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8期通讯(2009年8月)

本期内容:

  • 放手,但不是放弃
  • 如何提升子女的抗逆力
  • 医治创伤再上路
  • 督导小组的响应

下载通讯PDF档
放手,但不是放弃
分类 : 专题探讨
作者 : 欧静思女士
第8期通讯(2009年8月)
日期 : 2009-08-31

去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整个社会变得风声鹤唳,人心惶惶。虽然如此,笔者发现大家处于相同的困境,但各人的反应却有不同。有人说「今次损失,一切玩完」,也有人说「损失难免,静观其变」。金融海啸,不仅冲击到不健全的金融体系,更冲击到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文

去年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整个社会变得风声鹤唳,人心惶惶。笔者与朋友们相聚,听到的话题总少不了「股票、基金的情况如何?」「有多少损失?」「损失严重吗?」过去数月,情况似有好转,但仍持续性听到公司倒闭、员工被裁的消息,受影响的人无法估计。笔者做辅导的工作,朋友们难免会吐点苦水,也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想寻求辅导也没有多余钱了。」虽然如此,笔者发现大家处于相同的困境,但各人的反应却有不同。有人说「今次损失,一切玩完」,也有人说「损失难免,静观其变」。金融海啸,不仅冲击到不健全的金融体系,更冲击到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放手」与「放弃」  

       

金融海啸带来的损失,当中涉及不少贪婪、瞒骗、不公平的事件,可说是人为问题;但造成全球性的巨大影响,就不只是少数人、机构、国家的问题。我们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若只停留这感受上,更没有出路。事实上,放手不是容易,却是真正的出路,也是我们一生要面对的功课。

 

有不少人以为放手就是放弃,这是很大的误解:

  • 放手是积极,放弃是消极。
  • 放手是仍然关心,放弃是漠不关心。
  • 放手是接受现况,承认个人的限制,事情不是自己可掌控;放弃是不接受现况,执着事情要按自己心意而行。
  • 放手是对过去不感到遗憾,勇于面对将来;放弃是对过去充满不甘心,拒绝面对现在和将来。

放手的恐惧

常听到有人说,「我想放手,但做唔到。」纵然,我们理性上选择放手而不是放弃,放手之过程仍有一番挣扎,甚至情绪波动。放手,需要勇气,才可克服内心的恐惧。

 

失去的恐惧 

失去使人悲伤、痛苦。我们的成长过程,经历无数的失去。年幼时,可能失去友谊或理想的成绩;青年时,可能遇上失恋或失业;成年时,可能遇上破产或离婚;老年时,失去健康或老伴 (亲人) 离去。有些失去是可以避免,有些失去却无可避免。面对失去,也同时触动人心灵的脆弱、孤单、无奈、愤怒。或许,我们会想逃避这些使人难受的情绪;但勇敢触摸,才真正体会,生命「得」与「失」的意义。

 

失败的恐惧

一般人以外在物质来衡量个人的价值,例如︰学业、工作、财富。当失去这些外在物质,就似等于失去个人的价值。当我们的努力,换来不是成功,却是失败,会感到愤怒和不甘心。我们会埋怨他人,甚至上帝;但内心更强烈、更难表达的感受,是对自己不满。那份内疚和自责使人难以启齿,认为一切的失败,是自己造成,心想:「只要没有当天的决定,就不会有今天的后果。」事情的失败,却看为自己的失败。生命里,失败只是其中一部分,却是学习的好机会;勇敢承认,对自己有更正确的认识。

 

转变的恐惧

转变是要冒险。不知结果是好是坏?前路的不明朗、不稳定,冒险确实使人感到焦虑。不可预知的事,更触动我们内在不安全的感受。故此,我们不喜欢离开安全的环境,不喜欢事情在自己掌控以外。危机出现,逼使我们离开安全的环境,面对转变,真正成长。事实上,生命就是一场冒险之旅,成长确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事;勇敢面对,带来生命更多的色彩。

 

放手的选择

有人也会说:「为了家人、公司员工,我不可以放手。」我们的身份和责任,是不能推诿。然而,使人不放手是谁?是需要我们照顾的人?还是另有其人?

