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型
进阶搜寻
进阶搜寻
作者
类别
分类
专题
期数
通讯期刊
阅读其他期数
第19期通讯(2015年8月)

本期内容:

  • 「特稿」: 从心灵升沉的道路看精神健康 
  • 「特稿」: 从神经科学角度看「爱」与「妒」 
  • 「瞬间看心理」: 爱情是…(1) 
  • 「关系解碼」: 「我对你已不重要了!」在亲蜜关系里致命的不安感 
  • 「心灵小天地」: 词语联想 
  • 「人.全人」: 灵性与精神健康 
  • 「玩出…新未来」: 恰当的游戏(2)--恰当的陪伴 
  • 「畅谈心理学」: 辅导解碼:寻求心理辅导的普遍原因 

下载通讯PDF档
從心靈升沉的道路看精神健康
分类 : 通讯专栏—特稿
作者 : 霍玉莲女士
第19期通讯(2015年8月)
日期 : 2015-08-31

第二届「灵性与精神健康」研讨会讲座二内容撮要

 

我很关心现今精神病的情况。精神病人的年龄层一直下降,听说有九岁的小孩患精神病,而且患病的人包括不同阶层。我不禁想:是精神病还是误诊精神病?

全文

精神病是甚么?

精神诊断准则手册DSM-III的主要设计师Robert Spitzer 和 DSM-IV的主编Michael First曾尝试寻找精神病的病因和根源,不过都无法从病因、哲理深入地判断精神病。精神诊断准则手册只能是一个罗列所有病征,从而判断精神病的操作手册。

 

这样,怎样才算是把一个人治好?中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医人,必须是身心灵全人的医治。

 

精神病与心灵发烧

我有一个顿悟:精神病好比心灵发烧。透过临床观察和思考,我发现似乎我们的荣誉感、羞耻感和安全感放错位置,高过一个合理温度,心灵便会发烧。基督教的圣经中创世纪3:24记述神将亚当和夏娃从伊甸园赶出去。这「赶出去」在希伯来原文就是割裂的意思。我相信心灵发烧是「割裂」,即人跟生命割裂。要传达的,无法被接收,人和生命割裂了。

 

荣誉感错置

人常常害怕失败和别人的眼光,需要不断被肯定,获得成就。现代的评估只着眼成果,忽略动机和过程,往往带来很多自我认同的焦虑。我认识一位案主,自少成绩优异,更以「暂取生」升上大学。岂料一个学期后,就患了抑郁症,甚至想自杀。原来他一直接触的是别人羡慕的眼光,上大学后,才惊觉其他人同样优秀,他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是荣誉感的错置。


羞耻感的错置

现代人的羞耻感放错位置,就算是流行曲歌诵「烂泥」、是靓模、婚前试爱,都不算羞耻;不够叻、发型造得不好、交不到女朋友、运动取不到高分,才算羞耻。曾有受工伤意外的,因失去了工作能力,对家庭再没有贡献而感到羞耻。又有一女士分娩后,完全忽视了成为母亲的荣耀,却因体型变了而感到羞耻,用尽方法去改善,结果患了抑郁症,。

 

安全感错置
越来越多人相信世界上有很多事物不安全,需要采取一切措施保护自己。例如SARS后,很多人都不停洗手;有些老师因担心学生的成绩,不断工作,结果出现抑郁症或强迫症;有些家长忧心孩子考不到想读的科目,便不停为孩子做编写严格的时间表等…。

 

「欺字国」年代

若我们细心看,会发觉整个国家、世界、甚至世代都病了。我称之为「欺字国」年代,是欺负、欺凌、欺诈的年代。世界的人越来越聪明,同时也越来越不善良。所以校园欺凌增加,食物欺诈事件不断,传销欺骗,工作欺压。当社会充斥各样的「欺」,精神病便可以预测了。因为人在一个不安全的世界,不知怎样寻找一条安全的路,结果失眠、担心、提心吊胆,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歪曲倒转了,精神病便发生。

生命有虚有实。角色、工作、成就是虚; 关系、使命远景、果子,才是「实」。让我用今天的讲座来说明:若担任讲者纯粹是为了一个「角色」、为了荣耀自己、或为了「工作」,我肯定会拒绝,因为这些很快会被遗忘。但是为了「关系」,我答应了。原因是很多我关心的人患了精神病,令我很难过,激发我去思考到底世界为何这样混乱。是这些关系令我产生一个远景,希望借着今天的整合对话,能够带领人走上一条健康喜乐的路。这份远景给我动力,结出「果子」,让大家心灵得丰盛、平安。在生命的「虚」上活,内心是忐忑不安;在生命的「实」上活,内心是非常融洽和乐。

 

(篇幅关系,案例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选购有关讲座录像。)

 

身心灵的关系

近代的神经科学提到外来刺激物,例如影像、声音和气味,被感官接收,脑神经回路便组织和理解它。中国成语「杯弓蛇影」讲到有一个人经过蛇咬之后,就是见到茶杯中弓箭的倒影,都以为是蛇,这正是大脑之前接收的讯息对他的影响。

 

研究创伤后遗症的Le Doux认为人受创伤后,杏仁核产生了病变,即脑神经的触突因受到刺激而产生一个惯性模式,每每从刺激点回到同一模式。所以,「界」手、吸毒、自慰等习惯,都会产生脑触突模式的惯性,造成依恋和成瘾,大大影响自我认同感。Pribram Holographic Hypothesis讲到人的知觉和记忆是整全,而非局部零散的。大脑不单做数据存盘,并且存留一大堆模式和习惯,影响我们生活的自动模式。

