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12期通讯(2012年6月)

本期内容:

  • 在新高中学制及中学文凭试下学生和家长面对的压力和挑战
  • 同舟共济 - 与孩子并肩迎向压力 
  • 与少年子女风中奋进
  • 海外升学家长与子女应作甚么准备

下载通讯PDF档
在新高中学制及中学文凭试下学生和家长面对的压力和挑战
分类 : 通讯专栏—专论
作者 : 赖子健夫妇
第12期通讯(2012年6月)
日期 : 2012-06-30

经过多年的讨论和筹备,教育改革 ── 新的「三三四」学制转眼已实行近三年了,而第一届新高中文凭试也已在今年三月底展开。新学制可说带来翻天覆地的转变,影响整个中学、以至大学的教育制度。

本文作者,并不是以医疗、心理或教育专业角度去分析和评价新学制和考试。我们是以家长的身分和角色,将一些与家中年青人共同去面对、适应、克服的困难及考验,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和其他面对同样处境的父母,交流经验、产生共鸣,以至互相勉励。

全文

经过多年的讨论和筹备,教育改革 ── 新的「三三四」学制转眼已实行近三年了,而第一届新高中文凭试也已在今年三月底展开。简单来说,「三三四」是指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制度;在新制度下,学生只要在完成中六课程后,应考新的中学文凭试(英文名称: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Examination, 简称DSE),便可直接争取入读大学的资格,毋须面对中五会考及中七的高级程度会考两次公开试。学生升上中四后,要在中文、英文、数学及通识科这四科必修科以外,还需修读两个或三个选修科,和「其他学习经历」。在评核方面,除了公开试,还要加上校本评核。

 

有关整个学制改革的细节,读者可从官方公布及网页、学校等途径取得。新学制可说带来翻天覆地的转变,影响整个中学、以至大学的教育制度。

 

本文作者,并不是以医疗、心理或教育专业角度去分析和评价新学制和考试。我们是以家长的身分和角色,将一些与家中年青人共同去面对、适应、克服的困难及考验,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和其他面对同样处境的父母,交流经验、产生共鸣,以至互相勉励。

 

学生面对的压力和挑战

新学制下,学生可选读的学科减少了,这在某程度上已局限了将来大专就读的学科、甚至是工作路向的选择。加上现今的年青人,相对于十多二十年前,大体上生活练历的发展较为迟熟。在这情况下,要求一个年青人,在十五、六岁时便决定将来长远的学习及工作方向,实在十分困难。

 

在新学制下,所有中三的学生都有机会直升高中。虽然升学机会是增加了,但在学习能力上,在同一年级的高中学生中也变得更为参差,这不但增加老师在教学上的难度,也影响课堂上的学习气氛,令个别学生更难适应和专注。

 

此外,中学文凭试比过往的中学会考艰深。每科的课程,由以往的两年转为三年,考核的范围,不单在量方面增加了,在质方面,也因为要包含一些原先的高考材料而提高了。要一次过熟读三年的课程内容,其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缺乏面对公开试的经验下,学生要面对「一次定成败」,比在旧制中分两阶段的公开考试,可说是更加困难,难怪学生和家长都焦虑不安。

 

在旧制中,学生可参考大量以往的试卷作预备。但在新制下,官方的模拟试卷(Mock paper)在二○一二年一月才出炉。若然考生在正式公开试前不足三个月才发现与过往预备和温习上有较大偏差,便会大失预算。

 

在大学收生标准方面,因应新学制和考试方式和以往大为不同,大学的入学要求也与往常不同。虽然本港的大学很早已列出各院校的最底入学要求,但是详细收生和计分方法,却在去年底才稍作透露。考生若然发现备考的策略出现问题 (尤其在语文科目上),也只可见步行步。

 

希望升读海外大专院校的学生,也面对中学文凭试认受性的问题。由于它是一个全新的考试,外地院校对它认识不深。虽然本港的教育部门积极向外地推介文凭试的优点,也取得一些成效,但与旧制公开试相比,认受性仍有一段距离。所以,不少学生都同时报考外地(尤其是英国)的公开试作「后备」,又或转读国际学校或课程,亦有家长提早将子女送往海外升学。

