定是他需要一个紧急的处理、密切的照料。我们需要为病人作静脉输送,稳定血压,抽血化验。在等待报告同时,更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或者外科手术等治疗。诊断仍未确实,但摸着石头还是要过河!

       

先进的医疗科技可以大大减低无知的焦虑及风险。例如病人可以立刻接受一些扫描的检查,看有没有腹部积水,或大肠瘀塞,甚至肿瘤。然而,最终的诊断还是要有待病理报告、细菌培殖结果等。

 

要快、要准,是我们对诊断的要求。然而,相对于身体的疾病,精神医学诊断─对精神状态、情绪、思想、行为背后的病理、病源的定案─距离这些标准更远。

 

要减低期望的落差,我们必须看一看精神科诊断的一些本质。

 

首先,精神科诊断,诸如恐慌症、重郁疾、精神分裂、妄想症等,都属于描述性的症状组合,诊断本身并未对疾病背后的成因作出解释。研究人员用了很多精力、时间,累积了多年的经验,厘定了某些症状组合的条件,要符合这些条件才可判断该疾病。例如﹕重郁的病人不单要有忧郁心情,或对事物失去兴趣或喜乐;还要有列举的九项症状中的五项,加上其严重性是导致重大个人的痛苦或损害他在社会、职业等功能,还要持续超过二周;并且非因一般的身体疾病、或药物等因素而产生,亦非仅为哀恸亲友离世,才符合重郁发作的断症准则。(按美国精神科学会出版之诊断及统计手册等第四版DSM-Ⅳ)这些准则既协助医疗或研究人员达致诊断的一致性,有助事业沟通及研究,亦可避免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如哀恸),被误诊为重郁症。然而,这诊断本身,仍然只是症状组合的描述而矣。

 

引申而及,我们对一位受助者的了解,不能、亦不应停留于诊断。例如一个人突然感到心悸、出汗、发抖、窒息、胸痛、头晕、害怕自己会猝死,类似的经验在短期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每次出现都很突然,并且急转直下,在不出十分钟之内,他已经感到像无法支撑下去,要急忙求救。他的症状可被诊断为恐慌发作。如果他没有可解释之生理因素(如药物或甲状腺亢进等),没有其他精神病症,又没有其他畏惧的表现,他可被诊断为「未伴随惧旷症之恐慌性疾病」。然而,十个同被如此诊断的病人,却可能有十个不同的诱因。有人可能在事业上出现了很大的危机,有人可能面对一些重大的取舍,有人似乎找不着诱因,后来才醒起父亲就是在这年纪心脏病突发去世,也有人性格畏缩却要面对重大改变。

 

有见及此,医学界亦引用了一套多轴性的诊断模式,藉以能更全面了解及评估病人的状况。第一轴是我们一般视为诊断的疾患,第二轴是人格及智能的描述,第三轴是相关或不相关的身体疾患,第四轴是心理社会及环境的问题,第五轴是功能的评估。

 

要完成对病人的评估,作出诊断往往并非一蹴即至。有时医生要像急诊般对病人所呈现的问题作出判断。例如﹕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女,突发地出现思绪混乱,语无伦次,究竟她是患上狂躁症、类精神分裂的疾状,属于歇斯底里般的解离性疾患、抑或是脑疾?医疗的技术如验血、脑电图、脑扫描等,可以帮助我们断定一些身体的疾病﹕偶尔地上述的病人可能患上了红斑狼疮,但大部份的情况却要等待事态的发展。此刻,医生的对症下药,往往是对「症状」,而不是对「确诊」。精神的错乱、停不了的思想,或是多天都未曾入睡,都需要用药物先控制下来。当病人回到较现实的状态,我们才能进一步了解她当时,或事前的经历。当然病者家属提供的数据对断症也很有帮助,然而她内心的世界,当时的感受却是别人难以揣测的。

 

在急性的病患中断症,需要格外小心谨慎。慢性的疾患,因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病征比较明确,病情的进展,是否有起有伏,是否有后遗现象,是否导致性格及行为的变化等数据,可有助我们作一个更精准的诊断,再者,慢性的病患者已经病了一段时间,对诊断的要求也不这么着急,可以先建立好治疗的关系,慢慢了解病人,才确定病症,了解诱因。急性病症,往往因资料不足,病情未完全显露,较易「误判」,最好还是以「临时诊断」观之,待日后一步一步澄清作实。