 

因此,德行可以保护精神健康,相反,家庭伤害、坏习惯和错误的信念,都会形成大量自动反应模式,影响人的生活质素。

 

心灵升沉与精神健康

回到基本问题,人是甚么?人为何患有精神病?按基督教的思想,人是有神性本质的,人所有的「良知」,是一份天生的礼物去守护更深层真我的核心。按良知生活,就形成德行。人的「心灵」有着想寻觅神的天然倾向。中世纪时,情绪泛滥被视为洪水猛兽,所以要靠修养抑压。而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认为精神病来自情绪压抑,一百年来经验证明,并不完全确切。情绪流向错误的方向,才会激发精神病。

 

亚奎那发现有十一种情绪,可以归类为欲望的情绪(爱、欲望、喜乐、恨、反感、忧伤)和躁动的情绪(盼望、勇气、沮丧、恐惧、愤怒)。情绪服从两个律:意图的律和表达的律。意图的律最终达到喜乐还是忧愁?表达的律最终达到爱还是反感?这才是重要因素。

 

就躁动的情绪举例,有一位案主,在中学时期,被打还手,校长不单处罚他,还要处罚全班。他相信一人做事一人当,他「盼望」只自己受苦好了,其他人毋须受苦。凭着信念和盼望,遇到困难,他产生了「勇气」,令他愿意代替全班受罚。换上别人,或会感到「沮丧」、「愤恨」,甚至「恐惧」。躁动情绪不同的流向,带来不同的结果。

 

欲望的情绪也一样,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案主,她患了抑郁症,总是躺在床上。忽然,她好了起来, 而痊愈的起点就是醒觉自己的病已伤害了丈夫和儿子,从那一刻起,她开始搜寻自我治疗的方法,又依着做,结果病情减轻了。她凭「爱」的欲望最后走到「喜乐」的位置;若她以「恨」走下去,会越走越恐惧。

 

亚奎那对情绪的洞见与中古灵修的明辩法则如出一辙。由失序指向散乱,抑回归更大的秩序?心灵升沉可以引致精神失序(mental disorder) 。人到底要往哪里去?中国人常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佛家说:「回到初心」是回到神所创造神性的本质。

 

九型人格指出人有一个欲望,同时有一个恐惧。当两者失衡时,便产生「执念」和「偏情」,形成了很多性格阴影和假我,甚至引发精神病。举例,某人的欲望是「完美」,但因为过度渴望而生出批判,不停纠正、谴责别人,更甚者,会产生焦虑症和强迫症。不同型格的人,都会因执念和偏情下堕而产生各类的精神病。

 

我发现九型人格九层升沉之路、鲍恩自主相系成熟与不成熟的焦虑之路、中世纪七宝楼台灵性升沉之路、中国儒家大师心灵九境升沉之路,全部有一个互通的秩序,甚至与头脑科学、量子力学有互通之处。精神病的英文是Mental Disorder,即是脱离秩序/秩序失衡。假如,人的心智像脱轨的火车,到底要回到甚么秩序呢?因此,情绪的流向才是关键。

 

祈克果说:「人天生就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和害怕(存在性的焦虑)。」在核心我有很多焦虑和困难,好像电影「夺命金」中的银行女职员最后决定把百多万元据为己有后,或会反问自己是对或错?我是谁?我为甚么竟可这样做。问:「我舒服吗?」,是心理学关心的情绪问题;问:「我做错了吗?」,是哲学伦理关心的道德问题;问:「我到底是谁?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是灵修神学关心人心灵深处的真我。问得越深,人越有机会回归秩序。

 

T.S. Eliot说:「顺从、纪律、默想与行动的道路;彷佛猜对一半的暗示,又像是只懂一半的恩赐。」

 

J. Houston说:「我们不该靠外在的环境过日子,而是要活出深刻且有焦点的隐藏生命。」我们存在的价值与自由来自深刻的隐藏生命。当我们失去超越性和临在性时,生命就变得浅薄平庸乏味。

 

初期教父安波罗修认为健康的羞耻感带来健康的荣誉感,健康的荣誉感带来健康的自我观感;健康自我观感带来健康的方向感。心境和团结可以胜过环境,清心、少杂质的心境元素能克服恶劣的环境。

 

另一个秩序是要回到健康的羞耻感、荣誉感和安全感。肯承认错误是灵性健康的标记,有反省能力便能对抗跨代流传的负面因素。当然,我们可以借助心理治疗,脑神经学问等,维护精神健康,但惟有清心能减少精神病。庄子的逍遥游和基督教的喜乐流放都是寻找生命隐藏的神圣核心。

 

整理:郑美仪女士

返回
從神經科學角度看「愛」與「妒」
分类 : 通讯专栏—特稿
作者 : 麦基恩医生
第19期通讯(2015年8月)
日期 : 2015-08-31

近来流行的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包括脑生物学的研究,帮助我们对「爱」及「妒忌」(love and jealousy)达致更整全的认识。

全文

首先,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开始:爱(love)和性(sex)可否分开?我相信从人类信仰的角度是不可以的,而在动物世界就可以。另一个问题:相对于「有爱无性」,还是「有性无爱」,哪样对精神健康的影响较大?我多年在临床的经验及婚姻辅导中发现,有很多夫妇有爱而无性,仍保持多年幸福的婚姻,而有性无爱的夫妇,离婚的例子亦不多。反之,在爱情丢淡了,而又没有性爱的情况下,夫妇就离婚了。因此,我们实在需要多了解「爱与性」,及「爱与妒忌」的关系。