 

远去海外的学生固然要面对适应新环境的挑战,留下来的也会感到自己没有选择,被迫作「白老鼠」。

 

家长面对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考生的家长,在新学制和文凭试的转变下,压力一点也不轻。作为负责任的父母,教养子女是当尽的本分,与子女分担压力、共同面对挑战,本来是没有甚么可埋怨的。上述种种子女要面对的难题和压力,一般父母都会从旁支持和分担。

 

可是,高中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不是小学或初中阶段可比的。在课程内容中的改革和变化,就算是曾受专上教育的父母也未必能明白,很多时候变得爱莫能助。比较容易的是金钱上支持子女报读各样补习课程;较有时间和资源的家长,便会协助打听、报考海外的升学途径。

 

要帮助青年人面对压力,家长便要先处理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并且需要取得一个平衡:一方面要令子女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新挑战,不致灰心气馁;另一方面不能完全取代年青人自己应尽的责任,要让他也有成长和学习克服困难的机会,要达至这平衡并不容易。

 

另外,一个家庭的生活,也不能单单为了一个子女的考试而忽略了正常的运作和生活方式,特别当家中还有其他要关心和照顾的孩子。

 

面对及处理方法

 

实际行动上

由于是新的学制和考试,作为父母的,可透过媒体或有质素的出版社,留意有关新学制和文凭试的信息,一来可为子女搜集有用的参考,亦可令子女感到你的支持和对他处境的了解,有助沟通和减少隔膜。此外,亦要留意其他可行的升学途径,让子女知道文凭试并非终极一战,藉此减低压力,反而有助学习和面对挑战。

 

至于各类型的补习,虽然侧重了考试技巧,宣传方法亦带点吹嘘和夸张,但我们认为考生能在合法和诚实的情况下练习温习的策略和答题技巧,亦无可厚非。

 

生活方式上

虽然上文提到家庭生活应尽量维持正常,但父母为了提供较佳的温习环境,可能要考虑放弃某些娱乐(如观看电视节目),并且和子女建立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此外,亦可用运动作为减压方法,比玩计算机游戏更有益身心。

 

情绪和其他心理状况(灵性上)

父母在言语上的鼓励,加上行动上的支持,对子女来说已产生情绪上的稳定作用。但要留意自己的期望和焦虑,在有意无意间表露出来,因为子女对父母的心态是相当敏感的;我们可从旁引导他/她选科的优先次序,但避免要子女实现父母自己的理想。假若父母本身有一套能令儿女更豁达、看得更高更远的人生观或宗教观,亦可作为子女灵性上的导师。

 

考试过后

考试无论多艰辛,始终都会过去,亦只是漫长的学习和成长阶段的一部份。所以,父母要引导子女好好利用考试后的「长假期」,安排有意义的活动或人生体验,为往后的学习和成长作更好的预备。

 

总结

面对公开考试,无论是学生或家长,承受压力是必然的。作为第一届新高中文凭试的考生与家长,因着许多「未知数」,压力会更大。但我们深信凡事总有第一次,若我们的付出,可以让香港的教育制度更完善,可与外地(也包括内地) 的学制接轨,倒也不算徒然。

返回
与少年子女风中奋进
分类 : 通讯专栏—专论
作者 : 梁赵颖懿女士
第12期通讯(2012年6月)
日期 : 2012-06-30

对很多青少年的父母来说,子女升中是一个痛苦的转型期,不少家长有变天的感觉,子女突然变得反叛、疏离、沉默、愤怒、难缠……儿童时期的顺从亲匿不知何时悄然流逝,令父母惆怅失落、不知所措!

全文

对很多青少年的父母来说,子女升中是一个痛苦的转型期,不少家长有变天的感觉,子女突然变得反叛、疏离、沉默、愤怒、难缠……儿童时期的顺从亲匿不知何时悄然流逝,令父母惆怅失落、不知所措!