 

在网络上,阅读一位不知名医生的深入分享:不能接受病情恶化,或患上不治之症—不是病者本人,或病者家属,而是医生们自己(注一)。科技日新月异,在医学上带来不少贡献。医生们努力让病者生存,这不是错的,甚至是好事;但不可不承认,没有人可以胜过衰老和死亡。笔者在医院工作时,认识到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们,他们勤力、充满热诚;但不能拯救病者生命时,也会耿耿于怀。当时他们看病者的死亡,就是个人的失败。放手的功课,对他们来说是持续地学习。医生们不能放手,病者或病者家属,更难安心和放手。医生们的放手,也不是放弃;相反协助病者或病者家属,在人生最后的旅程上,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死亡。

 

以上分享,也带来笔者的反思。受助者带着个人困扰进到辅导室,辅导员的反应如何?心里已有一套辅导计划希望受助者跟从,以达到辅导成功;还是在适当时刻,选择放手陪伴,让受助者可以自由地成长。一位受助者,在他完结辅导治疗时,送上辅导员一张多谢咭,内容是一片布满星星的蓝天。他说这是辅导员的天空,而他是其中一颗受到祝福的星星。辅导员多谢之余,也祝福他在未来的日子,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天空。

 

放手,是个人的选择。选择的过程,反映真正的自己。不能放手,也是不能面对真正的自己。放手,并不是甚么也没有;相反创造出更辽阔的空间,让人更自由地发展和成长。

 

放手带来生机 

放手是一个过程 - 引用Kubler Ross面临死亡的五个阶段,我们可以明白「失去」后的过程,包括:否认和隔绝、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事实。过程中,我们为到失去而悲伤、痛苦,这是正常反应,是可以被明白。金融海啸后,有人已经接受事实,也有人仍处于愤怒或讨价还价的阶段,你现在处于那个阶段?各人的步伐和经历并不一样,不需要比较,也不需要看自己比别人差。只要知道我们处于过程中,总有一天可走出「失去」的哀伤。

 

放手是需要支持 - 在哀伤的过程,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拥有的东西,例如:家庭、朋友、健康、自由。当我们为工作、为赚钱而忙忙碌碌,真的会忽略了身旁重要的关系。在逆境临到,一切变为虚空,才发现在自己身旁,一直不离不弃,是家人和朋友。他们的体谅和接纳,成为我们重要的支持。如果过去你没有珍惜,今天就是机会。我们要好好把握,真正使人快乐和满足,并非金钱和地位,而是真诚的关系。此时才真正体会,我们所拥有的较失去的,更珍贵、更有意义。 

 

放手是饶恕自己 - 在困难中,我们更需要得到自己的体谅和接纳。当我们可以承认和面对失去、失败、转变所带来的恐惧,勇敢作出选择,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是一个新的里程。当我们不再只看眼前所失去的,才可以看得更远,想得更阔,感受更深,是一个新的自己。放手,但不是放弃,而是为自己带来新的机会。

 

注一:请参阅http://blog.quintinyang.net/2008/11/blog-post.html

 

返回
如何提升子女的抗逆力
分类 : 专题探讨
作者 : 李咏茜博士
第8期通讯(2009年8月)
日期 : 2009-08-31

抗逆力,顾名思义是指抵抗逆境的能力。在2002年,一个青少年健康普查发现,受访的七千多名十至十六岁的香港青少年中,超过30%有抑郁征状,15%有自杀念头,结果让人感到震惊。要提升儿童及青少年的抗逆力,家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无可取代的角色。

(摘录自本中心之抗逆力讲座,另有补充篇:成人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逆力﹖)

全文

抗逆力,顾名思义是指抵抗逆境的能力。在2002年,一个青少年健康普查发现,受访的七千多名十至十六岁的香港青少年中,超过30%有抑郁征状,15%有自杀念头,结果让人感到震惊。要提升儿童及青少年的抗逆力,家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无可取代的角色。

 

抗逆力分别受到先天素质及后天经历的影响。先天素质是指身体的压力反应基调,例如:对压力的敏感度、压力制衡系统的运作,及情绪调节机制的运作。有些人天生对压力敏感度大一点,又或是制衡系统不好,以致容易感到压力。后天经历方面,负面因素包括家庭情况比较混乱、缺乏关心爱护、家庭暴力、虐待 (包括忽略儿童) 等;若小孩持续地在这些环境成长,同样会影响压力系统的发展,继而影响日后的抗逆力。但研究发现,即使小孩曾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活,如能及早让他们重返正常的家庭,得到关心及爱护,他们的情绪便能稳定下来。