 

我认为没有「爱」就没有「妒忌」。妒忌本来是两人相爱下的正常反应(Trost, M. R., Brown, S., & Morrison, M. 1994)。「妒忌」是当「爱」受到威胁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及行为反应,不限于夫妇关系;在社交生活中亦会产生妒忌,而妒忌的对象亦可以多于一个人。妒忌的内容是怀疑对方对自己不忠,但情绪的反应,包括愤怒或伤心,可以不同。从文化进程去解释,妒忌的目的有助于维持稳定的配偶关系,以延续及保存其后代。

 

一项于1994年在美国进行的研究指出,未正式进行婚姻注册的伴侣中有80%表示担心关系因第三者而破裂(Trost, M. R., Brown, S., & Morrison, M. 1994)。临床上,「妒忌」可分为两种:反应性(reactive jealousy)及怀疑性(suspicious jealousy)。反应性的妒忌是因为夫妇之间确实出现了第三者而产生的反应,而怀疑性(或病态性妒忌)则属配偶在发现一些轻微及非特别的事件,甚至没有证据支持下,怀疑对方有第三者。病态性妒忌的出现,主要受当事人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及情绪,以及妒忌的持久性所影响。我认识有位太太花了不少金钱打扮,因偶然发现先生的手机内储存了数张女士的照片,便怀疑先生有不忠。

 

「妒忌」与「嫉妒」和「幸灾乐祸」也有分别。「妒忌」的对象是人;「嫉妒」的对象较广,例如因他人拥有一些自己得不到的人或物而感嫉妒;「幸灾乐祸」则是乐见对方失去原本所拥有的。一种较严重的精神病称为妄想性妒忌(delusional jealousy),患者对配偶作出很多控制及伤害性的行为。我认识有位丈夫因为怀疑太太对他不忠,因此锁住大门及窗户不让太太离家,最终他被判入精神病院。

 

近年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边缘纹状体之多巴胺信号系统(Mesolimbic striatal dopamine signaling system)与「妒忌」有相当关系,多巴胺的连系将发生的事件转换成负面而须惊觉的讯号(Donatella Marazziti et al 2013),而多个研究也发现「妒忌」与「跟踪狂」(stalking)等罪行的关系,反映这些行为受当事人的心理及生理状态、社交能力及性格等因素的影响(Meloy JR (ed) 1998)。一些研究亦发现,男女在妒忌的心理下,其脑部神经运作回路亦有所不同,所产生的行为反应亦会有异。在以女性作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妒忌也与不同荷尔蒙扯上关系。

 

至于「爱」这心理情操,也可以有生理上的理解。「爱」是一种驱使人感到振奋及力量;一个全情投入爱情的人,生命能出现蜕变。「爱」使人兴奋和有无语伦比的快乐。从神经科学得知(J Sex Med. 2010),爱情与多巴胺系统亦有关联,使当事人对所爱的对象朝思暮想,不能自已,甚至此快感可能促成偏执(obsession)及沉溺(addictive)的行为表现。不过多巴胺系统的活动,除了产生爱情及相关的心理反应外,亦牵涉相关的认知系统,例如在爱情温馨下,当事人不能客观分析对方的长短处、优点与缺点、快乐与不快乐的相恋片段(Cacioppo S., et al, 2012),因为多巴胺的活动,同时抑制了血清素的分泌,使当事人废寝忘餐,可以「爱情饮水饱」。由此得知,在极端情况下,爱情真的可叫人「上瘾」。

 

此外,爱情也与两种荷尔蒙拉上关系,这些俗称「爱情荷尔蒙」的分泌,包括催产素(Oxytocin)和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在动物研究发现,该荷尔蒙使两性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于雄性身上发挥保护异性,以及对其他同性作出攻击的功能;于雌性身上则增进亲密感及亲子连系(bonding)。但有一点值得提醒的,是虽然研究显示雄性在爱情中比雌性较受性欲驱使,但要把在动物身上进行的研究成果投射到去了解人类性爱的生理因素,仍有待探索。

 

人间爱情,何以这人对那人会产生好感,当中牵涉当事人父母从小的教养、文化因素及个人经历等影响,形成了他或她对爱情的概念(conception)。据研究显示,两性在此概念上的分别,影响了求爱的行为以及脑神经的活动。例如说,女性普遍考虑男性的经济条件,外貌属次要,但亦希望男性表现出关怀的态度(caring attitude),而男性则重视女性的美貌。这些求爱行为的差异与生理的关系,可从研究大脑皮层与岛叶(Insula)和前扣带(Anterior cingulate), 以及杏仁核(Amygdala)的运作(S Zeki 2007)中得到一些头绪,研究指当男性发现到爱的对象时,多数表现出勇气,抑制了恐惧感及判断,都与这些运作有关。

 

另外一个有趣的研究,是比较「一夫一妻」与「一夫多妻」田鼠体内 Vasopressin 及Oxytocin的分泌,研究发现它们对抑制田鼠滥交产生作用,叫人推测这两种荷尔蒙或许也影响了一夫多妻的行为。现阶段人体内荷尔蒙对爱情的研究大致认同雌激素和睾丸酮影响人类的情欲,催产素和血管加压素影响人与人的依附关系,多巴胺和血清素则抑制人的胃口及睡意,叫恋爱中人朝思慕想、废寝忘餐。