 

对刚步入少年期的莘莘学子来说,升学的压力在小六攀至顶点,及至中一开学,脱离熟悉的环境、制度,奔向一所陌生的中学,与挚友良朋分道扬镳,闯进一个不可知的小圈子,心情的忐忑是可以想象的。即使是「一条龙」的学校,学科、教学语言、制度等也是截然不同,小伙子也有一番适应。

 

学校通常对中一新生有迎新活动,助他们适应中学生活,也有拔尖补底的课堂针对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可是一直以来成人的焦点都放在学业成绩上,对亲子关系的转型掉以轻心或以不变应万变,结果有人顺利过渡,也有不少人有苦自己知,亲子关系在颠簸中跌碰折损。本文的目的正是要回应这常被忽略的部分 ──亲子关系如何调适,父母子女如何找新的定位和相处方式,让亲情继续开花,滋养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田。

 

另一种看见

常听见成年人无限唏嘘地指出年青子女的不是,心痛却又费解。诚然从父母的期望与角度出发,子女的确有很多需改善的地方。少年人在长大独立的过程中,会较为抗拒权威、想表达自己按捺已久的感受和看法,对长辈也会出言挑战,有时更会态度嚣张或不礼貌,令关系紧张。这时候如果父母坚持以权威姿态应对,要求顺从,搬出一套套道理,沟通之门便会立即关上,感情指数每况愈下。

面对子女的转变,父母的注意力往往是负面的,即是看见的多是子女的不是。其实,父母看见甚么,十分影响自己的情绪及取态。

  1. 盘点:请停一停,想想你看见甚么?  

 

你在儿女身上看到甚么优点缺点?

你看见较多优点还是缺点?

是否充分注意及告诉儿女你看到的优点?

当你看见子女负面的言行,如何积极地与他们沟通?

 

我看见不少父母出于疼爱子女有两极失衡的情况,不是过分严格要求,就是过分宽松放任。父母需要持平,不单要看清楚子女的长短处,也要看见他们的潜质,可以有很多进步。

  1. 透视内心(Absent  but  implicit 

父母不只看见子女的行为及结果,更在意行为背后的感受、想法、期望、良好动机、努力尝试等,尝试从他们的角度看所面对的事。例如:子女对着你骂老师要求高,不应要求学生备课时要回答所有问题;你看到他/她内心的挣扎吗?感受到不懂做的压力吗?你明白他/她感到老师的要求不公平或过分吗?你看到他/她想做但做不到的挫败感吗?如果子女不打算备课,根本不会愤怒,如果他们不感到吃力或不平,也不会向你诉苦。有些父母为老师说话,说甚么要尊师重道、老师是为你好,以后子女学会不向你透露心声。若父母能进入子女的内心,响应其感受和想做好的努力,子女便得到明白与支持,下一步再想应付方法。

 

  1.  欣赏、尊重 

父母因着自己的经历和信念,很容易有一堆「应该」想法,对比子女实际的表现,不期然感到失望或不满,溢于言表。少年人当然不是完美的,父母能否多去看子女的长处,加以肯定?而子女又能否接收到父母真诚的欣赏呢?

 

另一方面,父母能否尊重子女自由与独立的要求,放下权威的姿态,鼓励子女表达,有商有量?即使子女的想法与自己不同,在安全的前提下可否给予子女多点尝试的空间?

 

赢得子女心的先决条件

  1. 同理心

子女感到你明白他的感受和困难,因而得到支持慰藉。少年人最重视的是别人认同他们、接纳他们,包括父母在内。我见过很多青少年回避父母,因为不想挨骂、不想听长篇大论的说教、不想表达心声后更不开心… …。先情后理,真正感同身受,是打开沟通、保持沟通畅顺的不二法门。

 

  1. 回复心境平和才沟通

沟通的大忌是怒气冲冲。父母也是人,忍耐力常被少年子女挑战,不时超越可接纳限度,气得七窍生烟。此时任何沟通都会七折八扣,很容易愈描愈黑,讲多错多。处理怒气、为自己的情绪降温是保护关系的重要举措,也示范给子女看成熟的回应是怎样的。