 

 

家长可以做甚么﹖

 

一.    明白每个小孩的脾性 (temperament) 都不同。若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已发现他们的脾性不理想 (例如:情绪不稳、反应过敏、诸多担心等),而自己也检讨过没有做一些让孩子脾性变坏的事,便先要接受孩子的脾性,尝试明白他们的感受,然后靠后天的栽培去改变孩子的基调反应。

 

二、后天的培养,可粗略分为三方面:

A)   抗逆力所需的核心因素,

B)   家庭的价值观及相处模式,及

C)   技巧与方法 (例如:沟通表达、解决问题、优次有序、客观思考等技巧。是次讲座以讨论A 及B 部分为主。)

 

A) 抗逆力所需的核心因素

1. 安全感 — 家长先要与孩子建立一个稳妥的相依关系 (secure attachment),

让孩子从小已觉得家里是个安全的地方,无论遇到甚么困难,父母都会「出手相助」,不会背弃他们。反之,若家中常吵吵闹闹、各人愁眉苦脸,或照顾者过于紧张、一家像活在惶恐之中,或家人喜欢推卸责任、互相指责、缺乏对家庭的承担,或家人关系疏离、「各家自扫门前雪」等,均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若能在家庭关系中建立到孩子的安全感及连系感 (connectedness),就能为培养孩子的抗逆力打好基础。

 

2. 效能感 — 孩子的自信及效能感 (self-efficacy) 也是有助抵抗逆境的核心因素。家长宜多与孩子沟通及接纳他们的特质,尝试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并辅助他们积极寻求及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勿抱「天生天养」的态度,对孩子的事爱理不理,或是太过分保护,剥夺了孩子学习解决困难的机会。家长若希望让子女得知自己的强项与弱点,可针对个别事件作出分析,当子女做得好时予以真心的赞赏,做得不好时加以耐心诱导,同时应鼓励子女着重学习过程及努力付出多于成果。家长以身教方式示范何谓「见招拆招」、「百折不挠」,是培养子女的效能感的好方法。

 

3. 生命何价 — 另一重要的核心因素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如果他们收不到这些讯息,当遇到逆境时便不会坚持。但请紧记:孩子的生命价值,不在乎他们的成绩有多好;所以家长们可以想想,除了成绩外,我们日常还有甚么可以肯定孩子的价值呢?若你不能轻易想出答案,那可能代表你已跌进「成就等同价值」的常见想法中。

 

B) 家庭的价值观及相处模式

 

  1. 核心价值 — 家庭的核心价值,从父母跟孩子说话的焦点,又或是父母在孩子身上所花的时间就可以看得出来。现代家庭一般以「读书为本」,试想想,当你下班回家后,第一句跟孩子说的是甚么呢?是「做晒功课未呀」?还是「明天有没有默书呀」?

    要提高孩子的抗逆力,父母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以「关系为本」的家庭,多用心聆听孩子 (及配偶) 的感受,以同理心去理解,加以支持和鼓励,着重分享与分担,让家中各人的关系变得更稳固、互信。从而使孩子相信父母的说话,相信父母无论做甚么都是为他们好,而不是想控制或批评他们。有了这个信任的关系为核心,父母便可以向子女灌输抗逆的知识、分享抗逆的经验,而子女都会乐于聆听,因为在「关系为本」的家庭里,每段关系以致每个个体都很重要,子女会很有兴趣知道父母的故事。