 

从以上的数据可见,性、爱和妒忌的心理反应牵涉当事人对爱情的认知、性别的差异,亦与大脑的各部位运作,以及荷尔蒙的分泌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了解爱与妒忌须从一个整全角度了解。尤其当妒忌可能成为一个病态的反应,对当事人及其配偶可能产生伤害时,认识 「爱」的生理对治疗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整理:陈伟基先生

 

参考数据:

  1. Cacioppo S, Bianchi-Demicheli F, Fru C, et al. The common neural bases between sexual desire and love: a multilevel kernel density fMRI analysis. J Sex Med. 2012; 9(4): 1048–1054
  2. Donatella Marazziti et al (2013), Prefrontal Cortex, Dopamine, And Jealousy Endophenotype. CNS Spectrums, vol 18.
  3. Meloy JR (ed) The psychology of stalking: clinical and forensic perspectives.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98.
  4. Ortigue S, Bianchi-Demicheli F, Patel N, et al. Neuroimaging of love: fMRI meta-analysis evidence toward new perspectives in sexual medicine. J Sex Med. 2010; 7(11): 3541–3552
  5. Trost, M. R., Brown, S., & Morrison, M. (1994). Jealousy as an adap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eech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6. S Zeki (2007) Letters of Federation of European Biochemical Societies. Vol 581, Issue 14, pp 2575–2579
返回
愛情是…(I)
分类 : 通讯专栏—瞬间看心理
作者 : 陈颖昭博士
第19期通讯(2015年8月)
日期 : 2015-08-31

晚上睡前熄灯后来个Goodnight Kiss。

全文

瞬间看心理 - 检视放大图可先Click图片,再右Click「在新分页中开启图片」

返回
「我對你已不重要了!」 --在親密關係裡致命的不安感
分类 : 通讯专栏—关系解码
作者 : 叶魏佩琼女士
第19期通讯(2015年8月)
日期 : 2015-08-31

一对结婚5年多的夫妇来寻求婚姻辅导,丈夫来电约见辅导的原因是他们夫妇已年多在房事上不顺,而且感沟通越见困难,想改善夫妇的关系,太太也同意接受辅导。

全文

一对结婚5年多的夫妇来寻求婚姻辅导,丈夫来电约见辅导的原因是他们夫妇已年多在房事上不顺,而且感沟通越见困难,想改善夫妇的关系,太太也同意接受辅导。

 

因为太太的老父在港罹患重病而从国外回流香港,回港后不久太太的父亲就离世。由于太太是独女,于是他们就与太太的母亲同住下来。约年多前太太开始在行房时表示有困难和疼痛,丈夫每次最后唯有自行解决,渐渐甚至不再提出房事的需要了。可是除了房事外,在生活的大小事情上,太太都总有可以指出丈夫没有做、做得不好或不应这样做的事情,例如没把衣服折好就放入柜、洗碗碟时没好好的把碗碟抹干等等。虽然太太总是淡淡然苦笑地诉说着她已习惯了也接受了没能力改善的丈夫,但丈夫经验到的却是她的不接纳、拒绝、甚至是嫌弃,包括她在房事上的困难也是一份拒绝和嫌弃。

 

后来太太才渐渐道出回港这几年来所面对的压力,以及过程中一直得不到丈夫的支持。她冷静地、有条理地,把一件一件得不到丈夫支持和援助的事件如数家珍的续一罗列出来,而她提出的第一件事件已是两年多前的事了!在对每一件事简洁的描述的同时,她一边强忍着泪水,一边按着有点擅抖的双手,而她牢牢记着的这一系列事件给她的结论是:「其实由那时开始,我知道我对他已不再重要的了!往后就只是让我更确定而矣。」

 

自我实现的预言

每一对夫妇的内心都是渴望着能彼此亲近的,假如有一天夫妇无法肯定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重要性,那将是一种何等惘然的不安!对某些人而言,这甚至像是天要塌下来、世界已灰飞烟灭了一样的状况。

 

遇到不少真实个案里的丈夫或太太都像以上模拟个案里的太太般,由感觉到自己在配偶心目中不再重要的那刻开始,心底里就不由自主地不断为这意念搜集证据,结果令自己更确信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真的不再重要了。这就如婚外情后要重建信心的夫妇,若一方总以不信任为基础,总能发现一些令自己对对方没有信心的事情,结果无论对方怎样做,也不能令自己再有信心。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吧!

 

我们不禁会问,夫妇间明明追求着的是彼此肯定的亲密,为何有些时候的结果却是实现着这个「我对你已不重要了」的「预言」呢?

 

环境和际遇带给人的震荡

人生很多不能预测的状况都能震荡着我们,造成压力,消耗我们身心灵的力量,这包括至爱亲人的离世、工作环境的转变以及居住环境的适应,这一切都能把夫妇弄得筋疲力竭,以至在那阶段里没能力再为对方或为关系作出安稳的响应。

 

以上模拟个案中的夫妇婚后不就正正面临着人生中环境及际遇给他们的种种挑战—新婚的适应、父亲/岳父的离世、与失去配偶的母亲/岳母同住并照顾她、回港后新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及工作文化的挑战、友侪间支持网的失落与重建、以及狭小的居住环境等等偕是!对作为独女的太太而言,原生家庭的各种责任随着父亲的离世,突然压在她的身上,在如此不安的情况下,她内心对依附丈夫的期盼就自然越大,可是丈夫同时也在一连串的压力和适应中,很可能对太太的需要的敏锐度降低了,也很可能已在自己的极限下,作出了最大的付出 - 与太太一同回港并与岳母同住等等,只是这些都未足以妥善的响应活在极大动荡中的太太。太太在这一切动荡里看到的,就只有自己在丈夫心目中不再重要的明证。