  • 不要企图压抑怒气,因为终有爆发的时候,可尝试用非破坏性的方式表达自己(带破坏性的方式,如辱骂,令人愤恨想报复)
  • 可以表达愤怒的情绪,但不可以攻击人格及个性
  • 清楚说出你看到/听到甚么(令你愤怒的事),然后说出你的感受,不要发出任何指令,让青少年子女觉得被胁逼,给予空间可促进他们自愿选择作出补救/改变不当行为。如子女有正面的反应,实时予以肯定;如子女没正面的反应,可清楚指出事情应该是怎样的(不是指令子女怎样做 ──「你… …」),例如:脏衣服应该放在污衣篮中、说话应该轻声点
  • 不要期望子女立刻反应,给他们一点时间自愿作出改变
  • 假如子女一直不予任何响应,可更强烈地表达感受,如:你不回应我,我真的很愤怒(说出内心感受可某程度泄愤,比出言攻击或辱骂好,亦让子女感受到已接近父母忍耐的极限)

 

  1. 平等友爱

不动辄诉诸父母的权威,像朋友般友善,不强逼、不命令,用心聆听子女,双方有平等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1. 好奇心

不假设自己已知道或比子女优胜,有孩子一般的好奇心,提出能促进沟通、认识更多更深的问题,对子女的世界感兴趣,想明白和关心,切忌批评不同的喜好。

 

总结

父母对少年子女仍十分具影响力,宜把握机会做子女的人生教练;为少年子女定下一些行为设限,目标是维护少年人的益处和自尊。父母不但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解释价值观的因由,亦教导子女慎思明辨做决定,正是动之以情,说之以理。

 

亲子关系的质素是影响子女的基础,与子女的关系愈好,对他们愈有影响力。从情入手,与子女连成一线,子女会较愿意参照你的想法。在反叛期前,父母宜创造讨论的气氛与空间,不要气馁,每次尝试都张开眼睛观察子女的反应,灵活变通,见机行事。

 

你有多重视子女的感受和想法,他们也会多重视你的感受和想法。

返回
海外升学——家长与子女应作甚么准备
分类 : 通讯专栏—专论
作者 : 苏刘君玉博士
第12期通讯(2012年6月)
日期 : 2012-06-30

为了帮助子女避开陷入「新高中学制」的不明朗情况及压力中,一些在经济上可以担付开支的家长选择送子女到外国留学。这并不是错,然而,往外国升学是否适合每一个青少年呢?家长和子女又应作甚么心理准备,使这个留学的经验成为快乐及成长的经历呢?

全文

() 新侨的适应阶段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注一),当我们移居到一个新国家、新环境,不论是移民或留学,都会经历很多适应。一般来说,新侨的适应会经过几个阶段:

 

1. 兴奋蜜月期

当一个年青人知道自己将要往外地升学时,往往是很兴奋的,他会计划带些甚么、留下甚么、买些甚么、寄些甚么,脑海里常憧憬着新的地方、新的生活,有些人会更作一些智能的准备,例如研究当地的文化、历史,加紧努力读英文等,这一切都是令人兴奋的。

初到贵境起初的几个月,这种兴奋的感觉仍然有增无减。找房子、租房子、或住宿舍,买这买那,尽快安顿下来。一般来说,亲戚朋友同学都十分友善关照,花时间陪他们出入,使他们熟悉环境,了解当地生活状况。他们的心情是乐观、充满希望的,他们看重是新文化的好处,例如新地方环境较香港优美,空气较好,功课没有那么多,压力没有从前那么大等。

 

2. 失望思家期

安顿下来后,学期也开始了,情况开始有点儿不同了。有些人会经历种族歧视、语言能力不足、功课压力越来越大、觉得力有不逮、交不到朋友。这些经验使年青人感到灰心、失望、沮丧、消极、自卑,索性孤立自己,加上思家、思念从前的朋友,于是陷入抑郁中。

 

3. 愤怒期

有些人会渐渐讨厌这个新地方,对这个新的文化也产生强烈的敌意。另一方面,内心却是极度的自卑、焦虑、缺乏安全感。这是一个很痛苦的阶段。

 