    此外,家庭也可以「强项为本」,意思就是让小孩知道他们的强项,然后在那方面多加发挥。当一个小孩太受保护,没有机会接触新事物,一旦有很少的转变也会不习惯,继而觉得学习新事物很困难。而有很多研究也指出人要有自信及效能感,才会作出尝试,所以父母可协助孩子发挥自己的强项,扩大孩子的舒适范围 (comfort zone),例如︰让他们参与义务工作及历奇活动等,以建立信心,学习更多的新事物,不怕面对各种不同的难题。
  2. 家庭架构有弹性的家庭架构有助子女提高抗逆力。弹性是指家庭成员的角色可以灵活调配,例如︰当爸爸失业时,妈妈可以外出工作,爸爸也可以在家照顾子女。当家庭成员的角色可互相协调、互补长短,让孩子看到父母面对逆境时如何灵活调配,那当他们面对逆境时也可以灵活地运用资源去面对。与此同时,一般时下的年青人面对问题时,多会找朋友求助或自己上网寻找解决办法;若一个家庭架构有紧密的连系,子女才会选择向父母倾诉,而父母才有机会向子女传授「抗逆心法」。
  3. 沟通模式 — 要建立一个有助提高抗逆力的沟通模式,父母给子女的讯息要有连贯性、清晰、标准一致 (而非双重或多重标准),及带推动性 (而非挫败性);且要以身教的方式教导子女,言行一致,不要说一套做一套;亦要抱着坦诚开放的态度与子女分享感受,不只是开心的事,即使是痛苦、挫败、希望及恐惧等都能适量地跟子女分享。当然,若跟子女分享自己的痛苦时,父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及注意自己的态度,才不会让子女担心或感到有压力;又或是分享自己的挫败时,父母可问子女的意见,例如︰父母在工作上遇上不公平的事,可问子女可如何选择,藉此引导他们多向思维,甚至说一些反面的意见,从而引发他们的逆向思维。当子女跟父母分享困难时,父母要尊重子女的感受及选择,避免过度责备,让他们信任自己的家是一个可以同心协力解决困难的家。当家庭能够建立一个好的沟通模式,父母及子女能坦诚地分享感受,子女面对逆境时也会从家庭得到支持,从而能够正面地面对。

结语

总括来说,要提高子女的抗逆力,只靠技巧是不足够的,家长要从基础做起,就是要了解一些影响子女抗逆力的核心因素,然后从家庭的架构及沟通模式中为子女建立一个正面、积极的态度及价值观。但最重要的还是身教,父母先要成为子女的榜样,在子女改变前先要厘清自己的态度,结合上述整全的做法,自能逐步提升子女的抗逆力。

(摘录完)

 

补充篇:成人如何提升自己的抗逆力﹖

 

一项在香港进行的研究显示,要成为「快乐打工族」,便要具有良好的抗逆力,而拥有正面情绪、效能感 (self-efficacy)、内控感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及保持希望和乐观的人,抗逆力往往更强。另一项有关顺利过渡年老的研究,则发现抗逆力与以下这些因素关系密切 — 内控感、追求明确的人生目标、应变力强、能忍受负面情绪、有领导才能及自信,并懂得使用灵性的应对方法 (spiritual coping)。其他因素如勇气、毅力、人生意义及人际支持网络等,皆常被视为提升抗逆力的要素。

 

也许有些人比较幸福,在成长过程中已不知不觉养成这些特质,也有好些人是经过不少风雨挫折,成为「百炼钢」。假若您认为自己的抗逆力仍需改善,不防考虑从以下各方面入手:

 

第一层次:方法和技巧

上文提及的技巧,如沟通表达、情绪管理、客观思考、分清优次,以至解决问题技巧等,读者皆不难从有关书籍及工作坊摄取有用的资料;可是,若不想流于纸上谈兵,便要突破框框,积极寻求实践机会,达致「功多艺熟」。

 

第二层次:态度和思想模式

面对困难时有勇气和毅力、积极和正面,对某些人来说像是自然反应;但亦有人觉得知易行难,为什么会有这分别呢?除了历练有别外,思想模式也构成重要影响 — 假如阿甲想:「越是困难便越有挑战性、越『好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或「我希望跨越自己的界限,更上一层楼」,这人自会在困难中显出勇气和毅力。反之,假如阿乙想:「为甚么活得这么艰辛?真是没意思!」,「不知会否成功,何必费劲尝试」,或「说出来别人也帮不了甚么,何必多费唇舌」,这人多会采取逃避或故步自封的方式去面对人生。

 

诚然不同的思想模式,大部分源于各人不同的经历,令我们不自觉地活在既定框架之中。但笔者相信事在人为,若想提升自己的抗逆力,可从认知入手,改变令自己退缩的思想;亦可从行动入手,逐步踏出舒适范围。把上述技巧加以实践、累积成功经验及信心,思想自会随之变得正面。