 

「误诊」确是病人或家属对精神科诊断的一大恐惧,但问题在于对精神病诊断的标签恐惧,多于惧怕治疗上的出错。正如上述,用药可以是对「症状」而不是对「诊断」,但是背负着「精神分裂」之诊断却非同小可。经验中就有一些人因为这诊断放弃了学业、或者不敢成家立室。背后当然是对「精神分裂」的误解,以为无可救药,或者不能自我照顾等。其实「精神分裂」的诊断亦是症状组合,有人预后较好,有人预后较差,需要长期观察,分析遗传因素、家庭关系、性格倾向、社会支持、功能状况、病识感、治疗反应、是否有后遗疾状及复发历史等,在这些评估过程中,亦要了解病人的反应及感受,作出响应,目的是协助他对于自己的状况有合符现实的掌握,而不只是接受一个标签,才能减少他们的恐惧,甚至抗拒。

 

当然,「误诊」也有另一面,就是不能作出应有诊断。这也往往基于病人对「被诊断」,「被标签」的恐惧,使他们倾向否认病征及接受治疗,使一些明明可以医治、或者最低限度可以受控制而不致恶化的情况,得不到适切的治疗,真是可惜!这往往亦累得家人日夜担心,忧虑成疾。

 

最后,作为一个小结,我们认为诊断是一个过程。作为医学的进路,诊断有其重要的价值,亦有其危险性。诊断不应只是一个标签,亦不应被视为无上权威。以目前的认知程度,精神科的诊断只是症状组合的描述,有助医护人员沟通,亦有助我们对精神、思想、行为、情感的病态有更深入的研究及理解。在面对受助者的申诉时,最重要还是明白他的困扰,协助他了解问题所在,让他更全面地、更准确地掌握自己的现况,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所以,诊断的结果,不是一个名称,而是一幅图画;诊断不可能是寥寥数字的定案,而必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

返回
我要辅导吗?
分类 : 通讯专栏—专论
作者 : 谭日新博士
第6期通讯(2008年1月)
日期 : 2008-01-31

假如你正想到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需要接受辅导,但又不大了解心理辅导是什么一回事,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能对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全文

是什么吸引你看这篇文章呢?心情经常不大好?脑中泛起很多负面的思绪?工作不顺利?还是与家人、朋友关系不和?假如你正想到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需要接受辅导,但又不大了解心理辅导是什么一回事,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能对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假如你对心理辅导已有基本的认识,希望这篇文章可澄清一些你对它的误解。

 

心理辅导是甚么?

有别于药物治疗,心理辅导1是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从而发展出来的谈话治疗法(talking therapy),大部份的心理辅导方法对于不同心理困扰都有研究和临床实务证明其有效性。而心理辅导之目的是帮助求助者改善其心理困扰,这可呈现在下列几方面:

 

成人方面

  • 行为:极度整洁、经常重复不愿的行为、过度工作、自毁或伤人等。
  • 情绪:抑郁、过度兴奋、焦虑、过份担心等。
  • 思想:负面/过分正面、过度自责/自觉重要、重复出现不愿的困扰思想、多疑、看到或听到一些幻觉、偏激或过份简化等。
  • 身体:由精神、情绪问题或压力引起之皮肤问题、痛症、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身体麻痹、呕吐、失眠/过睡、暴食/过度节食、月经失调等。
  • 性格:过分依赖或疏远别人、难与别人建立健康稳定的关系等。
  • 人际关系:恋爱或婚姻相处问题、离婚、婚外情、家庭暴力、亲子教养、工作中上司下属关系、朋辈关系、教会中肢体或长执间出现问题等。

 

青少年方面:学业问题、操行问题、暴力、滥药、朋辈排斥、恋爱和性问题、性别或自我  价值身份困扰等。

 

儿童方面:不愿上学、很怕离开家人、过度活跃、大小便失禁、怕黑、被家人在身体、情    感或性虐待之后遗症等。

 

心理辅导进行的方式

一般是求助者与一位受过专业训练2的心理辅导员,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3建立一份治疗关系,而这治疗关系是以求助者为中心的一种单向关系,与一般家人和朋友所建立之双向关系不同。在这个基础上,辅导员会帮助求助者面对其心理困扰,达致一同订立的治疗目标。