4. 复原重建期

有部份人会停滞于失望思家及愤怒中。但成功的适应,自信心会渐渐复原和重建的。这是一个重新建立自信的阶段,有些人学习不怕困难,努力不懈学习,尝试交朋友,增进语言能力,以适应新的生活,重新感觉可以自我掌握而不再感到受制。因此心情渐渐好转开朗,态度也较为积极,从前那种抑郁及愤怒的感觉,也逐渐消失。除此之外,他们更能融合新旧文化,并取二者之长,不会对新文化产生偏见。

 

上述的过程,只是一般情况,每个人都有不同,不是所有人都成功达到复原重建期的,有些人会停滞于某一个阶段不前。我们偶尔听闻一些年青人因不能适应新地方及文化而陷入抑郁中,甚至马上回国,正是不能适应的例子。

明白了新侨适应的过程,盼望能对作家长和预备去留学的年青人有点点的帮助。

 

() 家长和准留学生应作的预备

 

1. 训练独立自理能力

近年出版了很多有关『港孩』的书籍,「港孩」其中一个特征就是没有责任感,没有自理能力(注二)。究其原因有二:

 

a. 香港很多家庭都有外佣,一切家务都由她们承担。孩子们不但不需要做任何的家务,而且受服侍到极点,有些连书包也要外佣代为背,养成倚赖性,简单的家务也不懂,完全失去自理的能力,并且凡事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是应份的。患上俗称『公主病』、『王子病』的多着呢!

 

b. 家长的价值观

有些家长的期望是子女成功,成绩出人头地。因此不惜任何代价,安排子女不断地补习。即使子女不做家务也不打紧,过份保护子女和操控着子女,被社会灌以「怪兽家长」、「直升机家长」的名称。他们背后的价值观,培育了很多不懂照顾自己起居生活的子女,一旦到了外国留学,在适应上出现很大的问题。

 

其实,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是要给予子女责任,培育他们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能自理、自律和自立。假如你的子女是自理能力差,你需要赶快训练他/她学做家务,学照顾自己,有自律,以致他们在新地方较容易适应。

 

2. 品格的培育

「港孩」另一特征就是抗逆能力低,处理情绪的能力也低,一向被人迁就,不懂与人相处。他们只追求成功的人生观,令他们遇到挫折时不懂处理,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落,产生强烈的失败感、无用感和自卑感,甚至放弃。

 

作为家长爱护子女,保护他们原是无可厚非,但过份的保护却对他们没有好处。一个好的父母,不是要替子女处处铺排一条平坦路,乃是要训练他们建立一个能经得起风浪挫折的品格,使他们在崎岖路,暴风雨中仍能勇往直前,面对失败不逃避、不言弃。

 

3. 训练主动性

「港孩」惯于补习,父母为求子女在公开试有好的成绩,不惜花上很多金钱让子女到「补习天王」取得 model answers,希望能争取超卓的成绩。因此令很多青少年学生在学校里都不需要留心听书,因为放学后到补习老师去补习,便不愁了。这样,在学习上也养成一种倚赖性,靠人「喂」,被动地学习,更惶论有创作能力了。

这种学习的模式到了外国便很有问题,一些学生没有补习便不知所措。其实,无论是中学生或大学生,都需要主动学习,例如,有不明白的地方,便要主动寻求帮助── 找老师问、找高班或同班同学问、或自己看书寻找答案,总言之,不可抱着「坐以待毙」的心态,等候他人来帮助,乃要处处主动,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4. 一些实际的提议

 

a. 如果可能的话,家长带同子女预先亲身到校园作探访和视察,联络有关人士解答心中的疑问,往往对将来的适应有帮助。

 

b. 语文及语言的能力是十分重要,准留学生应尽量设法增值英文水平。

最后,往外国升学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青少年,假如他们心智尚未成熟,或坚决抗拒往外国读书,家长便需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不想去的原因,千万不要勉强他们,因为勉强是没有好处的。

 

参考数据:

 

注一﹕例如Gregory Trivonovitch ,Researcher & Associate Director of the Centre Leaning Institute at East-West Center in Hawaii.

注二﹕黄明乐 (2011)港孩。香港: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
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