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11期通讯(2011年11月)

本期内容:

  • 完美主义初探 ( 完结篇 )
  • 个案参考 - 孤独的完美主义者
  • 辅导员札记 - 旋转门
  • 做个至FIT父母
  • 完美中的不完美

下载通讯PDF档
完美主义初探 ( 完结篇 )
分类 : 通讯专栏—专论
作者 : 谭日新博士
第11期通讯(2011年11月)
日期 : 2011-11-30

本文乃本中心第九期通讯《完美主义初探(一)》之续篇,尝试探讨完美主义的本质及常见伴随的心理困扰。 

全文

你曾否听过一位大学教授因他在教科书的一些错误而把妻子杀掉的故事(Lombardi, Florentino, & Lombardi, 1998)?或曾否闻说过一些天才横溢、有上进心和事业成功的人士,因无止境的追求完美和卓越,最终踏上了自杀之路(Blatt, 1995)?不少人觉得追求完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更认为是人类改革的原动力。当然不是所有拥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也会有上述例子的结局,但过分追求完美对人带出的破坏性亦不容忽视。如果吸引你看这篇文章,是因为你想多了解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并且已构成了一些问题,你可先填写我们第九期通讯中关于完美主义的问卷(可在我们的网页中找到),了解自己或身边的人之情况。而在本文中,我们将会探讨完美主义的本质与其他伴随常见的心理困扰。 

 

完美主义的本质

究竟完美主义的本质是甚么?根据牛津网上字典(Oxford Dictionaries),完美主义是指「拒绝接受低于完美的标准」。在Overcoming Perfectionism一书中,作者将完美主义定义为「以一种非常高要求的自定义标准去做事,纵使出现了问题,也继续不顾一切地进行而不愿停下来;而本身的自我价值,则完全建基于自己可达到这高标准当中那个地步而定」(Shafran, Egan & Wade, 2010, Chapter 1)。另外,在第九期的通讯中,我已指出Dr. Robert W. Hill将完美主义详细定义为:(A)「过份尽责」和(B)「自我批评」两大倾向 (Hill et al., 2004)。

 

在(A)「过分尽责」倾向当中,可再仔细分为四类,分别是:

 

(A1)「要求别人达到自己完美主义」的倾向

例如:你曾因同事或员工有一次迟到数分钟而感到非常不满。

 

(A2)「追求整洁和有规律」的倾向

例如:每天花太多时间在配搭衣服上,因而延误了上班的时间,以至经常迟到。

 

(A3)「追求事先计划和深思熟虑才作决定」的倾向

例如:渡假中所有旅游项目也要详细预先计划和定下,否则不愿意行动,特别是不能面对旅途中不如意之突发情况。

 

(A4)「追求完美结果和高要求」的倾向

例如:一份只需用二小时完成的功课,因不满意而不断修改,而用了二十小时去尝试,但最终因仍不满意而没有递交,被老师责罚。

 

而(B)「自我批评」的倾向,亦可分为下面四类:

 

(B1)「因错误而产生情绪困扰或焦虑」的倾向

例如:因计划书被上司认为做得不尽善尽美而害怕被责备、解雇,以至产生很多忧虑和抑郁的情绪。

 

(B2)「寻求别人认同和害怕被批评」的倾向

例如:经常害怕被老师/上司批评,又渴望能得到他们的欣赏,而不断要求自己做到一百零一分才安心。

 

(B3)「追求父母认同而要求完美」的倾向

例如:高考成绩不是最理想,只能修读大学一些较易入读的学系而不能进入父母期望的金融财务系,因害怕父母失望而不断自责!

 

(B4)「不能自主地重复担忧过去的失误、不够完美的表现和预期将来会有错误」的倾向

例如:不断回想过去曾经失败的感情,而不敢再尝试接受新恋情,因不再相信有美好的将来。

 

究竟完美主义的成因是甚么?根据心理学家Martin M. Anthony和精神科医生Richard P. Swinson(2008)指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有可能形成完美主义,人格类型和情绪困扰也与完美主义有关」(p.13)。这和其他不少心理精神问题也类似,例如忧郁症的形成,现代科学相信是与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组合而成。先暂不讨论生理、基因性等复杂的成因,完美主义后天的因素是不难理解的。例如:一个在香港长大的人,从小到大也知道,在学校表现良好会得到高分,并得到老师和父母的赞赏,进而可以考入较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甚至毕业后在社会可找寻一份较好的职业。在这种情况下,「高标准」、「表现好」会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赞赏,所以在一个知识型的社会如香港,已充塞了不少这类的意识,很容易便「孕育」出一些完美主义者,像早几年在旺角有一个很大的广告牌写出「不可能是废话」(Impossible is nothing)而不单单是「没有事是不可能的」(Nothing is impossible)

       

因此,完美主义者往往培养出一种倾向,认为犯错等于失败,他们以不犯错为荣。他们设定了高标准给自己,相信不能达此标准的人是次等的。他们更常常因恐怕犯错而不断重复检查自己所作的事或重复某动作,又有些会花很多时间在组织和维持整齐上,因而耽搁了其他重要的事 (Anthony & Swinson, p.6-7)。以上的想法令完美主义者因过高标准带来极大的压力、不安,他们常因不能如期完成任务而感到忧虑、生气。既然完美主义者的想法会影响他们那么多,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它与其他心理困扰的关系。