 

至于我们在电影里,惯常会看到求助者在辅导房内躺在一张「半卧床」上,现在除了一些心理分析学派之外,大多数求助者和辅导员也只会坐在椅上。而在这个治疗环境下,心理辅导员和求助者也要遵守一些基本守则。在心理辅导员方面,需要遵守其专业守则,例如保密守则:即除涉及自杀、伤人、法庭要求,又或在求助者的同意下,求助者的谈话内容会被保密。而在求助者方面,假如是面谈辅导,则需要预约、付费4及准时出席面谈等。

 

心理辅导的过程

一般来说,心理辅导是透过一个进程(process)去帮助求助者,当中包括有︰

 

开始阶段︰

求助者与心理辅导员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通常在首次面谈中,辅导员会开始评估求助者的问题,因而了解其个人背景资料如家庭、成长历程、近期工作与家庭情况等,以帮助辅导员了解问题的性质,从而与求助者订立辅导目标和治疗计划。

 

中期阶段︰

求助者与心理辅导员一同尝试、进行和迈向辅导的目标。而有不少求助者在这个阶段(或在开始阶段)在谈及其困扰时,会掀起一些负面情绪,有时甚至在感受上会觉得辅导后更差。如有这情况出现,求助者应告知辅导员,以致能作适当处理。

 

结束阶段︰帮助求助者巩固已达到的辅导目标。预备、接受和面对与辅导员结束治疗关系,和学习完结辅导后独立面对其问题。

 

心理辅导的形式和种类

在香港,不同的机构会按照其宗旨提供不同的心理辅导服务,分述如下:

 

个人辅导:

这是最常见「一对一」的面谈方式。

 

小组辅导:

特别适合一些在人际相处上有困难的人士,透过小组中的人际互动,帮助求助者在安全的小组环境下,更了解自己和别人在人际中的异同,从而在情绪、想法、行为和关系上作出改善。

 

恋爱、婚姻及家庭辅导 :               

帮助求助者处理恋爱、婚姻、亲子或家人关系的问题。一般来说,求助者和有关的家人也会一同出席面谈。

 

儿童及青少年辅导:   

除了谈话外,有些心理辅导员会运用一些活动达致治疗效果,例如游戏、音乐、绘画、沙盘或历奇活动等。

 

婚前辅导:

帮助准婚人士预知婚姻中的困难,能作出适当的准备、安排和处理。

 

危机辅导:                           

帮助求助者、家人或朋友去处理实时的危机,例如自杀、家庭暴力、精神病发作等。另外,亦会在创伤事件后,对受害者的家庭、就读之学校或工作之机构等举办解说会。

 

电话热线/网上辅导:  

解答一些求助者实时或处境性的问题。如有进一步需要,或会转介至其他形式的辅导。一些防止自杀的机构会提供二十四小时的热线电话服务。

 

学业/择业辅导:          

在学业或工作上提供适切的信息,有需要时会进行一些相关的心理和气质测验,帮助求助者作出适当的选择。

 

戒瘾辅导:                           

帮助求助者戒除一些上瘾行为,包括毒品、赌博、烟酒、或其他的成瘾行为。

 

性治疗:                       

为受助者解决在性心理、思想或行为上之困扰,常见的有夫妇性困扰、性功能障碍、性属身份困扰等。

 

心理辅导要进行多久?

  除了一些危机辅导(例如:自杀)或教育性辅导(例如:婚前辅导)可以在几次,甚至一次内完成,传统的短期心理辅导一般也要数节至三/四个月不等,而较长的可多至一年或以上,视乎求助者问题的性质和期望。一般来说,求助者的问题是在短时间内出现、不涉及生理因素或深远的历史成长因素,则透过短期辅导作出改善的机会较高。但若是求助者的问题是已有一段颇长的时间、涉及情绪或精神病患,又或在成长中长期受到困扰,例如长期受虐待、形成严重性格问题等,则可能需要较长的辅导时间,有些可能再要配合药物治疗,才有明显的成效。但就算是这样,求助者亦可在开始订立治疗目标和计划时,向辅导员讲出其意愿和期望,订立一些短期目标,达致后可考虑完结,待日后有需要时再寻求帮助。

 

促进辅导成效的因素

一般来说,心理辅导的疗程能否达致理想的效果,下列三方面因素非常重要:

 

求助者方面:

求助意识是否够高?还是被别人强迫前来?能否接受心理辅导员所运用的方法?能否与心理辅导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心理辅导员方面:

对求助者问题相关的认识、训练和经验是否足够?其方法是否为求助者接受?能否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治疗关系方面: 

彼此是否也能建立一个互信的治疗关系,在这个基础上一同合作,达致辅导的目标等。

 

谁人需要心理辅导?