 

个人成长经历带给人的影响

每一个人的早期经历,都影响着他们怎样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自出娘胎,我们便与人产生情感联系和依附,专家鲍比(Bowlby)透过研究孩童在情感上依附照顾他们的人—通常是母亲,以及母亲的反应,归结出人在亲密关系里不健康的两种形态:

 

1. 缺乏安全感

这些人由于孩童时期得不到照顾者稳定的响应,使之无法预计甚么时候照顾者会爱他/她、甚么时候会抛弃他/她,因而内心产生矛盾、不安全感和被遗弃的恐惧。这些人长大后与人建立关系时,很容易会出现矛盾的表现,一方面害怕展示自己的脆弱,另一方面又渴求与人亲近,以致在亲密关系里经常抱持怀疑的态度,需要配偶不断保证和证实其爱意,但又害怕失去关系,以致会用尽各种方法使对方响应,这都会使人感到疲累不堪,若再带点一定要拥有对方的动机的话,就会使对方感到被操控着、透不过气和窒息了。

 

2. 需要偌大的自处空间

这些人通常孩童时期经常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不论他们怎样表现,照顾他们的人总是忽略了他们,没有留意也没有响应他们的需要。他们长期处于孤单的状态,惯于自己独处,长大后在心灵上便需要很大的个人空间,在亲密关系里好像不需要对方似的。配偶会投诉他们没有反应,总把事情藏在心里,这类形态的人若恰巧遇上一个需要在情感上亲近的配偶,他们就会显得总是在逃避和拒绝对方。

以模拟个案中的太太为例,无论他们是缺乏安全感或需要偌大空间感的人,最后的结论都可以是「我对你已不再重要了!」,因为他们的成长经验—不论经历的是不稳定的响应或总是被忽略需求的经验,都是告诉着他们,他们是不重要的,这样对自我的理解,亦会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刻在他们的心板上。

 

以体谅和理解化解不安

若真的「不安」了,要怎样办呢?正如上文所说,若夫妇能在动荡的人生里,重新体会彼此同坐一条船,能重新的回顾这条船所经历大环境的变迁所带来给他们的震荡,重新由这份明了出发,夫妇间就较能体谅彼此在这些震荡下各自会有的限制,从而能坦白承认及接受彼此的限制,让这份体谅成为关系里「不安」的一份药引。

 

另外,理解自己及对方的关系形态也是十分重要的。透过彼此用心的聆听,带来彼此的理解,再而经历对方对自己的包容和接纳,这不但能治疗关系里的不安,很多时更可以是一种奇妙的生命提升,令关系经历更深的亲密。

 

返回
詞語聯想
分类 : 通讯专栏—心灵小天地
作者 : 欧静思女士
第19期通讯(2015年8月)
日期 : 2015-08-31

四年前的电影「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故事内容是两大心理分析师,荣格和弗洛依德,和一位女病人的治疗关系。大家有否欣赏过?今期内容不是分析他们的错综复杂关系。在电影其中一幕,荣格为他的太太做词语联想测验(Word Association Test),大家可知道那是甚么测验吗?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下。

全文

四年前的电影「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故事内容是两大心理分析师,荣格和弗洛依德,和一位女病人的治疗关系。大家有否欣赏过?今期内容不是分析他们的错综复杂关系。在电影其中一幕,荣格为他的太太做词语联想测验(Word Association Test),大家可知道那是甚么测验吗?在此为大家介绍一下。

 

临床上,这测验并不普遍,运作上也需要不少时间。然而,在荣格心理分析训练的课程上,这是必修课。荣格并不是第一位使用词语联想技巧的人,却是由他开始把这技巧应用在心理学上。这测验的目的,是透过投射探讨存在于无意识的情结(Complex)。透过词语联想,荣格发现了情结的存在和作用。弗洛依德认为「梦是进入无意识的重要道路」,而荣格认为是情结。在荣格的理论被名为「分析性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前,曾经被称为「情结心理学」,可以想象情结的概念在荣格的心理学是十分重要。

 

 

对于习惯使用理性思维的人来说,情结是抽象和难以理解。上期的专栏,我曾经提到荣格的心灵结构,包括了三个层面:意识、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大家也猜想到,情结是处于无意识层面里。荣格认为,情结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在心灵,有正面和负面,只有影响心理发展或行为,他才认为是需要处理的心理问题。情结的特征,是带有强烈的感受或情绪。故此,透过某些处境或冲突,我们会经验到情结。

 

 

进行词语联想测验,先要对参加测验的人(以下简称参与者)有基本认识,例如:个人资料,家庭和个人的历史背景。参与者不一定是治疗师的病人,故此可探索对方对于接受测验的原因。在正式开始测验前,治疗师先向对方介绍这测验的程序,预备安静和安全的环境。虽然参与者不一定是病人,但治疗师仍要持守保密原则,这是对参与者的一份尊重。整个测验大概分为三个步骤,并需要两次见面的安排:

 

第一次见面:

  1. 对刺激词(Stimulus Words)作出反应

这测验的内容,是一百个单字(例如:头,水,船,树……等),那些单字被称为刺激词。当治疗师大声读出单字,参与者尽可能由那单字作出联想,不要思想太多,以最短时间说出另一单字,这单字被称为反应词(Response Words)。当时,治疗师以秒表记录参与者作出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观察对方面部和身体的反应,并作出记录。治疗师会逐一完成那一百个单字。