 

完美主义与伴随常见的心理困扰

Overcoming Perfectionism一书中,作者指出完美主义会引发出下列负面的问题:

情绪方面

焦虑 (例如:感到紧张、有压力)、抑郁 (例如:感到难过、低落等)。

社交方面

孤立自己。

兴趣狭窄

只将时间集中在某一范围(例如:只放时间在工作,不喜欢社交)、只集中在一些与成就有关的兴趣(例如:从没有轻松地看一些杂志和听音乐)。

身体方面

失眠、疲倦、肌肉绷紧、胃部不适、耗尽精力。

思考方面

集中能力差、重复想到所犯过之错误、很多自我批判和自尊心较低。

行为方面

重复检查(例如:不断翻看电邮很多次确保没有错误才发出)、重复进行同一事务(例如:不断重写和修改一些文件)、将过多的时间放在事务上(例如:用整个星期天放在清洁家居上)、又或避免或拖延某些事务、很喜欢做列表、讨厌浪费时间以至很忙碌和事情做得过分彻底等。

 (取自Shafran, Egan & Wade, Chapter 1, Box 1.1) 

 

而Anthony和Swinson (2008)亦指出,完美主义与忧郁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强迫思想及行为(Obsessive Thought & Compulsive Behavior)、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和身体畸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等有关,在下面,我们将逐一讨论。

 

忧郁症

Anthony和Swinson (2008)指出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无论在工作上、人际关系上都会替自己设定超越现实的标准,假如一直都无法达到这些标准,他们会感到失望、无助和绝望,这些负向的思想久而久之便产生忧郁的情绪 (p.28-29)。另一方面,完美主义者也可能因自己或别人未能达到过高且不合理的期望与标准而导致的生气与易怒等情绪(p.31-32)。例如父母因小孩没有照着他们的期望而行,或别人不能在已约定的时间内到达,又或只因一科成绩不能达到A级就令整个人长期陷入沮丧的状态,不断埋怨自己或父母。无论是忧郁或易怒的情绪如果长期不能得到改善,严重的可形成忧郁症,而近期的本地研究亦指出忧郁倾向、失衡态度(Dysfunctional Attitude)和完美倾向已证实了它们之间是有关连的(Wong, Chan & Lau, 2011)。

 

焦虑症

Anthony和Swinson (2008)提到完美主义者不少都有社交焦虑,此类症状的人在社交场合会感到焦虑、恐惧和不安。例如在参加派对和旅行团时与陌生人谈话、跟朋友共进晚餐或公开演讲等,更有些会有一些身体症状,如心跳加速、晕眩、无法呼吸等,我们称之为社交恐惧症 (Social Phobia)。完美主义者有社交焦虑的原因通常与他们过度害怕犯错有关,他们怕引起别人对他们负向的评论,这情况也跟他们对自己有过高的标准有关(p.32-33),例如他们经常会担心别人会对其外表评头品足、怀疑他们的办事能力和评估他们的成就等,以至减少和别人交往。

 

除了社交焦虑外,Anthony和Swinson (2008)也指出完美主义者因对事件的预测倾向负面,因而对掌控和计划有很大的需求,他们相信假如事情不能掌握,后果便不堪设想了,所以他们难以接受与预期不同的事情发生。他们可能会担心工作上随时被开除、考试不合格、孩子健康出现问题、上班时交通阻塞、伴侣的忠诚等等,由于以上皆属不能完全预测、掌控的范围,所以完美主义者较易想出一些负向的日常例子,除非能避免这些事情的发生,否则他们是会花尽心思去担心,以至产生很多焦虑症状,例如难以入眠、不能集中注意力、烦躁不安、紧张、易倦、头痛、肌肉疼痛等,严重的有些甚至会被断定为患上广泛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p.196)。近期外国的研究已证实完美主义和焦虑的关系,并指出完美主义与忧郁和焦虑病征有很大关键(Chang, Hirsch, Sanna, Jeglic, & Fabian, 2011)。

 

强迫思想及行为

Anthony和Swinson (2008)继续指出另一类随着完美主义者过高标准下应运而生的就是强迫思想及行为(p.209-211)。有些人会为一件工作因希望达致完美的境地而花了数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去重复修改或检查。这种行为往往令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因花了很多时间去检查事情是否办妥,而没有时间去做其他更有建设性的事情。假如完美主义者的受困扰的情况很严重,再加上一种过度追求规律、非常按部就班和僵化等的人格倾向,他们有可能被断定为患有强迫人格障碍(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p.216)。事实上,完美主义倾向是强迫人格障碍的其中一个指标。

 