近年来在心理健康方面,正如医学一样,已积极提倡预防性的保健疗法,例如正向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一般人可以在参与心理健康的教育讲座、工作坊或成长小组后,在情绪/焦虑管理、应付压力、恋爱、婚姻或亲子关系等方面有所增长,不用待问题很严重才处理。此外,亦有些人会选择面谈的心理辅导达致这些目标,如自我认识、成长和性格更完整等。

 

另外,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家人、邻居、朋友或教会的肢体,虽然表面上仍能保持日常上班、饮食或睡眠等的基本运作,但却在情绪、思想、行为、性格或人际相处上出现以上提及的困扰,甚至已去到损害身体、影响工作或家人关系、自己或别人的人生安全等地步,若已尝试解决但仍未有改善的话,应积极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一同面对和解决困难。

 

对于一些精神或情绪病患者,心理辅导更可帮助他们和家人更多了解、适应和接受其精神或情绪病患,澄清病者与家人因误解而形成的冲突,例如抑郁症的病人经常被家人认为很懒隋,家人往往会出于好意而催迫病人要更积极,病人往往会觉得不被明白,因而产生不少冲突等。另外,心理辅导亦可帮助病患者消减其病征或更有能力面对病征所带来的困扰,继而重新投入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例如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病患者,需要学懂分辨妄想、幻觉与现实的分别,及减低因这些病征所带来的困扰,如经常觉得别人在谈论他而不敢外出、不上班或经常怀疑别人会害他等,这会令病患者因这些病征带来工作或人际相处上很多问题。

 

总结

其实,相对十多二十年前,现今香港人对心理辅导一般的认识已经提高不少,这要归功于一些本地热心于推广普及心理和精神健康教育的专家们,亦有一些知名人士愿意站出来承认有心理、情绪问题,分享求助的经过和感受,以至不少人在情绪和精神出现问题时,愿意求助的心提高了。可是,笔者在辅导室、电话查询或闲谈中,仍被问及以下的问题:「心理辅导系唛嘢?」「倾吓计就可以改变啦?」「见辅导是不是一定要趟在床上?」「见辅导嘅人是不是好有问题、心理变态呢?」「同家人、朋友倾有唛嘢唔同?」「见咗辅导好似重差咗?」等。希望读者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甚或希望,因而可以减低或避免一些可能会发生在我们或身边之人的惨剧,而这已达到笔者写这篇文章之目的了。

 

*批注:

  1. 有些心理学家将心理辅导(Counselling)和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区分,认为心理辅导是帮助一些问题较轻微和正常的人,而心理治疗则是帮助一些情况较严重或患有情绪/精神病的人士。有些则不同意这样的区分,相信当中没有一条明显的界线,去分辨正常与不正常、轻微与严重,更索性把两个名称交换使用。不管我们接纳那一个定义,相信只是程度问题而已。为了简化起见,笔者在文中皆以心理辅导为统称。
  2. 在香港,专上学院、大学或神学院也有开设不同类型的辅导课程,当中有证书、文凭、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等,训练重点可应用在医疗机构、学校、小区或教会等,而有些训练是多运用个人辅导取向,有些则着重家庭或婚姻取向。
  3. 常见的是一星期一次约50分钟于辅导房的面谈。
  4. 收费会视乎是「政府资助机构」和「私人机构」而有所不同,情况像看公立医院医生和私家医生类近。
返回
婚外情浅析
分类 : 通讯专栏—专论
作者 : 吴张秀美女士
第6期通讯(2008年1月)
日期 : 2008-01-31

婚姻是夫妇二人所独享的亲密关系,若曾有任何形式的「第三者」出现,夫妇稳固及亲密的关系必然大受影响,所以二人要齐心合力面对第三者的困扰,互相满足的婚姻生活才能重现生机。