 

当我尝试使用这测验,发现了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原则上,这测验要求参与者使用个人母语作出反应。然而,我接触的词语联想测验是英文版,曾想把它翻译成中文,但英文单字不一定可以翻译为中文单字,为了保持测验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只有维持使用英文版的测验。

 

  1. 重复反应词

完成了第一部份,稍作休息,治疗师会重复读出那一百个刺激词;参与者以最短时间,说出他在第一部份使用的反应词。在这部份,不用计时,但参与者有可能未能准确回忆刚才的反应词,而说出新的单字或未能反应。治疗师会把新的单字或没有反应的情况记录下来。

 

当完成了这两部分,治疗师邀请参与者分享刚才的经验或感受,某些刺激词会否给他带来不安,并且记录下来。第一次见面在此完结。

 

第二次见面:

在进行第二次见面前,治疗师先把参与者的测验资料整理一下,由此看见某些刺激词可能与参与者的情结有关。第二次见面的目的,是让参与者表达刺激词带给他的联想,包括:思想,感受和过去的经历;故此第二次见面不能跟第一次见面相距太远,否则参与者未必能清楚回想当时的联想。

 

经过初步分析,治疗师得出某些刺激词属于情结指标(Complex Indicators)。在第二次见面,参与者不用对一百个刺激词全作出回想,治疗师会根据情结指标来发问。除了情结指标,治疗师可能发现参与者对某些刺激词的反应带点异常,或非一般人可以理解,也可问参与者当时联想到甚么。另外,一些重复出现的反应词治疗师也会特别留意,及问参与者对于那些单字有何想法。然而,治疗师在这部分取得愈多数据,结构出来的情结图画也可以愈准确。

 

词语联想是一个测验,并不是一个治疗。完成了测验,并不会让参与者的情结得到纾解,相反某些刺激词会给参与者不安的情绪。如果参与者并未开始或未打算开始心理治疗,治疗师在分享测验结果时,要对参与者的心灵有一种敏锐,有智慧地按对方的心灵状况作出响应。简单而言,每个人的心灵有他的时间和步伐,是我们要尊重的。如果参与者正在接受心理治疗,他的治疗师固然可跟进他的情结问题;透过心理治疗,情结可以被明白,心理困扰也可以有所改善。

 

情结并不简单,而且是重要的课题。在此我只介绍了词语联想测验,而未有深入介绍情结,留待日后在专栏内,跟大家继续分享。

 

 

 

参考资料:

 

Horlacher, Laura, (2013), Handout of Word Association Experiment.

 

Kast, Verena, (1980), English excerpts of Das Assoziationsexperiment in der therapeutischen Praxis, translated by Irene Gad.

 

返回
灵性与精神健康
分类 : 通讯专栏—人‧全人
作者 : 陈炽鸿医生
第19期通讯(2015年8月)
日期 : 2015-08-31

上期提及笔者在第二届「灵性与精神健康」研讨会中分享个人在学习心理分析治疗过程中对灵性的反思,并表示会在此专栏再作分享。以下是节录当日的一段讲稿,抛砖引玉,望引起大家的共鸣。

全文

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我想总结几个在心理分析学习过程中对心理治疗与灵性追寻互动的想法。

 

1. 心理分析确认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存有,这是心理分析的基石及里程碑。无论你属于哪学派,心理分析总认为有些在我们意识以外的动力每每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弗洛依德尝试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如压抑机制。荣格则提出另外一些规律,如文化及人类共性的影响。主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则整合了大脑神经运作的知识,重视经验如何在大脑神经记忆中组织起来,构成自我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部分。无论何学派,承认及重视无意识的存在是心理分析很大的贡献。无意识确认了那「不知的」、「神秘的」、「在表面以下的」、或是「内在的」、「奥秘的」等等,然而这些也正是灵性追寻的重要部分。从灵性的角度,我们更着重对奥秘的敬畏,在心理分析中保持这敬畏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不太急于解释,等待适当时机,以及谦卑地说明我们不是知道,只是寻求了解。这尊重的态度能有助病人深化经验。

 

2. 心理分析就是寻求知悉的过程(knowing not knowledge)。「分析」一词正是解释、理解的意思。心理分析其中之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诠释(interpretation)。如何给予一个诠释正是不同心理分析学派的异同之处,而诠释学亦是心灵运作、神学研究的重要系统。圣经说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也可以看出knowing在灵性中的重要性。在主体心理学的理论中,诠释的技巧在于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 以致你所作出的诠释,对病人来说是与他的经验相近(experience-near)的。

 

3. 一位当代以主体互动为基础(Inter-subjective oriented)的心理分析师Donna M Orange谈到诠释学时提出了两个假设:一个较负面的看法,看人是倾向自我蒙骗、自我防卫的,那我们会强调心理分析是揭开真相,这正是传统心理分析的做法;另一个较正面的看法,看人是倾向找出当下对自己最好的方案,那心理分析是要了解当下我们为何有那样的反应。可见心理分析中的诠释并非全然客观,而是有其假设,而这假设其实也建基于我们如何看人的本质。如此类推,如果我们看人有属灵的本质,所给予的分析会截然不同。

 