 

第三层次:深层价值和信念

有些困难或逆境,不是短时间便过去,在伤心痛苦的煎熬中,如何「撑下去」?好些研究显示,灵性健康的人,不单能面对逆境,甚至「遇强愈强」,在逆境中跃进成长。灵性健康不等同有信仰,只是有信仰的人或可更易达致认清自我价值,找到人生意义,放眼于更远大的目标。这些价值和信念,不但有助维持健康的思想模式,亦令眼前的苦楚相对地不至于铺天盖地 (overwhelming),使人有余力运用各样技巧,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人的可变性是颇强的,笔者也曾见证不少突破自我限制的例子,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只要有决心,您也能改变。

 

抗逆力自评

你是否拥有以下各项有利于抗逆的因子﹖

 

全无

少许

有些

肯定有

核心因素:

       
  • 安全感、连系感、归属感

0

1

2

3

  • 自我价值、自爱

0

1

2

3

  • 自重及尊重别人

0

1

2

3

  • 效能感 (Sense of Competence)、自信

0

1

2

3

         

态度及价值观:

       
  • 坚定清晰的人生意义

0

1

2

3

  • 积极正面的看法 (乐观)

0

1

2

3

  • 把困难与转变看成挑战

0

1

2

3

  • 把挫败看作等闲

0

1

2

3

  • 坚忍、有毅力

0

1

2

3

  • 看到并把握细小的机会

0

1

2

3

  • 舒适范围 (Comfort Zone) 阔大,勇于尝试、不怕面对各种不同的难题

0

1

2

3

  • 懂得欣赏与感恩

0

1

2

3

  • 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 à 放开 Let go à 把焦点放在美好或可改变的事上

0

1

2

3

  • 幽默感

0

1

2

3

         

技巧:

       
  • 客观分析力

0

1

2

3

  • 独立思考能力

0

1

2

3

  • 解决问题能力

0

1

2

3

  • 多向思维、跳出框框

0

1

2

3

  • 调节情绪技巧

0

1

2

3

  • 自律、自制力

0

1

2

3

  • 时间管理

0

1

2

3

  • 懂得订立短、中、长期目标

0

1

2

3

  • 动员能力 Resource Mobilization (例﹕善用社交支持网络、找寻有用的相关数据)

0

1

2

3


注:以上量表只供作自我检讨之用,并无标准计分对比,分数愈高则表示抗逆力愈强。

返回
医治创伤再上路
分类 : 精神健康
作者 : 梁赵颖懿女士
第8期通讯(2009年8月)
日期 : 2009-08-31

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除了受先天的性格影响,童年的成长经验亦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各种创伤中,性侵犯对当事人的伤害尤其大,因为受害人被强烈的羞耻感困扰,不像其他创伤的受害人那么容易求助。被伤害加上孤立无援,独自承受痛苦,对当事人的自我观、人际关系以至世界观都有深远的影响。

全文

我们的情绪和行为,除了受先天的性格影响,童年的成长经验亦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一般人的成长都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困难挫折,有些人却不幸遇上重大创伤,如地震、被虐待、严重意外导致失去至亲或肢体伤残等;在各种创伤中,性侵犯对当事人的伤害尤其大,因为受害人被强烈的羞耻感困扰,不像其他创伤的受害人那么容易求助。被伤害加上孤立无援,独自承受痛苦,对当事人的自我观、人际关系以至世界观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般来说,被侵犯的人年纪愈小,受侵犯的时间愈长,而侵犯者是亲友,身体的接触愈亲密,对当事人的伤害就愈深。因此儿童期受到性侵犯的人所受的伤害是较广泛和深远的。

 

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2008年新举报虐待儿童个案的数据,涉及性侵犯的个案共277宗,占所有虐儿新个案约31%。换言之,每星期平均都有约五个新举报的性侵犯儿童个案。这些数字尚未包括未被举报的个案,加上每年都有新的个案,所以上述数字相对于实际上在儿童期曾被侵犯的人数,只是冰山一角。在笔者的辅导工作中,发现不少当事人在不同程度上也曾被性侵犯,当下的困扰与此经历往往有一定的关联,实在不容忽视。我期望本文的论述,令更多人关注性侵犯的祸害,并以信、望、爱面对过去的创伤,寻求医治与更生,不再活在过去的阴影与痛苦中。

 

甚么是性侵犯?