全文

婚姻是夫妇二人所独享的亲密关系,若曾有任何形式的「第三者」出现(注一),夫妇稳固及亲密的关系必然大受影响,所以二人要齐心合力面对第三者的困扰,互相满足的婚姻生活才能重现生机。

 

若第三者的出现而发展至「婚外情」,其对婚姻的破坏性往往是「涉外者」(注二)所未能预料。大部份涉外者于发展婚外情时,多没有计划放弃原有的婚姻,或只存着「给自己一个假期」的态度,所以没有慎重思考可能有的后果:包括配偶发现后激烈及失望的情绪反应,甚或分居以致离婚等行动。

 

现在先集中探讨婚外情的成因,让读者作参考,以检视婚姻现况,及改善婚姻的向度;另一方面,亦让曾经历婚外情的夫妇明白个中原因,以减轻配偶不必要的自责或内疚。

 

远因

台湾学者简春安教授(1997)认为夫妇关系在以下七方面出现困难时,自然容易成为婚姻的缺口,让婚外情乘虚而入:

  • 沟通问题--很多婚姻专家皆认为不良沟通是婚姻的头号杀手。
  • 婚姻维护能力不高--若持「合则来,不合则去」的婚姻观,自然容易有一夜情、婚外情等事发生。
  • 情绪成熟程度不高--即EQ不高,将负面情绪发泄在配偶及子女身上;或疑心重重,影响夫妇心灵亲密关系的建立。
  • 角色协调不当--面对社会及经济转变,「男主外,女主内」及「丈夫为家庭经济支柱」的思想备受冲激。因应经济及环境的需要,若夫妇角色未能灵活协调,并彼此尊重及肯定各自在家庭中的贡献时,关系自然大受影响。例如失业丈夫不甘心留在家中照顾子女,让妻子安心工作,夫妇只会常吵闹,彼此怨恨。
  • 性生活不协调--夫妇性生活犹如婚姻的温度计,反映关系满意程度。性生活不协调或不满足,容易令丈夫感挫败,以致向外寻求性满足。
  • 观念与认知冲突--夫妇若缺乏共识去处理二人在信念及价值观上的分歧,生活上容易产生冲突,甚至权力斗争,怎能有满足的关系?
  • 问题处理技巧不良--面对困难或危机,如失业、负资产、生、老、病、死等,夫妇若处理不当或未能同心应付,大大影响关系,令婚姻蒙上阴影。

我们不是生活在孤岛,乃是与社会息息相关。在大众传媒的耳濡目染下--只着重感觉、个人主义、想做就做、「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风气,大大影响价值取向不稳固的成年人及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令道德规范放松。他们(无论单身或已婚)不计较成为第三者,甚至主动采取攻势约会已婚异性;而已婚人士亦没有慎思约会或应约另一个异性的含意(implication)及可有的后果。而北上公干面对灯红酒绿的引诱更令已婚男士难以抗拒。

 

人是需要关系(relational),亦渴求亲密关系,若婚姻关系不满足,而社会风气及文化对婚外情愈来愈被默许,内心空虚的已婚人士若不谨慎自守,就容易陷在婚外情的网罗。

 

近因(诱发婚外情的处境)(注三)

 

个人与家庭的转折点:

  • 婚姻成长进程--面对婚姻不同的阶段所带来的变化,夫妇需要弹性响应自己及配偶的需要,不然就会出现不满足、不协调等问题,以致夫妇一方或双方感心灵空虚,有意或无意被第三者来填补。例如蜜月过后,冲突浮现,因夫妇要适应二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及处事方式;孩子出生容易成为家庭中心,以至忽略夫妇个人的身心灵需要;空巢期夫妇需要重新适应没有孩子的生活方式较易感觉空虚。
  • 环境变迁--因移民或工作,令夫妇天各一方,二人分别单独面对各样挑战及压力,内心空虚及孤单,容易让婚外情入侵。
  • 中年危机--夫妇正直重新寻索和建立自我的过程,若同时面对孩子的风暴少年期,压力极大,大大考验夫妇能否互相扶持,并同心协力面对危机。而中年人或多或少面对工作上个人能力被试测,部份人以吸引另一位异性来肯定自己的价值或魅力。有研究显示这是婚外情的最高风险期。(注四)
  • 内心深处的渴求 - - 当人对逝去的双亲或家人有极亲密的感情,或被逼分手后对旧情人仍念念不忘,若有一个外型或性格近似的异性出现时,人就容易不自觉地将感情投射在他身上,容让婚外情发生。(所以失恋或失去至亲,实需要足够时间处理哀伤。)
  • 近水楼台,日久生情 - - 当二人不断有机会接触,甚至一起为一目标(或企划)而努力奋斗,若加上很多心灵的交流,感情就容易油然而生,所以极多婚外情是在工作场所或紧密的社交圈子发生。这与香港明爱家庭服务就其婚外情问题热线用者的研究之结果吻合(2002)(注五)。网上聊天室等平台,亦提供表面似乎很安全的地方(因为没有真实的接触),让人自由的舒发情怀,但亦制造了不少网上情缘,以致发展至婚外情。