4. 当代的心理分析着重了解人的经验,我们不单只尝试代入去了解他的思想, 更是尝试代入他之所以这样想的背后经验,例如他如何组织「自我」。在主体心理学理论中,「自我」是连贯的,是有意志及作为的,是可理解的,是与别人有关联的。追寻对「自我」的认识,解答我是谁,我在作甚么,我的身份认同等等与追寻人生意义息息相关,也可见心理分析与灵性追寻的紧密关系。

 

5. 圣经是一本充满人性的文献,内中记载着人对存在、价值、身份的探索,苦难中的经历,生离死别的伤痛、抑郁中的感受、精忠、爱情和妒恨等等。心理学的系统研究有助我们明白圣经中很多的记载,就如其他科学研究有助我们了解创世的奥秘一样,而圣经的说话又可以帮助我们明白灵性与人性的相关。圣经对何为属灵的描述是怎样的呢?一个重点是属灵并不抽离人性。林前2:15说到「属灵的人能看透万事」,说明属灵不是抽离于处境的。林前2:11说到「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所以,作诠释的人不能强说他知道别人内心的世界,而是只能以一个谦卑求是的态度,寻求了解。

 

灵性并不抽离于我们生活的世界。圣经中讲到福音要带来释放、医治、解救,与心理治疗的目的不谋而合,但并不表示其中一方可以取代另一方,相信大家都可以认同。但我们的世界却忽视心灵的工程,对精神问题看得不够普及,对心理卫生、人性的建构、主观经验、内在世界、灵性反思等讲得太少,在教育界教得太少,在教会也讲得太少,以致这些知识成为只有某专业才会讲的事情。我就想我们讲多些,教会讲多些!相信Martin Buber讲人与人的相处是 I-thou 而非 I-it 的关系,不是讲给少撮在精神科工作的人听,而是要全世界的人,不要以人为物,不要冷漠,不要以人为与自己无关系的他者。

返回
恰當的遊戲(2)──恰當的陪伴
分类 : 通讯专栏—玩出…新未来
作者 : 郭丽芳女士
第19期通讯(2015年8月)
日期 : 2015-08-31

上期提到有关如何选择恰当的玩具,这期主要探讨陪伴孩子玩的过程,与孩子的相处之道。陪伴者的态度、人格特质、以及自然而发地与孩子的互动,所营造的情绪气氛,都是恰当陪伴的重要因素。

全文

恰当的游戏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的好处。这两期主要以儿童为本游戏治疗的角度来了解何谓恰当的游戏。上期提到有关如何选择恰当的玩具,这期主要探讨陪伴孩子玩的过程,与孩子的相处之道。陪伴者的态度、人格特质、以及自然而发地与孩子的互动,所营造的情绪气氛,都是恰当陪伴的重要因素。

 

记得小姨甥两岁多时,我刚开始学习儿童为本游戏治疗,他是我做练习的对象,开始与他有特别的游戏时间,平日也试着用儿童为本游戏治疗的相处之道和他相处。通过每次与他的特别游戏时间,我们慢慢地建立了关系,不知不觉间我得着他的心。某天,我开始收到他送我的信和画。没想到当他开始学习书写时,就用文字与我连系,表达他的心意。「我好快乐。你好(马)?」他学习运用学到的词语来表达,有动力写那些难写的字,甚至主动问人如何写他想表达的字。

 

通过游戏,我体会到孩子的自尊自信不但被建立,孩子还学习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想法,学习与人互动连系,建立关系。让我们来看看盖瑞.兰爵斯:《游戏治疗:建立关系的艺术》一书提到治疗师与孩子相处之道[i],我想也可应用在父母给予孩子的陪伴上。(斜字为笔者的引申)

 

儿童并非小大人……

父母需要把孩子当孩子来对待

儿童也是人……

孩子有能力去经验深层的痛苦与快乐

儿童是独特且值得尊重的……

父母需要赞赏孩子的独特性,并尊重他们

儿童是很有弹性的……

孩子拥有无限的能力去克服生活中的障碍与困境

儿童生而具來有成长及成熟的本能……

孩子拥有一种内在,来自直觉的智慧

儿童拥有正向自我指导的能力……

孩子能用创造性的方式面对他们的世界

儿童最自然的语言是游戏……

这是孩子最自在的表达方式

儿童有权利保持沉默……

父母需要尊重孩子不想说话的决定

儿童会把治疗的经验带至需要的地方:

父母无需替孩子决定何时及如何游戏。(只要是安全的,可以容许他们发挥)

儿童的成长无法加速:

父母知道这点,并且耐心地配合孩子的发展阶段

 

孩子是一个需要你去了解的人,他们渴望着被人聆听,被看为有价值,被全心全意的关注,被回应,被允许(在安全情况下)以他的方法规划他的游戏。渐渐地,孩子在生活中也会自然地有信心和能力去规划他们的生活,学习自主自理的人生。

 

有恰当的玩具,加上有质素的陪伴者会带来奇妙的果效。爱子方程式 - 第四辑第六集1999 纪录了一位非常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因怕黑怕鬼,每次上厕所和睡觉都要妈妈或弟弟陪伴,后来经过爸爸陪他玩的过程,增强他的自信心,安全感,改善了这情况和建立了更密切的亲子关系

 

稍作结论:游戏要达成最高效用,父母陪伴孩子玩的过程,质素很重要,即是人在心在的陪伴!务要剔除父母太忙、心不在焉、批评论断、恐吓利诱、操控等阻碍游戏效用的因素!