饮食失调与身体畸形症

Anthony和Swinson (2008)指出完美主义者除了会有情绪困扰外,更会因对自身的外表有很高的标准而引申出一些复杂的问题。有些花不少时间和金钱在衣服和打扮上,又有些因觉得自己身形太瘦或太胖,以至在饮食或运动方面过度控制自己,例如经常量度体重、经常计算卡路里吸取量、过度节食和过度运动等,当中严重的更会患上饮食失调如厌食症 (Anorexia Nervosa)或暴食症(Bulimia Nervosa)等(p.231-233)。外国近期的研究亦证实了完美主义是形成饮食失调的重要指标(Halmi et al, 2010)。

 

另外,有些完美主义者对外表的不满放大,例如他们会对眼睛、面形或身材感到不满意,他们会钻牛角尖想象自己是非常丑陋,而其担忧程度已过了现实处境,严重的甚至会患上「身体畸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他们由于不满意这些缺陷而形成低落的自我形象,更有些会进行矫形手术,虽然手术成功,但往往因仍觉得不够完美而感到不满,甚至再进行多次同一部位或其他部位的手术(Anthony & Swinson, p.234)。

 

总结

希望读者在阅毕本文后对完美主义有更多了解,明白过度受追求完美主义的后果,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身体、情绪、思想、行为、学业、工作和关系上的困扰。

 

参考文献:

  • Anthony, M.M. & Swinson, R.P. (1998). When perfect isn’t good enough: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perfectionism.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中文翻译:黄政昌, 黄智卿, 陈昱君, 张一璇 (译者). (2008). 永远不够完美:如何改变你的完美主义. 心理出版社)
  • 牛津网上字典(Oxford Dictionaries). Retrieved from  http://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perfectionism
  • Blatt, S. J. (1995). The destructiveness of perfectionism: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0, 1003-1020.
  • Chang,  E.C., Hirsch, J.K., Sanna, L.J., Jeglic, E.L. & Fabian, C.G. (2011). A Preliminary Study of Perfectionism and Loneliness as Predictors of Depressive and Anxious Symptoms in Latinas: A Top-Down Test of a Model.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8, 441–448
  • Hill, R. W., Huelsman, T.J., Michael Furr, R., Kibler, J., Vicente, B.B. & Kennedy, C. (2004). A new measure of perfectionism: the perfectionism inventor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2, 80-91.
  • Halmi, K.A. et al. (2005). The relation among perfectionism, 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in individuals with eating disorder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38, 371-374.
  • Lombardi, D. N., Florentino, M. C., & Lombardi, A. J. (1998). Perfectionism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54, 61-71.
  • Shafran, R, Egan, S. & Wade, T. (2010). Overcoming Perfectionism: a self-help guide us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echniques. London: Constable & Robinson Ltd.
  • Wong, D.F., Chan, K.S. & Lau, Y. (2011).  The Role of Perfectionism and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in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a Community Sample of Chinese Adults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39, 40-58. Doi:10.2753/IMH0020-7411390403.
返回
个案参考 - 孤独的完美主义者
分类 : 通讯专栏—专论
作者 : 陈玉麟医生, 胡凤娟女士
第11期通讯(2011年11月)
日期 : 2011-11-30

个案参考

全文

(这是虚拟但典型的个案,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黄小姐自小便有很高的要求,一直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压力,经常感到不愉快。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很少参与课外活动,亦不喜欢社交,因她认为身边的同学思想幼稚,处事不认真,浪费很多时间在一些无价值的事情上,所以不希望与他们一起虚度光阴。她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业上,但亦因此很多同学都不愿意与她交往,甚至刻意避开她。

 

黄小姐热衷音乐训练,在大学时攻读音乐,希望能以音乐作为她的终身事业,可以出人头地。她大学毕业,随即到一所中学任教。作为一位音乐老师,她在工作上给与自己很多压力,对学生有很高的要求,一心希望学生在音乐上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在校际音乐比赛中能取得好成绩,所以不适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下课后仍继续与学生排练,要求他们接受很多额外的音乐训练,不时还作出严厉的指责。

 

其实学生一直感到很大的压力,所以对她敬而远之,在她的课堂跟本不能享受音乐的乐趣;有些更讨厌音乐,放弃学习乐器。林小姐与同事的关系同样不愉快。她事事讲求原则,坚持己见,从不与同事妥协,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她常常为了很小的事情,跟同事争论得面红耳热;对自己亦要求尽善尽美,以致她终日孤独地忙着校内各样大小事情。

 

黄小姐结缗快将两年,但却没有初缗的甜密,经常为到生活中很小事情便责骂丈夫。起初丈夫感到很无奈,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她改变过分完美的性格,但她非常固执,不易接纳劝告,反而认为丈夫无理挑剔她,不再爱她,令她非常愤怒和悲伤。丈夫爱妻深切,希望寻找专业辅导, 帮助她改善完美主义之性格及夫妻关系。

 

精神科医生的评估和建议

黄小姐很可能患上强迫性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其实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当中有长处亦有短处,但当某些不良之性格特征,长期明显地影响个人正常之生活,便可能是患上人格障碍。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之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各点:

 

(一) 行为与其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明显不同,且至少有下列两种以上异于常人的表现:

  • 认知功能:对自己、他人、和事件的认知
  • 情感功能: 情感的表现方式、强度、变化度、和情感表现的合宜性
  • 人际关系
  • 对于冲动的控制

 

(二) 表现的情形长期固定不变;

(三) 影响个人、社会、职业等正常的功能;

(四) 发病最早可追溯到青春期或早年成年期;

(五) 其疾患不是由其他精神疾病所造成;

(六) 其疾患不是由物质(如毒品)或其他身体疾病(如头部外伤)所造成。

 

人格障碍有多种不同的类型,黄小姐可能患上其中之一的强迫性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并有以下的特征:

  • 做事有条不紊,过份认真
  • 过份追求秩序,完美
  • 很负责任,憎恨出错
  • 处事僵化死板,难以适应变化
  • 过于小心谨慎,再三权衡问题的各方面,难于作决定
  • 过份沉湎细节,忘记本来目的或难以完成任务
  • 很少从成就中享受到满足感
  • 对于自己不能主宰,必须依靠他人感到不适
  • 情感和人际关系困难

 

强迫性人格障碍与强迫症很容易被混淆,因两者都有差不多的名称,虽然两者可能出现于同一人身上,但两者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强迫症患者有明显而强烈的强迫观念、思想和行为,例如害怕细菌感染而每天花很长时间经常重复清洁身体,患者明白这些思想行为是荒谬不合理的,但却承受着很大的强迫感,催促患者非想非做不可,患者会因此而感到非常困扰。相反地,强迫性人格障碍之患者并没有明显的强迫思想和行为,患者可能对某些事件较为执着,例如爱好整洁, 患者可能花较多时间在个人卫生上,但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有一定之好处,如能增强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等,患者是自愿主动去作,没有被迫的感觉,在坚持这些意念和行为时会感到满足和畅快。

 

人格障碍治疗一般需时甚久,变化也很缓慢,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当中有不同类型,如动力心理治疗及认知行为治疗等,可以个人、家庭及团体之模式进行治疗。借着密切合作、无利害冲突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理解人际问题的内部根源。治疗师会反复向患者指出其思想和行为模式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有时必须约束患者的行为。此外减少环境压力,可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症状。家人的行动既可能强化也可能消除患者的问题行为或思想,所以家人的介入对治疗很有益处。人格障碍的治疗特别困难,治疗员需要有热情、耐性、经验及技巧。至于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应用在出现共病之情况,即患者同时间患上其他精神疾病如焦虑或抑郁症等。

 

其实患上人格障碍会令患者增大患上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如情绪病、滥用酒精及毒品等。当患者意识到问题所在而愿意求医时,可能问题已相当严重和复杂,甚至已出现明显的精神病征,需要较长时间作多方面深入治疗。

 

 

临床心理学家意见

从以上个案数据显示,黄小姐不单要求自己事事尽善尽美,她对身边的人(包括:同学、同事、学生、丈夫)也有很高的期望,似乎同时拥有自我取向及他人取向完美主义的特质,而这些完美主义的取向,令她以及身边的人都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甚至影响彼此的关系。

 

完美主义是一种性格特质,也可理解为一种信念或生活取向。拥有完美主义的人事事追求完美、无瑕疵、无错误,他们订下极高的标准,竭尽所能,完成目标。由于他们的认真及努力,很多时他们的表现都胜人一筹;可是非一般的要求,往往为他们带来沉重的压力,有时亦令配偶及同事吃不消、子女及下属透不过气。

 

西方学者将完美主义分为三个范畴:1

 

1. 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 (self-oriented perfectionism):拥有这类完美主义特质的人为自己订下极高的期望。纵使别人认为他们的表现不错,他们不会认同,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标准。为了达成目标,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努力、时间、金钱等),废寝忘餐,努力不懈。

 

2. 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 (other-oriented perfectionism):拥有这类完美主义特质的人为他人订下极高的期望。他们会要求别人完美,当别人的表现未如理想时,他们会感到失望及愤怒。

 

3. 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 (socially prescribed perfectionism):拥有这类完美主义特质的人相信他人为自己订下极高的期望。他们害怕别人对自己作出负面的评价,因此非常着意自己的表现。

 

在不同范畴的完美主义中,很多时都会出现以下的思想模式:2

 

1. 两极化的思想 (dichotomous thinking):完美主义者以非黑即白的两极化想法去衡量事情的结果,认为事情若不达到完美的地步,便等同没有价值一样。

 

2. 必然化的思想 (must-should-ought thinking):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当目标未能实现时,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失望,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完美主义者并不理会个人或环境的限制,认为自己或他人一定/必须/应该这样或那样,任何失败都是不可接受的。

 

3. 过滤性的思想 (mental filter):完美主义者倾向注意个人的弱点或事情的不足之处,而忽略优点或正面的成果;辉煌的成就也只能给予他们短暂的快乐,因为他们很快会专注于下一个目标,而忘记已取得的进展。

 

4. 强迫性的循环 (compulsive cycle):当完美主义者竭尽所能去完成他们的目标时,卓越的成果会鼓励他们日后继续力臻完美;当他们稍一松懈,未如理想的表现又会令他们忐忑不安,驱使他们重拾完美的要求,结果形成强迫性的循环。