总结

笔者借用简春安教授提出「夫妻间的推吸失调」论来总结引起婚外情的因素:不满足的夫妇关系、社会风气等可算是配偶(原本婚姻)的推力,而对子女的责任、配偶的优点等是婚姻的吸力,第三者的吸力来自其比配偶优胜的地方(如年轻貌美、新鲜感、耐心聆听)及近水楼台,其推力是婚外情令涉外者有内疚、第三者性格弱点于热情过后渐浮现。正常来说,配偶的吸力大过推力,婚姻自然稳固及满足,纵然第三者有吸力,但推力亦很大时,婚外情终不能成事。若配偶的推力大过吸力,加上第三者的吸力大过推力,而涉外者正处于婚姻成长进程某特别阶段(如空巢期)、或经历环境变迁或个人内心很脆弱的时刻,婚外情就有土壤产生。但笔者认为终究涉外者的个人道德、婚姻观及其意志力是最重要的取决因素令婚外情能否植根。纵然有第三者的吸力(包括朝夕相对),及婚姻的不满足,但「可能成为」涉外者能委身婚姻的承诺、坚守原则(如不向配偶以外异性分享情感的需要,不单独去关怀另一个异性)、意志力强,也能毅然拔出婚外情的幼苗,不让其根继续在土壤里不断发展,以致让婚外情日渐茂盛。

返回
创造扭转关系的空间
分类 : 通讯专栏—专论
作者 : 梁赵颖懿女士
第6期通讯(2008年1月)
日期 : 2008-01-31

父母子女有良好的感情,子女才会接受父母的说话,透过沟通增进了解互谅,寻求克服困难及照顾双方需要的方案。若亲子关系基础不稳,面对青少年子女的挑战可谓困难百倍,因此我鼓励父母亲把握机会,在孩子十岁以前建立亲密的关系,化解分歧以至冲突。

全文

作为辅导员及母亲,在辅导室及平日与亲友的接触中,我常听到孩子成长中各种「问题」,令父母如窝上蚂蚁,困窘不堪,尤其青少年期的反叛及孩子升上小学后的功课管教张力,更是亲子关系的严峻考验。不管是品格行为还是功课管教,成败的关键不在乎方法,而在于亲子关系的基础。父母子女有良好的感情,子女才会接受父母的说话,透过沟通增进了解互谅,寻求克服困难及照顾双方需要的方案。若亲子关系基础不稳,面对青少年子女的挑战可谓困难百倍,因此我鼓励父母亲把握机会,在孩子十岁以前建立亲密的关系,化解分歧以至冲突。

 

增进亲子感情的方法很多,我在此向读者推介一个应用甚广的「方法」──亲子游戏辅导,适用于健康及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焦点在于建立孩子的全人(例如自信心、安全感、自控能力等)及促进亲子关系,而非针对个别的问题行为。其实亲子游戏辅导(Filial Therapy)是儿童为本的游戏治疗(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的亲子版,由父母与孩子进行「特别游戏时间」,当然父母需接受训练(一般是短期的课程)。对于一些亲子关系受各种困难侵蚀耗损的父母来说,这方法提供一个扭转乾坤的机会,创造一个特殊的时空,让双方放开平日的争持,在轻松玩乐中重建关系。对一般父母来说,特别游戏时间犹如与孩子的「二人世界」时间,使感情更深更浓。