 


[i]盖瑞.兰爵斯:《游戏治疗:建立关系的艺术》,高淑贞译(台北:桂冠图书,1994),页39-40。

返回
輔導解碼─尋求心理輔導的普遍原因
分类 : 讯专栏—畅谈心理学
作者 : 谭日新博士
第19期通讯(2015年8月)
日期 : 2015-08-31

笔者在2008年本中心第6期的通讯写了一篇关于「我要辅导吗?」的文章,虽然文章带出了一些关于心理辅导的重点,但笔者在不同场合仍然被问及一般寻求心理辅导之原因,也许他们正考虑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需要进行心理辅导。以下列出寻求心理辅导的一些普遍原因及常见例子,希望可帮助他们作出决定。

全文

1. 自觉问题解决不了

有些人在两段感情中跌荡徘徊,不知怎样取舍伴侣和情人,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新欢旧爱俩难忘,自觉对双方也有爱和责任,感到非常困扰,不知如何选择,有些甚至已出现了情绪、焦虑或睡眠等问题,更甚的是想一死了之 。

 

2. 觉得身边的人很烦、很讨厌或很难相处

一些有强迫思想或焦虑很高的人士,身边的家人或同事感到他们的要求非常高,很难达到他们的标准,但他们自己不觉得有问题,反而会因身边的人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而非常失望或大发雷霆,从而产生很多人际上的磨擦和冲突。另外,亦有些中年女士已不知怎样面对感情变淡的丈夫和每晚上网打机至半夜的儿子,心中积压着的失望、沮丧和愤怒已到了一触即发、忍无可忍的地步。

 

3. 想知道问题是否很严重

有些人发觉最近心情很低落、失眠、胃口不好、集中能力和记忆力变差,在网上看到一些信息后,担心自己是否已患上抑郁症,可能很严重,又想到自己是否需要看精神科医生服药才可痊愈。另外,亦有一些家长因儿女被评估有过度活跃或学习障碍等问题,担心儿女的问题可能很严重,内心感到很彷徨,不知怎样做才是对儿女最好,故想寻求专家进一步的意见;更甚的是有一些父母,因未能接受儿女出现问题的事实,而把儿女出现问题的成因归咎于对方,需要接受心理学家的调解和心理教育。

 

4. 问题不容易跟别人提及

有些中年男士出现了不举的情况,看过秘尿科医生后排除了生理因素,感到自己的问题是因为心理压力所引至,虽然服用了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以及早泄的药物,也未能完全进行或享受正常的夫妇性生活,每晚睡觉也感到不知怎样面对妻子可能提出行房的要求,经常要想出借口推却,感到非常苦恼,但又耻于跟别人开口述说「男人最痛」的苦况。

 

5. 药物解决不了

虽然我们知道药物可帮助缓解精神、情绪、焦虑或失眠等问题,但在受困扰人士心中往往也有一些心结未能解开,虽然服了药,但其生活、工作或关系等问题亦未能迎刃而解,心中感到很苦恼。另外,亦有些问题的性质药物治疗可能是辅助性,而心理治疗才是主要的帮助,如婚姻关系或性格问题等。

 

6. 更深层了解自己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童年对他们有不能磨灭的阴影,生命中总是被一些「未了的事」缠着,但又苦于不完全清楚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怎样影响着他们,故想透过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治疗师打开自己的心窗,探索自己的过去,好像为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大手术,深入了解自己的成长,从而解通人生际遇, 摆脱过去的枷锁 。

 

7. 找出问题根源

有些人不能长期逗留在同一份工,每隔半年至一年就转工,总觉得每一份工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有的感到怀才不遇、有的和上司下属合不来、有的甚至感到被同事针对。另外,亦有些人很想结婚,客观条件很好,亦不难寻找拍拖对象,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拍拖到某个阶段便会分手,不能开花结果。

 

8. 改善社交关系和工作能力

有些人希望可以学习一些新的认知、行为或社交技巧,学懂好好处理自己的情绪、有效和健康的减压方法、时间管理的掌握、与及多了解在人际相处中的窍门,从而改善人际关系或提升工作能力。

 

9. 学校、工作或教会建议

有些学生出现了学业、操行、朋辈相处或情绪等问题,学校建议进行心理辅导。在工作方面,有些上司发现下属出现了工作效率或团队关系的问题,故建议下属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希望从而改善工作关系和提升工作效能。另外,教会一般会建议准婚人士进行婚前辅导,帮助他们好好准备进入婚姻阶段和减低新婚适应的困难;又或教会会建议一些触犯了教会纪律的人士进行心理辅导,从而改过自新及再次投入教会的生活。

 

10. 涉及法律事宜

有些人因为涉及一些刑事案件,法庭的判刑是强制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例如性罪犯或有暴力倾向的人士。另外,亦有些人的刑事案件正在审讯中,律师建议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去改善自己的问题,从而向法庭表示自己有悔意。

 

相信以上已列出一般寻求心理辅导的原因,但一个人最终是否会去求助,还会受一些影响其求助意愿的因素所左右,可包括:

  1. 这人在工作效能、家庭或人际关系受困扰的程度和迫切性,以致他觉得必须要及早解决这问题;
  2. 这人是否预备好面对其问题及可能解决其问题所带来之后果;与及对心理辅导是否有正面的印象。

 

一个人最终是否会选择到辅导室与心理治疗师倾谈其问题,当中可能会经历过很多挣扎和身边不少人的劝勉及鼓励,而他亦必须要有相当的勇气才会踏出这一步,故每一个愿意到辅导室求助的人也是值得尊敬和重视的。

返回
Eng