 

要克服完美主义,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 确立自我形象

  • 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在这个商业社会中,很多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及朋友)会以外表、学历、金钱、地位等「成就」来衡量个人价值,这种价值观令人从比较中产生不少压力。幸好,除了这个价值观外,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他的价值,漂亮与否、学历高低、富贵贫穷、雇主雇员都拥有相同的价值,这种价值观并不是鼓励人不求上进,而是将个人价值与成就脱钩,让人重获自由。面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你会如何选择呢?
  • 拥有自己的主见。童年时,父母、老师也许对我们有严苛的要求;长大后,我们误以为所有人都对我们有极高的期望,我们若不做到尽善尽美,便不会被认同、接纳。不错的,别人可能对我们有不合理的要求,但我们可选择对自己订定合理的期望;别人可能会轻看我们,但我们可选择尊重自己。别人的看法并不一定是对的!

2. 修正谬误想法

  • 接受这个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儿女、上司、同事、朋友,以致运动健将、科学家、公司主席、国家元首,无论多么杰出的「成功人士」,都有他们的弱点、失败、过错。他们既不是完美,为何我们要求自己/身边的人能人所不能呢?
  • 明白世事无完美。一件事情的结果,受个人及环境因素影响,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获得美满的成绩,固然值得欣喜;万一失手,学业上未能考获甲级、心仪学校、一级荣誉,工作上未能获得某大公司取录、未能成为杰出员工、未获晋升至理想职位,并不代表世界末日,「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不放弃,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
  • 不再墨守成规,尝试从多角度去看人和事。脱离现实的期望往往令完美主义者变得固执,缺乏弹性,只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及过程中的乐趣。其实,与朋友交往,不是每项活动都要有甚么伟大意义,能与朋友欢聚,便值得参与。在锻炼学生时,催谷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并不一定是最理想的,过度压迫令他们对音乐产生厌恶,只会弄巧反拙;相反地,着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长远的成就可能会更大。

3. 改变生活习惯

  • 采取积极的应付模式。由于完美主义者拥有极高的期望,处事力求完美,对他们而言,重要、困难或复杂的工作便会变得异常艰巨,难以应付,带来不少心理压力,因此也容易采取逃避的应付模式;可是,事情拖延越久,压力也越大,亦更难面对,形成恶性循环。所谓「万事起头难」,要改变逃避的应付模式,最重要是推动自己开始,然后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按时完成工作。要推动自己开始一件工作,可尝试将工作分成若干工序,先做较容易的部分,又或叫自己只做十五分钟。很多人会这样想:「十五分钟?太短了!有何作为?」不要轻看这十五分钟,由于不是太长的时间,我们较容易鼓励自己尝试;很多人一旦开始了工作,便像启动了内置的「摩打」一样,会继续工作下去;即使当事人选择了十五分钟后停下来,工作也算有点进展。在工作的进程中,遇到困难是无可避免的,此时要鼓励自己坚持下去。不妨为自己设下时限,采用「睇餸食饭」的原则,按有限的资源订出合理期望,尽力而为,不要在困难的地方纠缠而导致停滞不前。
  • 习惯不完美。完美主义者可能在理智上也明白「世事无完美」这道理,可是在面对缺点、缺憾、缺失……时,总感到忐忑不安,除了是因为将不完美引申为「无用」、「无能」、「无价值」等错误想法外,也可能是生活上并不习惯不完美。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尝试习惯缺憾的存在,例如:购物时,无须精挑细选,寻找「最好」的一件,只要货品不是过期或损坏的,便可放进购物车;与同事合作时,即使他们做得比自己逊色,甚或犯错,也学习欣赏他们的努力。
  • 学习放松。为了达成目标,完美主义者不惜牺牲时间,投放所有资源,去把事情做好,往往缺乏消闲、娱乐,令生活失去平衡;长此下去,容易身心疲累,出现枯竭的情况。预防胜于治疗,让我们学习真正的下班,人离开了工作岗位,脑海也放下工作,容让自己休息、放松、娱乐,重拾身心健康。

 

对自己及别人有要求是一件好事,若我们能订下合理的期望,灵活变通,欣赏自己及别人的努力,以正面的态度面对失败,这种对卓越的追求,便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参考数据

  1. Hewitt, P. L. & Flett, G. L. (1991). Perfectionism in the self and social contexts: Conceptualization, assessment,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0 (3) 456-470.
  2. Barrow, J. C. & Moore, C. A. (1983). Group interventions with perfectionistic thinking.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 (10) 612-615.
返回
辅导员札记 - 旋转门
分类 : 通讯专栏—特稿
作者 : 谢翠瑩女士
第11期通讯(2011年11月)
日期 : 2011-11-30

一天,黄先生从深圳回港,在拥挤的边防海关随着人群向前走,突然在他前面的一位老婆婆跌倒了!他二话不说,立即扎起马步护着她,免得她被后面涌上来的人群压伤。扶起老婆婆后,黄先生继续往前走,这才发觉放在左袋新买的手提电话,以及右袋的金钱都不见了。。。