 

性侵犯(sexual abuse, 亦可译作性虐待)是指对当事人在精神上、情感上的性虐待及/或身体上的侵犯,包括不同的方式和程度,例如:在当事人面前讲色情笑话或谈论自己的性经验、用淫亵眼神打量女性的身裁或胸部、偷窥、在当事人不情愿下跟她一起看色情照片或电影、威胁当事人不可向人透露被侵犯的事情等,都是精神上及情感上的性虐待。不管是否伴随着肉体上的性侵犯,已是属于性侵犯了。所谓肉体上的性侵犯,是指亲吻、抚摸当事人的身体,尤其是性器官,甚至发生性交、口交、肛交等性行为。

 

性侵犯对当事人的影响

 

以下所描述的是被侵犯者常见的情况,但并非每个人都有全部的表征。影响大致可分为自我观、心理及人际关系三方面。

 

一、自我观

由于当事人无力保护自己及制止侵犯事件,失去自主感,令自信心低落,不信任自己,甚至否定自己的能力。个人的权利被侵犯也令当事人自尊受损,自觉污秽,不值得别人爱,比不上别人,有些更自觉毫无价值。

 

二、心理方面

1.     情绪上

受害人容易感到紧张或无故焦虑,害怕被人知道被侵犯的秘密,被拒绝等,亦容易反应过敏过激;被罪咎与羞耻感煎熬,觉得不能制止侵犯是自己的错,因过程中曾有快感或某些反应。以为自己亦应为被侵犯负责任,羞于告诉别人,造成孤立与寂寞;又因被辱被欺,敢怒不敢言,可能导致情绪抑郁或失控。

 

  1. 异常行为

部分人会藉滥药或酗酒等来麻醉痛苦的感觉、有自残自毁的行为、以麻木抽离或否认来改变受虐的情绪反应、性滥交或性功能失常、重复被侵犯而不懂保护自己等。

 

  1. 思想上

容易有扭曲或极端的思想,例如:性是污秽的(因而感到抗拒)、别人只在性方面对自己有兴趣、性接触等如爱、被侵犯是自己的错等。

 

三、人际关系方面

 

1. 一般人际关系的问题

受害者因感到自己与其他人很不同,非常敏感别人怎样对待她,有些人会将自己抽离于群体中,因此难以在朋辈间建立友谊。在与人相处时,会感到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有些人会过分迁就人或讨好人,有困难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拒绝别人的要求,可能引致工作量过多而压力太重。

  

  1. 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的问题

有些人是在与异性有亲密交往时,曾被侵犯的经历便开始滋扰她们,例如︰对异性感情的发展感到矛盾、不知是否应该剖白被侵犯的经历、又担心对方嫌弃自己。也有人难以信任对方,甚至害怕有身体上的接触,不懂如何订立合理的界线;有些极端的例子是受害人在性方面较随便或害怕与异性接触,发展同性恋情。有些夫妇的性生活出现困难,因受害人对房事不感兴趣或抗拒,对夫妇的亲密关系造成很大的障碍。

 

医治的旅程

  

医治创伤和重建自我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当事人需要被爱护、明白、接纳与支持,并非一个孤身上路的旅程。最理想是当事人既有同性辅导员的引导、帮助,又有亲友的支持,因为种种的回忆会带来震荡、伤痛,医治的过程需要很多关爱与承托。不论同行者是专业的辅导员抑或成熟可靠的亲友,大致上都需要经历以下的里程:

 

一、打破孤立

 

很多侵犯者都曾对当事人威逼利诱,不许她告诉别人,令她变得孤立无援。长期守住这个秘密,加上羞于启齿及害怕不被接纳,令当事人倍感孤单痛苦。向适当的人打破秘密,倾诉自己的故事和痛苦,是医治的第一步。有些人在被侵犯期间曾向亲人求助,但得不到信任或适当的响应、介入,对当事人来说是另一重伤害,令她更无助,以后唯有哑忍。

 