 

要创造特别游戏时间,忙碌的父母需努力学习与实践,长远目标是将游戏的原则融入日常生活中,对强化亲子感情可谓一生受用。以下是一些起步须知:

  1. 设立时限:

这段「特别游戏时间」与平日的玩法是不同的,父母事先与孩子协议一起玩多久,一般为三十至六十分钟。时间到了,父或母就可以走开,但孩子可以继续自己玩或收拾玩具,视乎大家的协议。地点是家中不受干扰的空间,没有「观众」,例如兄弟姊妹。

  1. 专注陪伴:

「特别游戏时间」是亲子二人世界时间(即父或母与一个孩子玩,不要同时与两个或以上孩子玩,待父母熟练如何与孩子玩之后或有特殊需要时才考虑与超过一个孩子玩)。父或母必须全神贯注在孩子身上,切忌一心二用,同时做其他事情,如讲电话、看电视等。

  1. 选择玩具:

玩具的种类不宜太少,也不用界分男孩及女孩的玩具,家庭屋、煮饭仔、各类车、士兵、动物、毛公仔等都宜备用,但要避免电子游戏及棋类游戏。

  1. 由孩子作主:

孩子玩甚么、怎样玩、玩多久等均由孩子全权决定,游戏规则可由孩子自定义,父母不作干预或建议,底线是游戏时不可伤害自己或父母。孩子可以发号司令与自由发挥,甚至可以打破常规,无中生有;例如孩子可以决定父母扮演学生,可以在比赛中选择自己是输是赢,拿起软球当做手榴弹,自己的机械人可以复活无数次等等。父母是跟从者、护卫(在有危险时重申限制及保护孩子)、伴游及回应者。

 

5.  时间与地点:「亲子特别游戏时间」通常在客厅或房间中进行,按孩子的年龄及父母可付出多少时间来调节。一般来说大概每星期一次。这是一个特别的时空,孩子与父母的角色与平日迥异。

 

亲子特别游戏时间的目的,是创造一个零压力的时空,放下平日的冲突与角力,对孩子的要求与指正,全情投入在孩子的游戏世界中,藉此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她一同发现或确认他/她的各种能力与感受。

 

家长在游戏过程中更要积极地响应,主要是响应孩子的能力、感受、想法和心愿,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增进了解与感情。

 

一、指出孩子的能力:

孩子玩积木迭得很高,父母可以说「你把积木迭得很高,没有倒下来,迭得很平衡啊!」、「你懂得用这方法迭可迭得这么高(赞叹的口吻)!」(无须用直接的赞美如「很叻」、「犀利」等)。当孩子做到一件事,无论是立即做到抑或经过很多尝试终于成功,家长宜在他做到时特别指出来;「啊,你成功了」、「终于做到了(语带兴奋)!」、「搅掂啦!」「虽然这么难,你也没放弃,终于成功了!」

 

二、如实描述孩子的感受(但不用安慰或开解):

孩子玩共有五层的迭陀螺,试了很多次也不成功,父母可以说「一面转一面迭,真的很困难,本来差点就成功,真唔抵/真激气!」「试了这么久,真有点累/真不甘心!」「你只迭到三层,很不满意,无心机再玩(同情地)。」所描述的可以是正面的情绪如兴奋、开心、自豪等,也可以是负面情绪如失望、灰心、烦躁、愤怒等。最重要的是明白孩子当时的感受,能同悲共喜。

 

三、指出孩子的想法与心愿:

当孩子很努力迭陀螺,可指出「你很想挑战难度,全部五层都迭到。」孩子转了玩法,「你想到新的玩法,比拚哪个陀螺最强劲」,「你决定暂时不再迭,玩其他玩具」。孩子扮医生为你打针,一边安慰你不会很痛,你可以说「医生很想医好我,又特别安慰我,使我不用那么惊,真的很关心我」。   

 

在亲子游戏的互动中,一言一行都可以流露明白、支持、信任、关怀等,对增进感情可谓立竿见影,然而父母得先学习与努力尝试,可留意坊间的亲子游戏辅导课程及参阅相关书籍,先掌握个中的理论与技巧,便可做得更顺畅。

(幼儿园、小学或教会若有意举办亲子游戏辅导课程,欢迎联络本中心查询详情。)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