全文

事后他这样说:「这事让我感到很无奈,却没有后悔出手帮助那位老婆婆,也不觉得那位老人家跟人合谋。我只是学到以后要更加小心(虽然我一向是很小心的人),但也有一个诙谐的想法──这些人的确『够专业』,在毫不察觉下偷去我所有东西,令我在顷刻间变成『穷光蛋』一名!幸好,我还有一张八达通可以回家。」

 

最近,我也有这样一个经历:一天,我兴致大发,翻出用具来做蛋糕,好不容易将盛满面糊的蛋糕模放进小烤箱,调好温度、时间,满心欢喜去处理别的事情,忽然家人大叫:「你的烤箱出烟了!蛋糕烧焦了!」我火速扑向烤箱,实时将电流切断,这才检视损毁情况,无奈地大大叹了一口气,原来用错了蛋糕模!蛋糕受热彭涨往上升高,贴着顶层的发热线,就这样,蛋糕泡汤了,小烤箱亦报销了!我在懊恼中一言不发地收拾残局,家中气氛变得异常安静,除了电视机发出的声浪外,甚么声音都没有。过了片刻,妹妹笑嘻嘻来跟我聊,我沮丧地与她讨论「灾情」。之后,她作了一个建议:「呀,你一直以来都嫌烤箱太小,反正近年我们都很少使用微波炉,不如扔掉它,腾出多点空间,你就可以买一个大的电烤箱啰!」听她讲了这几句话,我心情实时改变,快快处理好善后工作,兴致勃勃地上网搜寻烤箱数据。执笔的时候,我正满意地看着那个簇新的大烤箱。

 

现实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会碰上大大小小的挫折与打击,有些可以一笑置之,有些闷一会儿就过去,有些却需要忍耐着与它并存,有些更会将我们杀得遍体鳞伤,久久不能复元;但转机往往在于我们能否转换另一个角度,看到另一番光景。我不是那些单单认为「不想它就没事」、「看开一点就行了」、「想想办法解决它」或「明天会更好」的人,人生的真相本来就是充斥着生离死别、聚散离合、喜怒哀乐,这些是一篮子里的东西,一味的否认与忽略,只会跟自己的心越走越远,甚至衍生更多的矛盾和困扰。如何能扭转过来,转换角度,这真的不容易!

 

记得从前上辅导课,一位老师以「旋转门」(revolving door)来解释转换另一个角度的概念,当时觉得蛮有意思;过了这么多年,才体会要拿捏得好,是殊不简单!多少人就是转不过来,终日落在沮丧、无奈和痛苦中而不能自拔。辅导员有时好像一个领路人,与案主一同努力地寻找出路。有一天,一同来到「旋转门」旁,这样一转,就转出另一番景象来!

 

转一个角度,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有一些未经使用的资源,未曾发挥的潜质,没有注意的关系和可以发展的空间。转一个角度,我们也会发现,原来自己里面,有不少画地自限的想法,盲目拥抱的偏执,执着的不合理标准或是自我伤害的模式。转换角度,不是否定负面经历和感受的存在,而是告诉自己,不要否定有其他重要的、美好的东西同时存在。

 

朋友,送你一道旋转门,让你看见阴霾后面的光亮;

送你一道旋转门,让你体会哀伤过后的欢愉;

送你一道旋转门,让你发现怨忿背后的恩典!

朋友,再送你一道旋转门,让你转出属于你的另一片天地,转出绝不一样的未来!

返回
做个至FIT父母
分类 : 通讯专栏—特稿
作者 : 吴张秀美女士
第11期通讯(2011年11月)
日期 : 2011-11-30

亲子关系没有一套「必胜」的方程式,但「知己知彼」却是「永远合时」的锦囊。很多父母都积极参加各类型讲座或阅书,以掌握子女于不同阶段的特性、管教方法及基本性格等,若他们同时对自身有深入的了解,在亲子同行的旅程上实在做足功夫,自然更容易享受个中乐趣。

全文

亲子关系没有一套「必胜」的方程式,但「知己知彼」却是「永远合时」的锦囊。很多父母都积极参加各类型讲座或阅书,以掌握子女于不同阶段的特性、管教方法及基本性格等,若他们同时对自身有深入的了解,在亲子同行的旅程上实在做足功夫,自然更容易享受个中乐趣。

 

「互动」的亲子关系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是「互动」(interactive)──互相影响,互相牵动,可媲美热恋中的男女关系。因为孩子自出世至少年前期,完全倚赖父母供应他们一切的需要,包括心灵的慰藉及个人价值的肯定,所以父母的情绪(包括面部表情)及行为,往往牵动孩子的情绪及行动。亦因父母重视及积极投入亲职,孩子的一举一动自然影响父母的反应。例如:晚上十时与小一孩子温习,父母与孩子皆在疲累状态下,孩子或会不合作,但父母碍于时间的压力下亦不能容忍其不合作,所以容易大声或催逼孩子;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压逼自然紧张,所以容易「力不从心」,父母就更加失望甚或失去耐性,以致责备他,孩子因感委屈而大哭起来。以上例子正具体说明父母与孩子间的「互动」,若父母察觉自己的疲累及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小一学生温习至晚上十时仍能精神奕奕;可放弃与孩子这对垒的处境。