重述过去的经历同样是一个重整的时机,从不同的角度重新理解所发生的一切。聆听者必须耐心、尊重地倾听,明白及同情当事人的遭遇,不要急于赶走负面的感受,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陪伴她面对痛苦,在那难熬的黑暗中提醒她现在是安全的,你就在她身旁关心、支持她,黑暗之后便是黎明… …

 

二、确认错不在自己

 

有些受害人会为自己不懂反抗或逃跑而非常自责,彷佛她理应为被侵犯而负责,有些更误以为是自己有问题才会招致被选中,被侵犯是她咎由自取的。有些人因为被侵犯时有性兴奋而感到混乱矛盾,以为自己也享受被侵犯,既羞愧又内咎。其实孩子应该被保护,因着无知和害怕,往往只是忍受侵犯,不知怎样响应或保护自己,引导当事人看到错不在她,是还她一个公道,为她平反。

 

三、洞悉被性侵犯怎样影响自己

 

埋藏在心底的各种情绪如恐惧、愤怒、羞耻、内咎等,到底怎样影响当事人待人处事?她怎样对待别人和自己?她用甚么方法来应付痛苦?怎样保护自己?哪些方法最有效?用这些方法又有何不好?对当事人有何伤害?有些方法是很扭曲和不健康的,造成另一些问题,例如:为了不被别人伤害,远离人群,不再信任别人,便会陷入自我隔绝中,孤苦寂寞。或是为了被人接纳,证明自己的价值,从不拒绝别人的要求,过度工作以致心力交瘁。

 

如今当事人已经长大,可以重新检视、修正已往的信念和对应方法,建立健康的关系。当事人洞察自己的问题所在,便有机会与同行者共觅出路,寻找合适的新方法。

 

四、建立新的思想与行为模式

 

扭曲的思想和负面的情绪是很难改变的,需要耐心地引导当事人明白谬误如何形成,可以用甚么较正面、合理的思想取代,例如:「曾被侵犯令我的人生有很大的污点,比不上别人,没有人会接纳我的过去。」这思想可以变为:「我过去的确受到很大的伤害,但我可以复元,不再活在这事的阴影下。我是很有价值的,不用跟人比较,明白事理的人必定会同情我的遭遇,并且接纳我。」除了重建人生观和自我观,也要学习明白和照顾自己的情绪,摸索与人相处的模式。要建立新的行为模式,需要针对当事人的问题,一同寻找合适的具体方法,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接纳会有失败、反复、倒退的情况,需坚持的韧力和信心,过程中有支持者在旁鼓励是十分重要的。

 

小结

 

折翅方识沧桑道,性侵犯的受害人所承受的痛苦,外人是很难完全明白的,但毕竟她们都熬过了最黑暗的日子,勇敢地活下去。只要她们找到合适的同行者,打破孤立,将侵犯的责任放在侵犯者身上,不再自责、内咎,痛苦可以纾解,伤口可以愈合,扭曲的人生可以重整。这是个漫长的旅程,不能急于求成,若得到真情的陪伴同行,定可共觅出路,开展精彩的另一里程。

 

注:根据社会福利署公布的性暴力举报个案数据,受害人九成以上都是女性,与前线助人者的临床经验脗合。因此本文的叙述以女性为主体,但内容大致上亦适用于男性受害人。

返回
督导小组的响应
分类 : 通讯专栏—特稿
作者 : 欧静思女士
第8期通讯(2009年8月)
日期 : 2009-08-31

欧静思女士整理

 

二零零八年,苏刘君玉博士在本中心内,开设了「教牧个案硏讨小组」和「临床督导小组」。前者对象是教牧同工,目的是支持教牧处理教会中的困难个案,并提升辨识能力,作出适当的转介;后者对象是专业的助人者(例如:社工、辅导员、辅导老师),目的是认识个人的辅导风格,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构对个案的分析和理解。

全文

二零零八年,苏刘君玉博士在本中心内,开设了「教牧个案硏讨小组」和「临床督导小组」。前者对象是教牧同工,目的是支持教牧处理教会中的困难个案,并提升辨识能力,作出适当的转介;后者对象是专业的助人者(例如:社工、辅导员、辅导老师),目的是认识个人的辅导风格,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构对个案的分析和理解。过去一年,苏博士带领了五个小组,共三十一位学员参加。每小组为期六个月,每月一次。地点除了在中心内,也按个别小组的需要,在有关机构内进行。每次小组,各人表现投入,轮流预备个案讨论,以下是部分学员对小组的响应:

 

江明慧

作为一个受过辅导训练的传道人,不单面对教会的弟兄姊妹心灵的需要,更要面对他们在生活上、婚姻上,或甚至情绪上不同的困扰;究竟如何适切地回应?这似乎是一个很主观的问题。当这些困扰能够被带进专为辅导员而设的督导小组,我体会组员及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督导员能够给予多角度的透析,并且剔除一些个人的盲点,以致整个助人及辅导的历程变得客观及有果效。同时督导小组着实也扮演同行者的角色呢!

 

袁丽连

去年教会为教牧同工安排了为期半年的督导,每月一次,每次两个半小时,我们的小组有六位教牧同工,这是我首次的经验。在神学院的训练中,是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安排,我们主修不是辅导的课程,无论辅导的理论和辅导的技巧,都是课堂的活动,而没有实际个案的处理。所以在教会处理个案时,自己的回应是否恰当,处理的步骤是否合宜,甚么情况是超越了教牧辅导的范围而需要转介,甚么情况是牧者可以继续跟进等等,都是十分模糊。经过了半年的督导时间,对于教牧辅导的范围和界线清晰了很多;此外,在个案讨论中,一方面增加了我对不同案例的敏感度,另一方面也从导师的响应中,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最令我受用的,是面对一些个案的情况,案主的响应和表达,真的令我不晓得如何再进深一步,帮助案主走出困局;但导师的一两句回应,实时为我拓开了另一片天空,表面上简单的一两句说话,导师的功力就在此了。从这六次的督导时间,我个人受益良多,深感教会为我们付出的学费是值得的。

 

刘瑞华

在辅导年青人的过程中,往往惊叹他们问题的复杂性,常不敢肯定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需要专业辅导的训练。那段日子,每星期都盼望supervision的来临,不单可以在自己辅导的个案上得到肯定,指引或更正,也从组员分享的个案及苏师母的响应中学习技巧及原则。

 

马卓茵

我参加了由诚信综合治疗中心举办的「临床督导小组」已经一年,在此感谢苏刘君玉博士及谢翠莹姑娘的悉心督导及包容,对我这个新手辅导员而言,每月的小组既是心灵加油站,亦是修炼学堂。透过讨论,不单协助我分析个案及建议介入之方案,还彼此关心为何一些个案停滞不前。我最深刻的记忆是苏博士提醒我们时刻持有「辅导三宝 – 尊重(无条件接纳)、真摰及同理心」。随着个案渐趋复杂及工作量增加,要时刻体谅别人的困难、心内常存爱、不批判及不自夸,实需要多反思及同工的提醒。

 

Calza

这是一个愉快的成长学习班,每想到任何辣手个案,在苏师母的引导下,我们必能找到源头。我是惯于解决事情,自然的反应是分析和作判断,但在这几个月中,我学到就算看到对方的问题,也不适宜直接指出,乃是慢慢的引导对方去找出个中的问题及可改变的方式。谢谢师母的教导!

 

朱卓慈

这小组真的帮助我活学活用。最深刻有三方面︰

  • 处理现有个案︰苏师母帮助我了解一位心理病患者的思维,以致知道应如何对症下药的帮助他,并提醒他按时按份量吃医生开的药。
  • 学习辅导技巧︰学会如何探讨受辅导者的问题,并引导他/她明白,从而有所转化。
  • 了解心理病︰明白性格问题与情绪病的不同,以及思觉失调、疑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之区分。

Rebecca

我们几位同学刚从神学院辅导系毕业,大家都是初到教会事奉,而有机会参与辅导工作,深感需要有督导指引。在督导小组里,督导老师的提点大大补足了我们肤浅的经验,组员们也能分享不同角度的看法,彼此支持和学习,是一个很好的经历。

 

吴真真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传道人,参加教牧个案研讨小组,使我在牧养青年的事奉上,避免走上冤枉路,如:投放过度的时间及心力、无目标的辅导过程。反之,是一个扩阔牧养视野的良机,并帮助我实际地处理一些棘手个案。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