 

所以自我认识及反省,可使父母实践养儿育女之天职时,更能「如虎添翼」。以下提出最重要的几方面,让渴望成为「称职」(good enough,恰如其分)的父母参巧:

 

我的性格

 

「完美主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极高,有一定的标准(很多时都是父母自己可以达到),却没有弹性。这些标准往往是孩子不易达到,所以挫败感很强。因为父母的坚持,例如:字体「一定」要整齐端正,不然就要全版重写;所以孩子承受很大的压力,很焦虑紧张,步步为营,免得受责罚。

 

性急或紧张的父母往往没有耐性等待孩子的步伐,一方面不断催促:「快D啦!快D啦!」另一方面甚至帮助孩子完成孩子可独立完成的工作,如穿衣、收拾书包等。孩子或变成很倚赖,亦容易自觉能力不逮。

 

性情暴躁的父母容易发脾气及责骂孩子,令孩子怯懦、被动及怕事。

 

父母之性情塑造的家庭气氛,往往影响孩子的性格,或多或少似其父或母。若父母醒觉其性格成为孩子的压力,努力克制之余,可与配偶协调管教工作,互补不足,减少对孩子影响。

 

对孩子的期望及想法

 

父母珍贵孩子并视养育为神圣任务之余,有没有不自觉存有不现实(unrealistic)的想法或期望?现举例如下:

 

孩子是我的命根──可能基于不容易怀孕或小产,父母很珍惜孩子的来临,而不自觉视孩子为自己的拥有品,却未能体认孩子是另一个独立个体,以致孩子的喜怒哀乐成为父母的喜怒哀乐。所以父母过分殷勤并着意地参与甚或左右孩子的生活及生命,以致孩子不能按其年龄慢慢独立成长。「港孩」就是一个明显例子。

 

孩子是我的延伸(extension)──父或母过去未能达成的梦想,希冀孩子可以替自己圆梦。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及能力,却积极安排有关的学习,望子成龙。孩子抗议的声音充耳不闻,所以给予孩子极大的压力,亦大大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永远是对的──因为父母的阅历丰富,疼爱孩子及唯恐他们走冤枉路,所以父母坚持己见,不愿聆听孩子的声音;彼此关系大受影响之余,亦容易窒息孩子的创意及独立思考,甚或令孩子怯于表达。

 

「虎父无犬子」──有骄人学历或成就的父母自然期望孩子在智商及能力上超越自己,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无需与别人看齐,所以父母要接纳孩子的限制,特别是他不及父或母的地方,容让他有自由的天空。不然,父母常耿耿于怀,令孩子内疚或自卑。

 

坦白而言,父母每一个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些期盼,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unconscious),简单如与孩子说话,父母自然期望他们有响应。父母若单从自己的角度而忽略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容易失望及误解孩子,甚至产生冲突。父母若掌握孩子年龄阶段的特性、个人性格以及其独特喜好或限制,而作合宜及实际(即切合孩子的处境及能力)的期望,亲子之情大大增加之余,亦避免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压力,令其产生自卑感或无能感。

 

个人处境

 

父母在其人生阶段同样面对各方的压力:

 

双职──全职工作后再担当父母天职或全天候的家庭守护者,忙碌及疲累是其特征,容易与孩子相处时缺乏耐性。

 

工作上的转变──升职加「辛」、转行、裁员、退休(自愿或非自愿)等令当事人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经济,而自信心亦被动摇。

 

夫妇关系长期不和甚至婚姻出现危机──对家庭各成员必然产生很大的冲击,情绪波动甚至导致抑郁,自然影响亲职。

 

新生诞生或至亲离世──各家庭成员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及情绪波动,父母要处理有关事宜,更要同时照顾自己及孩子的情绪,所以压力指数超标。

 

面对以上的处境,若父母觉察自己的状况并适当照顾自己,可避免不自觉将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破坏关系。

 

成长经历

 

父母的个人成长经历是塑造其独特的性格、处事方式、人生观及价值观,自然影响日后为人父母的表现;而成长家庭气氛及父母管教方式更大大影响日后其亲职的实践。很不幸地,离婚、暴力及虐待事件容易代代相传。父母若觉察成长对自己的影响,积极正视,并努力走出阴霾,自然大大减少对亲职的负面影响。

 

总结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亦没有完美的父母或完美的孩子。为人父母愿意不断反省自己的成长经历,增加自我认识及成长,并不断突破自己的限制,学习与孩子同行其成长路,自然是一个「称职」的父母,孩子亦感受安全稳定,轻松自如与父母一齐成长。

返回
完美中的不完美
分类 : 通讯专栏—特稿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第11期通讯(2011年11月)
日期 : 2011-11-30

大部分有理想的人,都努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凡事力求完美,做得更好,成为模范父母、模范孩子、模范丈夫、模范太太、模范下属等等。这份一丝不苟的态度,不是美德吗?但若为了达到不合理的完美标准而怪责自己,挑剔别人,把己把人推入困境,那就苦不堪言!本文希望让读者看到追求完美过程中可能潜藏的不完美,在追求完美过程适可而止,学习订立对己对人合理的要求和期待,减少对己对人造成的伤害。

全文

大部分有理想的人,都努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凡事力求完美,做得更好,成为模范父母、模范孩子、模范丈夫、模范太太、模范下属等等。这份一丝不苟的态度,不是美德吗?但若为了达到不合理的完美标准而怪责自己,挑剔别人,把己把人推入困境,那就苦不堪言!本文希望让读者看到追求完美过程中可能潜藏的不完美,在追求完美过程适可而止,学习订立对己对人合理的要求和期待,减少对己对人造成的伤害。

 

让我们先看看两个例子:

 

例子一

一考生自言自语:「还未想到更好的开首语,死啦,来不及了……」她心情焦急,但迟迟未能下笔,越想写好第一句,越不能动笔。即使开始了,还是改了又改,未能在考试限定时间内完成。

 

例子二

志强这样认定:「我一定要成为全公司最出色的销售员,否则我就不做。」他凡事只有最好和最坏,非黑即白的想法。为了达到最好,他疯狂地工作,不惜忽略个人休息、娱乐、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时间。在生活不平衡下,影响他的生理、心理,甚至导致过度疲劳,影响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

 

完美主义者凡事力求完美,「应该要如何」、「一定要怎样」,达到这些标准才会好受。这与完美主义者成长过程太少被鼓励和肯定,太多被批评和论断也许有关。当一个人缺少自信,他会很严格地要求自己:「我要更好」,以得到别人的肯定。他们常有的特质为:做事拖延,易感挫折,害怕失败,怕被批评,害怕选择错误而迟迟不做决定,并有「非黑即白」的扭曲思想,工作狂等等。

 

帮助完美主义者最困难的地方,是他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甚至完美无暇,不觉得其信念有何不对。这反映了他很难从他人角度看事情,为了达到那「完美的标准」,他忽略了自己或别人的感受而不自知。这也同时反映了他很难明白别人的感受,故此失去平衡的思想(lateral thinking)。他认为若自己做不到最好,他就是失败者。极端点来说,即使达到99分,他仍会不满,怪责自己或别人为何还欠一分?其实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挑剔者,挑剔自己或别人,甚至以否定别人来增强自己。

 

完美主义者对己对人往往有不合理、不切实际的要求或期待,「应该要如何」、「一定要怎样」,这些严谨的要求往往缺乏弹性和包容,严格地要求自己和别人,既不放过自己,也不放过别人。当中潜藏着不满、挑剔、批评、论断。他们看见的尽是「不够」,如:不够好、不够美、不够有钱、不够努力、不够靓、不够瘦、不够幸福等。不知不觉间内耗了自己和别人很多精力,伤害了人与人的关系而不自知!总之样样不顺眼!样样不满意!严重的会带来种种情绪困扰,例如饮食失调,焦虑症,强逼症,抑郁症,惊恐症等等。

 

太过追求完美,会影响人际关系。人人独特,差异很大。人际关系好,需要有能耐包容别人的缺点,欣赏别人的优点,尊重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因为太过追求完美,往往会想规定别人照你的方式处事。当别人不跟从,你会很辛苦,不快乐!当你与自己过不去,也会与人过不去。

 

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兼讲师Raymond E. Vath,M.D在Counseling Those with Eating Disorders一书提到完美主义是导致饮食失调的其中一项原因。患者要求自己达到那些不合理的标准。他辅导一名患饮食失调的女士,她的扭曲思想是「除非我是完美,否则我不会被爱。」这位女士能够渐渐康复,就是当她知道她本身在创造主眼中已有价值,已被顾念,已被爱,即使她不完美。

 

为何完美主义者会把一些「完美但不合理」的标准根深柢固地刻在心上,甚至成为一种价值观呢?无论你在成长中如何被这些扭曲思想潜藏于心,希望你开始尝试分辨,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要求;哪些是扭曲的,哪么是正确的思想。让我们一起学习待己待人,看得合乎中道!放过自己,放过别人,海阔天空!

 

扭曲的信念很容易造成情绪起伏,以下是一些较具弹性或平衡的想法可以参考:

  1. 人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失败乃成功之母。
  2. 尝试而失败,胜过从不尝试。
  3. 如果是值得做的,即使可能做得不好,也值得去尝试。
  4. 练习可以带来进步,但不练习,永远无法进步。
  5. 无论成败,在创造主眼中,我都是有价值的,蒙爱的,被顾念的。

 

邀请你:

──停止用嘴巴对自己,对别人过份挑剔、责备、批评、论断。

──尝试用心欣赏自己和别人在不足、限制和软弱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思。

──尝试用心欣赏自己和别人的进步,即或最微小最微小的进步。

 

有种美,称为「缺憾美」!当你用心欣赏,可能会让你惊讶、惊喜,甚至感动!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